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強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 200241)
《古今圖書集成》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陳夢雷編纂,蔣廷錫續纂。是書初名《匯編》,康熙改名《古今圖書集成》,雍正四年(1726)用銅活字擺印成書,稱銅活字本。光緒16至20年,又以此為底本,由同文書局影印,是為石印本。
《古今圖書集成》卷帙浩繁,全書正文一萬卷,目錄四十卷,共5020冊,522函,堪稱書林巨觀。內容包羅萬象,圖文并茂,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百科全書。
自問世以來,是書備受贊譽,成為人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學習中國古典文獻的重要工具。但是長期以來,針對光緒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存在者一些錯誤的說法,需要加以澄清。
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是光緒十六年(1890)軍機處奉旨組織印刷的,由兩江總督劉坤一負責于上海印制,承擔者是同文書局。總印數100冊,每冊需銀3500余兩。外加一部,黃綾包裝,免費進呈。
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有一部完整的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5044冊。始由光緒帝御賜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1955年因院系調整調撥至華東師范大學。
是書印成后,由兩江總督驗收解進,故鈐蓋了兩江總督關防。
劉劼說:“因為這是官家交發書局影印的,所以每冊副頁鈐有兩江總督關防。”[1]趙長海說法完全相同:“因為這是官家交發書局影印的,所以每冊副頁鈐有兩江總督官防。”[2]表述一致,只是“關防”與“官防”一詞之別。事實果真如此嗎?
核對本館藏品,我們發現,只是首冊卷底副頁鈐“江南江西總督關防”滿漢雙文長方朱文印,整部書5044冊,這種印只有一個,絕非每冊副頁皆有。陶湘也以所見作了證實:“由兩江總督驗收解進,首冊后面副頁有兩江總督關防。”[3]
這種說法大有人在。陶湘說過:“四曰同文局石印本,尺寸大小與銅版一律。”[4]
按照一般想法,既然是影印,應該是大小完全一致,可是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卻不是這樣。
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用的是照相石印的方法,“是將底本用照相方法攝制成陰文濕片,落樣于涂布感光膠的膠紙上,或者直接落樣于石版上,經過處理后成為印版,即可再現原書。”[5]因為照相可隨意放大或縮小,就可將現成的底本放大或縮小影印,適應了不同的市場需求。這次印刷《古今圖書集成》,同文書局用的是放大影印的方法。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有部分這次石印所用底本,據該館葉桔所言,銅活字本“版框高20.6厘米,寬13.6厘米”[6],而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同文書局石印本實物版框高21.4厘米,寬15厘米,很明顯,石印本并非按原大影印,板框的高和寬都有所增加,字體較原版本有所放大。據說“其版圈圖樣,按照原式放大十分之一”[7],開本更加闊大,外觀更加氣派,充分彰顯了皇家氣象。
石印完成后,有無臣民購買?
子冶說:“清廷光緒十六年石印《古今圖書集成》100部,印出后除朝廷需用或臣民備款購買者外,尚存有一定量,存放在上海海關,將近十年。”[8]
子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這種說法起因于軍機處奕劻的奏折,他設想“其官紳中有愿備價承領者,亦聽其便。”[9]其實這只是預想,實際情況是:“該書局報效之黃綾本一部進呈御覽,另提十部咨送總理衙門,余書存儲滬棧。僅據四川、安徽、陜西、貴州、福建、廣東、新疆等省各備價銀購領一部,直隸省購領二部,臣衙門購取二部,出師日本大臣那桐提取一部,系朝廷贈送日本國禮物,此外他省迭次咨電催詢,均以無力購辦,迄未領取。”[10]可見印成后,除政府部門外,并無臣民購買。
印成后到底有多少部運至京師,多少部存放上海貨棧,大部分研究者都未作說明,僅是含糊其辭。
葉桔說:“第三次同文影印本印數也不多,且印成后除一部分運京外,留存上海棧房的《集成》,又遭到火災燒毀。”[11]只有裴芹先生給出了準確數字:“印成后50部運達京師,其余在棧房遭火災。”[12]或者說:“可惜書成后,半數運交,半數在上海貨棧遭火,因此石印本傳世也不多。”[13]事實真的如此嗎?
據前引劉坤一《請將圖書集成頒發各省片》,可見當時僅取走23部,其余78部并沒有立即完全運至北京,仍存儲在上海,運達京師的只是小部分,遠未達到半數。
陶湘說:“原印僅一百部,其留滬若干部不久即遭火厄。”[14]也有的說:“1894年印成,以若干運京,若干留滬。但留滬之書不久即遭火厄,故此本流傳甚少。”[15]
前面說過,印成后當時僅取走23部,而剩余78部仍留存于上海,但是留滬之書“遭火厄”,至少也應該是七年之后。
光緒二十七年(1901)11月初六,軍機處向各省發函,說劉坤一奏稱“石印《圖書集成》存儲尚多,請旨辦理”[16]。所說劉坤一的奏折見《劉忠誠公遺集·劉忠誠公奏疏》卷三十六《請將圖書集成頒發各省片》。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光緒二十年(1894)完成,光緒二十七年(1901)還“存儲尚多”,時間已經過去七年,可見遭火焚毀之事絕非“不久”。
總之,對于石印本《古今圖書集成》的諸種說法,持論者均沒有見到實物或原始資料,要么人云亦云,要么輕易妄斷,結論自然與事實不符。
[1]劉劼.古今圖書集成的四次印本[J].津圖學刊,1999,(2).
[2]趙長海.古今圖書集成版本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3).
[3][4]陶湘.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卷中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目錄四十卷[M].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民國二十二年[1933].
[5]李培文.石印與石印本[J].圖書館論壇,1998,(2).
[6][11]葉桔.古今圖書集成版本介紹[J].圖書館論壇,1991,(3).
[7][14]陶湘.故宮殿本書庫現存目:卷中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目錄四十卷[M].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民國二十二年[1933].
[8]子冶.清廷石印《古今圖書集成》舊檔:注釋5[J].出版史料,2003,(1).
[9]光緒朝朱批奏折:朱批光緒十六年10月14日軍機處奏片[B].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10]劉坤一.劉忠誠公遺集·劉忠誠公奏疏:卷三十六請將圖書集成頒發各省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15冊:446.
[12]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研究:點石齋與同文書局競印《古今圖書集成》廣告拾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
[13]裴芹.古今圖書集成研究·《古今圖書集成》的版本及流傳[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1.
[15]羅威,賀雙非.《古籍圖書集成》的編纂、刻印及影響[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3).
[16]光緒朝朱批奏折:朱批江西巡撫謝恩賞賜《古今圖書集成》片[B].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