周榮甲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現場時,提出,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來說,就是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緊緊依靠青年一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接力奮斗中成為現實。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青年人沒有為“中國夢”奮斗的理想信念,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也將無從談起。
理想信念是人們追求、向往的目標,是政治立場和世界觀的集中反映,尤其對于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90后”大學生而言更加重要。針對“中國夢”視閾下的“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設計了有關對“中國夢”了解及其與自我關系認知的簡易調查問卷,向江蘇某高職院校的在校大學生(全為“90后”)隨機發放1000份,最終收回857份,有效問卷841份。
有47%的同學認為“中國夢”的當下現實是貧富懸殊、分配不公,根本未實現;有14%的同學認為“中國夢”只是美好標語口號而已,走走形式;有13%的同學認為“中國夢”最終要實現的狀況是國富民強,25%的同學認為是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幸福安康。
對于中國夢的實現時間,8%的學生認為20年之內可以成為現實,30%的同學認為需要 20~30年實現,24%的同學認為需30~40年,還有36%的同學認為至少需要40年,2%的調查對象表示沒有實現時間的概念。
結果顯示:當前社會,大多數學生認為社會和諧、國富民強是“中國夢”實現的有利條件,而貧富懸殊、分配不公則成為影響“中國夢”實現的不利因素;有90%以上的同學認為“中國夢”需要20年以上實現時間,可能接觸到的社會貧富懸殊、分配不公可能使得這部分同學認為需要較長時間。
在“有理想信念嗎?”這一調查問題上,21%的學生表示有短期理想、不牢固的信念,但是沒有認真去做;23%的學生表示有長遠理想、穩固的信念,但僅靠熱度維系;8%的學生表示有長遠理想、穩固的信念,并一直為之奮斗;有5%的學生表示自己混混日子,沒有也不需要理想信念。
在“是否經常動搖理想信念”時,有9.25%的學生表示經常動搖甚至放棄,有68.3%的學生認為能堅持他們的理想信念;僅有22.8%的人表示十分堅定。
結果顯示:“90 后”大學生的外在環境已經處于一個沒有憂愁的狀態,使得其中的某些人也失去了奮斗前行的勇氣與力量。在人生道路上,他們慢慢放松和懈怠了自己,在理想信念的放棄中,迷失生活方向,陷于物質平庸的泥潭。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當前大部分“90 后”大學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有較強的國家觀念、愛國熱情和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他們關注時事、關注中國夢、關注民生,希望祖國繁榮、人民幸福,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同時,也充分認識到理想信念對于自身人生的重要指導作用。但在社會改革環境、價值選擇多元化、市場經濟因素等因素影響下,“90 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也呈現出了新問題。
由于我國處在計劃至市場的經濟社會轉型之中,很多潛在矛盾日益凸顯,與傳統社會習俗相左現象時有發生,而國力強大的西方國家此時憑借其美麗光鮮的生活方式外表,乘虛而入,試圖將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念、政治意識、經濟制度潛移默化地傳輸給我國,通過一切手段方式宣揚傳播他們的所謂倫理價值觀,從而借助思想層面的影響,妄圖推翻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實現不戰而勝,推動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全球占領。這也使得處在轉型社會與西方暗戰交織下的“90后”大學生,不得已面對,很容易出現理想信念的部分偏差[1]。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90后”大學生喜歡生活、享受生活,并在其中實現自我價值。他們對新生事物尤其是科技產品的求知欲、熱情度很高,愿意接受市場經濟中的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并迅速學會并掌握,成為自己技能,提高自身素質,增加自我在社會的競爭籌碼[2]。但這些特征與做法的背后,最終目的是為了自我生活,也就是他們大多是為了實現自我的生活理想。“90后”大學生雖然接受了一系列的思政教育,明了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關系,但真正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的并不多,他們更偏重于個人理想。
根據調查數據,可以發現,如今的“90 后”大學生更注意自我個性的張揚、自我權益的表達。本是好事,但由于受到市場環境中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尤其是網絡、電視等現代媒體所宣揚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加之學生周圍現實人、現實事等家庭、學校、社會不良因子的熏染,部分“90后”大學生把金錢、權力作為自己頂禮膜拜的對象,對物質的需求與渴望處在一個強勁的狀態,走進了追求物質利益的極端,理想信念迷茫迷糊,全然忘記了自己作為社會人尤其是社會成員應具有的個人責任感缺失、社會責任意識弱化。
