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虹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浙江 杭州 310030)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基于網絡的成人教育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已成為構筑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支柱。與傳統教育相比,成人教育的網絡學習更強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學習任何知識”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形式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學習時間上的自由性、學習方法上的自主性、學習空間上的方便性等優勢,能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多元化的學習渠道,滿足成人學習者個性差異的學習需求和更具彈性的學習方式,為成人學習者的個性化、自主性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隨之而來的也出現一些新問題,由于成人教育的對象一般是年齡在18歲以上的成人,成人學習者在年齡、閱歷、社會處境、學習條件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受工作、家庭、競爭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學習目標、學習動機和興趣、認知能力、學習能力等都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成效。因此,結合成人學習的特點,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有效組織與優化網絡學習中的信息,減少認知負荷,提高網絡環境下成人學習成效的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
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簡稱CLT),是由澳大利亞的認知心理學家約翰·斯威勒(John Sweller)等人于20 世紀80 年代末提出并加以發展的一種理論。所謂認知負荷是表示處理具體任務時加在學習者認知系統上的負荷的多維結構,是指工作記憶系統對某一特定教學內容的信息進行認知加工和保持信息的過程中所承受的負荷總量。其核心觀點是認為人類的認知結構由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組成。人的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在學習過程中,認知負荷的總量應該限制在工作記憶容量的范圍之內,否則學習就會受到阻礙,甚至無法繼續進行下去。為此,認知負荷理論把認知負荷分為外在認知負荷、內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三類。其中外在認知負荷主要是教學設計者呈現的學習材料形式不當和安排學習者的學習活動不當引起的額外負荷;內在認知負荷是取決于學習材料的本質與學習者的專業技能之間的交互強度,是基本的認知負荷;相關認知負荷是指與促進圖式構建和圖式自動化過程相關的負荷。
網絡環境下影響成人學習成效因素很多,認知負荷是影響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認知負荷過低,會造成時間浪費;認知負荷過高,又會阻礙學習者的信息加工活動。教學的理想模式是學習者可以滿負荷工作。所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最理想的認知狀態是不會產生認知負荷,即獲取外來資源的分配和問題解決的資源分配之間保持動態平衡。然而,由于成人學習的特點、認知水平差異和網絡信息大量超載,學習時會產生認知超載,學習過程中容易被無關信息干擾、迷失在導航之間忘記了目標、大量的信息超載導致易于遺忘怠倦,學習注意力容易被分散,以致阻礙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責任感,影響了學習者的學習成效。
成人學習者在年齡、閱歷、社會處境、學習條件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他們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學習動機千差萬別。在當前日益激烈的就業、個人發展、工作變換、崗位變動等因素的影響下,大多數成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以拿學分和文憑為目的,即希望以最短的學習周期獲取目標文憑。因此他們對網絡教育部門提供什么樣的網絡課程和課件、輔助資源有什么類型、網站功能如何等并不太介意。如此,出現放松學習、只求通過考試或者干脆放棄學習的現象。另外,在網絡學習環境中,由于習慣了多年來由教師幫助學習者選擇和理解信息,即在教師的指導和監督下學習,而一旦來自教師的幫助減少,學習者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對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不清晰,上網學習過程中很茫然,會感到困惑和孤獨,在學習中出現“信息迷航”,致使學習效率低下。
雖然信息時代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產生重大影響,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學習和教育提供了在線互動、資源獲取的便利性、共享性、開放性,通過教與學的交流平臺構建,使師生雙方彼此更了解,提高了知識傳遞的效率。但是,在網絡環境中,各種學習資源是通過多媒體,把大量的文字資料、圖表資料、課件資料、影像資料、視頻資料、遠程實驗等生動的呈現給學習者,海量的學習信息異常豐富、質量良莠不齊。學習者面對浩瀚的信息資源時會如入迷宮,感到無從下手。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我在哪里”“下面往哪兒去”“信息太多了,我該怎么辦”等疑問,盲目的瀏覽,不斷地進行信息選擇,自我定位,耗費了大量的精力,以致在找到答案之前,就已經達到無用信息的超載,很容易造成學習者迷失學習方向,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加大學習的挫折感,同時也加大了學習者的認知負荷。
