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凱,黃 蕓
(南通市廣播電視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6)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1]報告對我國教育的發展進行了科學定位,明確了學校的任務和德育工作目標,對于高校來說,其責任就是育人,就是以培養人才為中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較高、創新發展能力較強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和根本任務。隨著大眾媒介的多樣化和社會價值的多元化,高職生的思想觀念受到多種因素的沖擊,原有的德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重德育認知與輕德育實踐的現象也使得德育教育的目標難以實現。[2]因此,為滿足新時期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要求,必須從加強實踐體驗視角出發,將德育與學生日常生活相結合,重構一種“生活德育”模式。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采取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堅持知行統一原則,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說服力、感染力。”[3]所謂生活德育,源于陶行知先生 “生活即教育” 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從生活出發,注重生活中的實踐體驗。“生活即教育”是中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對教育本質的詮釋,是對生活本質的深刻領悟。1922年,陶行知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發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觀念和思想:Education of life,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實際上,生活的每時每刻、每一事件、每一環節都與個體和社會不斷增長的物質、精神和行為文化的需要有關。[4]體驗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方式,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心情感活動。通過這種體驗方式,人們與包括自己在內的整個世界發生了含有價值判斷的融通性領悟。而這種含有價值判斷的融通性領悟就是一種道德體驗,它具有很重要的道德教育價值。無論是從哲學的角度還是從道德生成的現實過程來看,德育都離不開實踐體驗。[5]
基于此視角,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可以從三個維度出發,即立足“智德”,培養學生的道德智慧;立足“美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立足“善德”,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強調以學生的實踐體驗為主,倡導讓德育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促進學生道德的知行合一。
以生活實踐為主導的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規律,在受教育者積極參與的良性互動中,培養、發展和鞏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動過程。鑒于此,高職院校的生活實踐德育必須以一定的平臺為支撐,如搭建文明養成、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主題的平臺,讓生活體驗、職場體驗、社會體驗為主線貫穿其中,以點帶面,點面結合,注重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道德行為的樂趣、意義和價值。
1.以文明養成為主題的平臺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6]同樣,良好的習慣也是文明道德形成的基礎,學校的德育實踐工程分別從自我修養、行為規范、文明禮儀、文明習慣四個方面組織開展針對性活動,通過開展禮貌教育、禮儀教育、守時教育、誠信教育、尊重教育、美的教育、愛心教育、孝道教育等,促進學生養成文明習慣。如制定校園文明行為“十提倡十反對”,著力打造校園文明素養教育文化(包括樓梯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文明素養,成為言說得當、行皆中矩的人。
2.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平臺
將德育實踐與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相結合,在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著重培養學生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具體通過加強專業技術社團建設,如汽車之家、機電之友、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所有的社團歸各學院負責,由學院安排專業教師指導社團開展活動。同時,依托團學工作平臺組織技能競賽月、社團成果匯報等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在社團中獲得提升專業技能的機會。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開創性、個性發展的教育環境和良好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技能和專業競賽活動,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和扶植具備自主創業條件的大學生進行實踐,形成了以專業為依托,以項目和社團為組織形式的“創業教育”實踐群體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
3.以社會實踐為目的的平臺
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絕不能僅僅依靠在學校里和書本中去感悟提高,而應該更多的投身到社會實踐中去。為此,學校為學生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假期見習、畢業實習、“三下鄉”及深入農村、城市、企業開展社會調查等。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打破學校相對封閉的格局,讓學生有機會面對社會各種道德實踐的情境和場景,德育內容也由學生單純的道德知識的學習轉化為道德知識學習、道德認識能力培養、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統一。組織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督促學生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從學會奉獻開始,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作為宗旨,大力倡導“隨手公德”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助殘敬老、愛心助學等活動,讓學生在服務社會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讓敬老助殘、愛心幫扶、關愛未成年人、文明宣傳、道德實踐等服務活動成為學校學生業務生活的主旋律。