首先,進一步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提高課程的針對性、生動性,發揮思政主干課、形勢政策課的主陣地、主渠道功能。在課堂教學中,將本土文化、歷史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將學生身邊現實事與個人真感受結合起來,使夢想與現實融合,貼近“90 后”大學生實際,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入耳、入腦、入心、真學、真信、真懂,從而有效增強思政類課程的吸引力、實效性。
其次,充分挖掘網絡教育載體作用。依托網絡輿論和社交平臺等新媒體的運用,開展“中國夢”網絡主題教育。利用微博、QQ 群,將“中國夢”的相關理論、視頻、典型等展示,通過網絡教育平臺營造濃厚的理論學習氛圍,發揮平臺的規模效用,完善理論教育功效。
最后,發揮黨團組織的示范引領作用。組織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黨團日活動,用“90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解讀“中國夢”的時代內涵和歷史演進。利用各級黨團組織平臺,加強對“90后”大學生尤其是學生黨員的思想引領,發揮其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在全體學生層面展現“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增強他們對“中國夢”的理解和認識,把個人成長成才、實現幸福夢想統一到“中國夢”上來,堅定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校園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辦學特色形成的意志基石,也是大學發展前進中穩定的動力之一。作為“90后”大學生成長的軟環境,校園文化有著巨大的隱性教育功能,對他們日常習慣、道德品質、理想信念的形成、培育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首先,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如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節、主題演講、學術沙龍、征文活動等,產生一批貼近學生、反映實際的文化作品,形成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樂于接受的“中國夢”作品,打造有特點、有內涵、有影響的校園文化品牌[3]。在“90后”大學生能力得到展示、修養得到提升的同時,為他們營造積極健康的精神輿論氛圍。
其次,通過組織“身邊的雷鋒”、“身邊的榜樣”等優秀人物評選活動,在“90后”大學生中樹立一批可近、可信、可學的先進典型,組織他們開展討論、辯論等交流活動,在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態勢中,引導他們對“中國夢”從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并內化為精神動力、外化為具體行動,讓優秀的校園文化推進“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
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是“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培育的重要實踐環節,要積極地引導青年大學生主動深入基層、了解社會、關注民情,感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辯證、務實地看待當前社會存在、出現的新老問題、新老情況。在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中,切實體驗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煥發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將“中國夢”最大限度地融入社會轉型實際以及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引導他們走進真實的社會、體味真實的社會,理性客觀地面對社會熱點、難點,主動將自己的青春夢想與“中國夢” 的偉大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身邊點滴做起,認清自我、提升自己,將夢想付諸實踐,努力成為“中國夢”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中國夢”是一種理想信念,它既是中華民族的一種集體理想,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每一成員為之奮斗的最終歸宿[4]。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是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體現了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的有機統一。中國夢并非空洞虛渺的理想,其實現與否直接影響著包括“90后”大學生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中國夢所體現的價值觀與“90后”大學生個人理想所應該具有的價值觀之間有著深刻的契合性,也必將推動他們理想信念的培育發展。
[1] 徐徐. “中國夢”背景下當代青年大學生理想信仰培育路徑探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7).
[2] 王鳳各,趙梅,孫淑萍,等. 高校學生對“中國夢”了解狀況的調查及對策——以皖南醫學院為例[J]. 現代交際,2013,(5).
[3] 潘科. 將“中國夢”植入大學生心中的方法探究[J]. 現代交際,2013,(5).
[4] 洪向華. 民族復興中國夢[M]. 北京:紅旗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