學習支持主要指學習者上網的條件和教師的導學策略,還有網絡的帶寬、資源傳輸方式、資源格式和穩定性,以及學習者不同的家庭背景等,當然也有學習者個體的生理條件、智能傾向、學習偏好與風格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因素,以及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責任心等。如果上網不方便,需要下載課程的時候總掉線,網絡課程的視音頻失真或播放緩慢等,都會直接影響學習效率。另外,網絡學習中師生分離、缺乏足夠的面對面交流、沒有常規校園的文化氛圍,這種人文環境的缺失或教師的責任心不強也會導致網絡學習成效的低下。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成人學習主要是通過與網絡學習資源、學習伙伴、教育者及網絡學習環境等因素間相互作用達到知識的建構。因此,為了推動成人教育的普及化和實現成人教育終身化學習的目標,促進成人教育更好的發展,我們考慮成人學習的特點和認知水平,在符合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通過以下途徑和方法提高網絡環境下成人學習成效:
網絡學習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實行對于大多數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的成人學生來說,由于不適應而缺乏學習的動力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所以,教學設計者應有效區分成人學習者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層次,結合成人學習的教育特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觀念,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在問題解決初期,應給低水平學習者呈現與其水平相適應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習者形成認知圖式。將學習者的注意力引向與學習有關的部分,從而減輕學習者的認知負荷,提高學習效率。對高水平學習者,應提供給他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探究多樣的問題解決方法。同時,需要教師保持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給予及時的關心和鼓勵,幫助其解決問題,利用情感激勵等方法讓他們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一些研究已證明,多維呈現的學習資源可以促進學習;同時添加過量的信息會加重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從而阻礙學習。信息化的時代下網絡信息組織的無序性和隨機性很容易導致學習者信息迷航,因此,網絡環境下一方面要求成人學習者應具備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信息素養,能夠辨別信息真偽優劣,做出恰當的選擇。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學習資源信息在工作記憶中“堵車”,需要我們對網絡學習資源的呈現方式進行科學的設計、合理選擇和整合。
對呈現的網絡學習資源,應盡量依循成人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風格,把握好學習資源信息對學生的有效吸引。例如,在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上應以一種整合的方式加以呈現,多用具有整合信息功能的圖表和伴有聲音講解的動畫演示,把不同的核心知識在時間和空間上緊密相連地呈現出來,將抽象、枯燥的內容轉換為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內容,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有效地降低學習者的認知負荷。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一代的互聯網技術、數字化技術的普及,網絡學習資源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將會運用更加廣泛,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為學習者提供全程、全面、及時、便捷的學習支持服務,有助于保持學習者積極的學習態度。只有學習者認為網絡學習讓他們感覺學習順利時,才會增強遠程學習的信心并持續下去,而只有反復持續的這樣的學習行為發生,網絡學習習慣才會逐漸培養起來。
(1)加強技術平臺對網絡教學的服務支撐力度。 網絡教學平臺應能保證及時提供輔導、答疑、討論和作業評比等動態教學資源和信息,提供網絡學習咨詢,以及能夠實施學習導航、信息交流、控制和反饋方面的服務,以便學習者獲得幫助與反饋信息,比如運用維基、博客、學習論壇、電話交流、E-Mail、QQ聊天室、QQ群視頻等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和軟件,可以提供多種交流方式和途徑。
(2)由于網絡學習中教師與學習者的實體分離、缺乏面對面的交流,會使學習者感到教師的支持不夠,與教師的網絡交流不受重視,教師的責任心不強。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提高網絡化教師的導學素質和導學策略,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比如,增加教師對網絡學習的參與度,使教師從目標的確定、路徑的選擇到減少學習者困惑、如何獲取相應的學習資源、搜索引擎的選擇、培養和激發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動機等方面,都能提供充分的在線及時交流和異步交互,提供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使學習者處于積極的學習情感狀態之中,保證學習成效。
(3)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支持服務,還要關注學習者網上學習的參與度、網上學習的困難、學習過程缺乏臨場感、學習孤獨和信息孤島等問題,加強互動學習社區的建設,可以各類新的技術應用為工具,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使學習者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發揮自主學習的自覺性。
[1]張慧,張凡.認知負荷理論綜述[J]. 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4).
[2]冀先禮.網絡環境下成人學習的有效性研究[J]. 成人教育,2011,(10).
[3]毛愫璜.遠程開放教育學生的學習特征及其互動策略[J]. 應用心理學,2011,(4).
[4]林清強,黃宇星.簡析認知負荷理論及其教學應用[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2).
[5]李金波.網絡學習環境中影響學習者認知負荷的因素[J]. 網絡教育,2009,(9).
[6]汪明,曹道平.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有效教學設計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