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靜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禁訴令一般是指法院對擁有管轄權的當事人簽發的,限制該當事人作為原告在外國法院起訴的命令。禁訴令起源于英國。是為解決英國國內的平行訴訟而產生的。隨著國際訴訟的發展,禁訴令也逐漸應用于國際平行訴訟中,一國法院通過發布禁訴令阻止當事人到外國法院起訴。禁訴令在普通法國家中的適用比較廣泛,大陸法系國家對禁訴令比較陌生。禁訴令在英國的發展歷史沒有給禁訴令一個確切的定義,而且由于這個術語在不同司法體系中使用,因此導致對禁訴令概念理解上的差異。作為一個總稱,禁訴令延伸出禁訴令(anti-suit),禁仲裁令(anti-arbitration),反禁令(counter-anti-suit or anti-anti-suit)等概念。禁訴令主要限制當事一方在本國法院受理訴訟之前開始或繼續在國外法院的訴訟。禁仲裁令則是限制當事一方開始或繼續仲裁程序。反禁令是對抗禁訴令和禁仲裁令的,通常規定當事一方不要執行外國禁訴令要求的行為或者旨在撤銷外國的禁令。
禁訴令屬于禁令的一種。禁令可能是臨時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臨時性禁令最常見的形式是訴前禁令,其目的是在緊急情況之下維持目前各方權利和義務的現狀。訴前禁令則可以進一步分為臨時禁令和中間禁令,前者只是在一定期間之內有效,而后者則在訴訟之前都有效。禁訴令是中間禁令的一種,是一種限制一方當事人向外國法院提起訴訟或尋求在外國訴訟的命令。
禁訴令最早用于國際訴訟中,隨著國際商事仲裁的發展,禁訴令仲裁領域迅速發展起來。在以仲裁解決糾紛的過程中,當一方當事人違反仲裁協定到國外法院起訴或者到協議規定的仲裁地以外的仲裁機構仲裁,造成重復程序的情況下,另一方當事人申請頒布禁訴令或禁仲裁令要求被申請方停止訴訟或停止重復仲裁程序。禁訴令在國際商事仲裁中的應用由此產生。內國法院簽發的針對仲裁的禁訴令有幾種不同的類型。有旨在干涉仲裁程序或拒絕承認、執行仲裁裁決的禁訴令,即反仲裁禁訴令;還有基于國際禮讓原則,支持仲裁程序的禁訴令。
法院對仲裁程序的支持一般有主動的形式和被動的形式。被動的形式是指,法院減少對爭議案件的管轄,讓位于仲裁。主動的形式是指,法院對違反仲裁協議的一方發布禁訴令作為對仲裁程序的救濟,被動的形式的運用比較普遍,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都有運用。主動的形式則主要運用于英美法系國家。
禁訴令起源于英國,禁訴令在英國的運用最為普遍和成熟。英國1981年《最高法院法》第37條規定,在所有案件中,任何情況下,只要法院認為公正而且做起來方便,高等法院可以決定簽發禁訴令。這是英國簽發禁訴令的法律依據,并且英國法院通過判例對該條款進行了解釋。在最近的一個案子 Ust-Kamenogorsk Hydropower Plant JSC v AES Ust-Kamenogorsk Hydropower Plant LLP 中,英國最高法院確認了禁訴令的效力,即:只有在違反仲裁協議的情況下才能頒布禁訴令,以限制當事一方在國外法院的訴訟程序,即使雙方沒有實際開始仲裁程序。雙方當事人JSC和AES,在特許協定中包含了一個國際商會仲裁條款,規定仲裁地在倫敦。糾紛發生后JSC向哈薩克斯坦法院起訴,AES遂訴諸英國法院,要求簽發禁訴令阻止JSC。英國法院發布了臨時禁令,JSC撤銷了起訴。但其聲稱當事雙方在沒有開始仲裁程序時英國法庭沒有權利頒布禁訴令。依據《1996仲裁法案》第44條,當事一方只有在已經提起或正在進行仲裁時才能得到禁訴令救濟。Burton大法官否定了JSC的抗辯,確定《1996年仲裁法》在這里不適用,因為這里沒有實際的仲裁或已經提起的仲裁。JSC不服上訴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最后的判決:(1)仲裁協議的強制性權利。(2)《最高法院法》第37條授予法院在當事一方違反仲裁協議的情況下簽發禁訴令,《1996年仲裁法》中無相關規定能阻止法這項權利。