不同年級的學生存在差異性,因此,對學生德育效果的提升也是一個漸進和逐步提高的過程,鑒于此,學校德育實踐活動設計根據學生年級不同分為三個不同的體驗階段。
1.生活體驗階段
這一階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從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入手,從學會做人開始,根據行為規范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學生的成長規律,確定實踐體驗目標。圍繞學生校園生活,設計出了各類德育實踐活動監控辦法,活動也以學生生活體驗為主,如校園內公共區域的衛生打掃、協助門衛安全督查、學業上一對一輔導低年級學生、系院安排的勞動周活動等。而這個階段的學生布置給他們的假期實踐任務就是讓他們每天在家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1個小時,開學后,學生們都表示已經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偉大和自己個人的不足。在這樣的生活體驗中,學生不僅學會守時、守紀、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規范,培養了專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養成了互相合作的良好習慣,而且掌握了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的本領,擁有了自律、處理應急事件等關鍵能力,為今后走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2.職場體驗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學生入校一年以后,我們根據 “職場體驗、實境訓練、頂崗歷練”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逐步引導學生將實踐轉移到職場上來,利用組織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崗位見習、頂崗實習,既鍛煉學生的崗位技能,又讓學生了解職場,形成職業道德;同時,利用學校團學工作平臺組織職業生涯規劃、校園職場招聘等活動,突破了傳統就業指導模式,邀請企業專家、行業精英為學校人才培養診斷把脈、建言獻策,將校園文化活動和畢業生就業指導完美融合,讓學生逐步適應職場生活,培養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意識。
3.社會體驗階段
這個體驗主要是面向臨近畢業的學生。學生之前已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服務社會的活動,如“三下鄉”、“四進”社區及其他扶貧幫困、義務勞動等體驗到了服務社會的快樂,也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識。到了臨近畢業的最后一年,學校將德育實踐活動與學生的社會體驗結合在一起,緊緊圍繞暑期實踐、公益性服務,讓學生走進社會去實踐,去體驗,參與社會管理,促使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提升思想境界。如安排學生走進街道社區擔任助理,協助社區開展各項活動等,都有助于學生通過實踐提高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由于德育實踐的核心是強調學生的實踐體驗,因此活動要求以每個學生為主體,自主完成規定的德育實踐活動。在德育實踐活動的組織上既有圍繞活動目標設計的個體活動,又有通過社團平臺、志愿團隊等開展的集體性活動。為確保該項工程實施到位,我們可在實踐體驗環節通過以下三項舉措來進行落實:
一是過程記錄。對于學生的實踐活動,首先要自我記錄在特定的“德育實踐證”上;其次每項活動都須有相關的認定人(見證人)核實簽字,認定人可以是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門衛、宿管員、保潔員、社區負責人、家長、系院部門領導、各班班長、團支書、勞動生活委員等。
二是成果統計。每學期的德育實踐活動的統計匯總工作,輔導員(班主任)為統計匯總的責任人。輔導員(班主任)可以在每周班會上詢問每個學生完成的情況及體會,進行交流并提出指導意見;每月小匯總一次,在班內公布;每學期總匯總一次,上報學工處。
三是考核獎勵。根據要求,每學期每生需完成一小時的德育實踐活動(分為四次完成,一般活動每次按十五分鐘計算),完成的為合格,未按時完成的為不合格;德育實踐不合格者將取消在校期間的一切評優、評獎資格,如“三好生”、“獎學金”等,對在德育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學校給予表彰獎勵。
在“生活德育”模式的具體實踐中,我們試圖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理念創新。試圖打破傳統德育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強調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習得”,獲得道德認知。這樣的理念正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深化,讓學生通過自我實踐、自我鍛煉、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去接受教育。
二是形式創新。重點把握系統設計和分步實施的過程,形式上要求以學生個體為主進行實踐內容設計,并根據不同年級階段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德育實踐內容,提出不同的發展目標。
三是機制創新。將德育實踐活動與學校“兩課”教學相結合,既有理論探討,也有實際措施;在此基礎上,還將德育考核形式具體化,與學生的德育考核相結合,對德育實踐內容的認定也具有系統性,完整的、動態的學校、社會、家庭和自我評價系統和信息反饋系統,為德育實踐活動提供了指導。
[1] 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2]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3] 黃建偉,唐旭. 論完善高職大學生知行合一之德育實踐[J]. 大家,2011,(2).
[4] 曹輝. 道德教育與人的經濟生活[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 沈衛. 體驗、讓高校德育充滿魅力[J].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
[6] 劉國正. 葉圣陶教育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