最高法院的最后判決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理清了《最高法院法》第37條和《1996年仲裁法》第44條的關系,即一方當事人需根據1981年《最高法院法》第37條向法院申請禁訴令,而不是《1996年仲裁法》第44條。事實上,《1996年仲裁法》第44條(包含更多限制)不再作為簽發禁訴令的依據,潛在的給予法院更寬的權利實施禁訴令救濟。
反仲裁禁令,或稱禁仲裁令的主要目的有兩個:阻止仲裁程序的進行和阻礙仲裁裁決的執行。在存在重復仲裁的情況下:即一方當事人不滿現有的仲裁裁決,到仲裁地以外的仲裁機構申請重新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是否可以請求法院簽發反仲裁禁令,以中止新的仲裁程序?Nomihold Securities Inc v Mobile Telesystems Finance SA (MTSF)案件中,雙方簽訂期權協議和買賣協議(Sale and Purchase Agreement簡稱 SPA),產生糾紛后 Nomihold根據期權協議提起仲裁程序,仲裁員否定了MTSF關于SPA效力的抗辯。MTSF 之后提起了兩個仲裁程序,一個是根據期權協議,另一個是根據SPA協議。Nomihold 向法院申請禁仲裁令,聲稱MTSF違反了合同義務重復仲裁,濫用仲裁程序。法官Smith認為他有權簽發禁訴令,而且指出 MTSF違反了合同項下的義務,尋求與倫敦仲裁規則不相符的其他救濟,沒有尊重仲裁裁決。但是Smith法官沒有簽發禁訴令,他認為這里沒有阻礙仲裁裁決執行的障礙。在任何情況下,禁訴令都應該在特殊的情況下簽發,而且此案的情況與《最高法院法》第 37條的規定“公正、方便”的條件不符。因此,反仲裁禁令的簽發應謹慎,他不是常用的救濟,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雖然禁訴令在英美法系國家廣泛使用,但是他也存在很大的爭議。
一國法院簽發禁訴令前提一般是該國法院對被申請人具有屬人管轄權。英國法院一再強調禁訴令是英國法院向其有管轄權的當事人簽發的,而不是針對外國法院簽發的。Hobhouse大法官在審理Turner v.Grovit案時認為,禁訴令并不是基于“向國外擴張審判權”,而是基于英國法院對受限的一方當事人具有對人的管轄權。英國法院認為如果內國法院對當事人擁有屬人管轄權,那么它將擁有對其簽發禁令的權力。這似乎是簽發禁訴令的正當依據。而且禁訴令一般以藐視法庭罪作為無視禁訴令的懲罰,如果該當事人是自然人,將會被罰款或者監禁;如其為法人,則其任何一位董事都可能入獄或被罰款,公司資產也可能被查封。因此被申請人往往不敢無視禁訴令,一般都會撤銷在國外的訴訟程序,這就間接干預了他國的國家管轄權。因此外國法院往往不予承認禁訴令的效力,或者簽發反禁令來對抗外國法院的禁訴令,保護本國法院對案件的管轄權。禁訴令的簽發一般條件可以歸結為第一,簽發禁訴令應出于公正的目的;第二,法院簽發禁訴令是針對當事入而非外國法院;第三,禁訴令只能是用于接受管轄的當事人;第四,禁訴令救濟必須遵循謹慎原則。因此,雖然禁訴令存在與他國爭奪管轄權的嫌疑,但是禁訴令的適用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在存在仲裁協議、管轄權協議或者法院選擇條款的案件中,違反協議造成重復訴訟或重復仲裁的情況下,對于遵守協議的一方,禁訴令不失為一種合理救濟。案件中,通常也都會簽發禁訴令禁止違反法院選擇條款的訴訟。在Sohio v.Gatoil案中,法官認為,繼續違反法院選擇協議的外因訴訟的行為“本身就是惱人的和欺壓性的”,因而“簽發禁訴令是正當的”。
這里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反仲裁禁令是否與國際仲裁的一般法律原則相違背。如《紐約公約》確定的國際仲裁的規則,仲裁獨立性規則和仲裁的(Kompetenz-Kompetenz)自裁原則等。對國際審判和仲裁具有重要意義的1958年《紐約公約》第2條第3款規定,如果締約國的法院受理一個案件,而就這案件所涉及的事項,當事人已經達成此意義內的協議時,除非該法院查明該協議是無效的、未生效的或不可能實行的,否則應該依一方當事人的請求,命令當事人把案件提交仲裁。這款法律規定說明在存在仲裁協議的情況下且仲裁協議是有效的,法院就應尊重仲裁程序,不得簽發阻止仲裁的禁令?!都~約公約》的宗旨就是確保仲裁協議和仲裁裁決得到承認和執行。反仲裁禁令,不僅沒有保障仲裁協議和裁決的承認和執行,反而阻礙了程序的進行,這顯然與《紐約公約》的宗旨不符。但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若法院想要阻止仲裁程序的進行就必須證明仲裁協議是否是無效的,不能執行的。在英國的一個案件Weissfisch v Anthony Julius (Weissfisch)中法官Phillips作出裁定: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阻止仲裁庭程序。在沒有仲裁協議或當事人辯稱仲裁協議喪失了訴效的情況下,法院簽發禁令不會違反《紐約公約》的規定。在后來的案例 Claxton Engineering Services Ltd v TXM Olaj-Es Gazkutato KTF (Claxton)中引用了上述判決。
反仲裁禁令是否與國際法上的自裁原則(kompetenzkompetenz )相符?自裁原則即仲裁庭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有管轄權,就是仲裁庭可以決定自己是否對案件有管轄權。 在有關禁訴令的眾多案件中都適用了自裁原則。在Istil案件中,Tomlinson 法官高度重該原則,認為一旦涉及到仲裁庭的管轄權,就必須依據該原則首先處理管轄權問題,只要存在有效的仲裁協議,法院應該盡最大可能保障當事人遵守仲裁協議項下的義務,Tomlinson 法官在此案中簽發了禁訴令,依據繼續進行的仲裁是壓迫性的,無理的,無結果的和顯失公平(oppressive, vexatious and in consequence unconscionable)。自裁原則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禁訴令的合理性。正因為認定自己有管轄權,仲裁庭或法院才會頒布禁訴令,以維護自身的管轄權或司法威嚴。
禁訴令在國際商事仲裁中的運用還不成熟。簽發禁訴令或多或少干預到外國法院的管轄權或仲裁機構的管轄權,因此在適用禁訴令時應綜合考慮國際禮讓原則和自裁原則,謹慎適用。應不斷規范禁訴令的立法和適用規則,使其走出爭議,成為處理管轄沖突的一種模式。我國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中都沒有有關禁訴令的規定。但是我國在國際商事交往中卻遭遇過外國法院簽發的禁訴令。隨著涉外商事貿易的不斷發展,‘跨國爭議將會越來越多,我國司法制度也應當迎含時代發展的需要,建立起禁訴令制度,以應對外國法院對本國當事人簽發的禁訴令,保護本國國民的商業利益。
[1] 歐福永. 國際民事訴訟中的禁訴令[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楊宜良,楊大明. 禁令[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 Olivier Luc Mosimann.Anti-suit injunctions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M].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 Eleven International Pub.2010.
[4] 張利民. 國際民訴中禁訴令的運用及我國禁訴令制度的構建[J].法學,2007,(3).
[5] 彭奕. 我國內地適用禁訴令制度探析[J]. 武漢大學學,2012,(9).
[6] Flavia Foz Mange, Anti-suit Injunctions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Protecting the Procedure or Pushing to Settlement? , 4 No. 2 Disp. Resol. Int'l 191(October,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