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城,鐘雪梅,阮曉怡,鐘麗霞
(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廣東 韶關 512009)
所謂“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它包括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旁及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筑等諸多方面。由上可知,“國學教育”是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1.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持續的高速增長,使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出現了城鄉發展失衡、人民經濟收入差距擴大、自然環境受到破壞、人們心理矛盾加劇等問題。鑒于此,中國共產黨于2004年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2005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將“和諧社會”作為執政的戰略任務。其價值取向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主要內容。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天人和諧”等理念,則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法。因此,在當今社會,研究和推廣“國學”,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提高我國軟實力的需要
軟實力是一種能力,是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國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不少專家、學者和公司、企業紛紛到國外進行交流與競爭。為了便于交流和提高競爭力,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國家不斷擴大孔子學院的規模。目前孔子學院已在106個國家的350多個教育機構落戶,中小學孔子課堂達500多個,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漢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隨著孔子學院的不斷增加,我國的國際軟實力也在不斷提高。但是,有國際友人卻提出,為什么在中國本土沒有大力推廣和普及“國學教育”?而在國外卻大力推廣孔子學院?解決這些疑問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它像我們的國球一樣,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只有這樣,我國的軟實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
3.文化傳承的需要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過去,它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來說可謂功不可沒。因此,可以說“國學”就是中華民族的“國寶”??墒?,從“五四”運動前后出現的“全盤西化”直到現在,“國學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正如英國人莊士敦所說:“當我們歐洲人開始驚異地發現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思想、中國的道德倫理、中國的藝術和文學都有崇高價值的時候,中國人自己卻開始學著把他們文化中這些偉大的產物加以不耐煩的鄙視……”?,F在,當我們重新認識到它的重要價值的時候,我們應該更加珍惜和重視它;我們應該大張旗鼓地弘揚和繼承它。只有這樣,中華傳統文化才能世代相傳,生生不息。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則,中華民族的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將不國。 正如章太炎所說,“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產物。一個沒有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人,與動物沒什么兩樣。中華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寶庫。它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只有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才能稱之為“中國人”。
4.幼兒健康成長的需要
心理學告訴我們,幼兒期是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人的性格主要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以后雖有改變,但基本特點不會有本質的改變。幼兒期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大的時期,是我們教育的黃金期。若能在幼兒期加強教育,形成良好的人生基礎,幼兒的一生將受用無窮。萬丈高樓離不開堅實的地基,幼兒的成長也是同樣的道理。古人說得好,“幼兒養性、童蒙養正”。意思是說,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操、心性和行為習慣。它指出了教育最關鍵、最本質之處。這種觀點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
眾所周知,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崇尚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不懂得感恩和孝順父母。這些現象是典型的精神缺失?,F行的教育體制無法解決上述現象。今天的幼兒就是明天的青少年。為了防止上述現象的重復出現,只有從祖先的教育哲理中尋找答案。因此,對幼兒進行國學教育,讓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這樣,幼兒才能健康成長,才能更好地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黨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勵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要求?!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社會教育中,廣泛開展吟誦古典詩詞、傳習傳統技藝等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養,樹立良好社會風氣?!蛾P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文明辦[2005]11號),決定在中宣部、國家語委等部門2007年啟動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的基礎上,2008年繼續組織廣大青少年以及社會各年齡段、各行業、各階層人士開展分別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以清明、端午、中秋和春節四個傳統節日為內容的“中華經典誦讀”和“中華贊·詩詞歌賦創作”活動。由此可見,黨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勵,為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解除了后顧之憂。
2.國人的“文化覺醒”
鴉片戰爭以后,中華兒女為了追求強國夢,開展了“洋務運動”, 向西方學習技術。“五四運動”又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口號。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向西方學習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結果,我國的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國力也大大增強。但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卻被拋棄了。“五四運動”提倡反帝反封建,把中國的落后歸罪于孔家學說和“四書五經”?!拔逅倪\動”“把中華傳統文化完全解構了”。解放后的“破四舊”、“批林批孔”等運動,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受到進一步的摧殘。結果,中華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消亡了。
當我國成為世界二大經濟體,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在與西方強國的激烈競爭中,國外卻出現了“國學”熱。國人驀然回首,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正是我們強國的有力武器,正是我國復興的寶貴精神財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作為普通百姓,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物質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則逐漸成為人民的關注點。國外掀起的“國學熱”和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弊端,尤其是青少年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引起了人民的反思?!皣鴮W”的重要性及其價值被越來越多的國人所認識。
國人的“文化覺醒”,為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打下了堅實的、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礎。
3.實踐證明可行
十七大“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要求吹響了開展國學教育的前進號角,各地幼兒園掀起了“國學教育”的“熱潮”。開展國學教育的幼兒園越來越多,送子女學習國學的家長越來越多。實踐證明,在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是有效的,可行的?!?997年9月至1998年6月期間,經香港ICI國際文教基金會與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附屬幼兒園實驗證實經典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和優越性,并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1)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2)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奠定優美人格;(3)明顯提高孩子專注力,開發智力;(4)顯著提升記憶力、理解力?!薄?/p>
1.反對“極端化”
回顧中國歷史,“五四運動”以后,極端化已成為一種慣性?!拔逅倪\動”的全盤西化;解放后的“階級斗爭”和“文化大革命”等,都是“極端化”的典型表現。俗話說得好,物極必反。正是“五四”以后的全盤西化,才導致了“國學”幾乎到了消亡的地步。隨著國人的“文化覺醒”,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國學”的重要性和價值。“國學熱”在不斷升溫。國人應該痛定思痛,以史為鑒,防止出現另一種極端化,即“全盤國學化”。面對“國學”與“西學”,我們應以理性心態,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對待。眾所周知,“西學”重“理”, “國學”重“文”,它們各有各的特點和價值,彼此不能互相取代。我們應充分發揮它們的各自優勢,更好地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提倡“拿來主義”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當前,如何弘揚和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我們應該原汁原味地、原封不動地繼承。這才是真正的“國學”;另一種認為,應該有選擇地繼承,不能依葫蘆畫瓢。如果原封不動地繼承,我們不都成了古人了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有樣學樣,照搬照套。這種做法是不合理、不明智的。是典型的教條主義。教條主義的危害,國人還記憶猶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教條主義給了我們血的教訓。我們應該提倡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遵照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有選擇地繼承“國學”,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使“國學教育”更好地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
3.預防“富貴病”
民國時期,中國幼教界模仿西方幼兒園模式,結果出現了“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三大頑癥。這種現象阻礙了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針對上述現狀,陶行知不僅在理論上提出了建設“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兒教育新目標,還身體力行,于1927年創辦了我國第一個鄉村幼兒園——南京燕子磯幼稚園。陶行知的上述主張,對我們今天的幼兒教育,仍然具體現實的指導意義。當前,以“國學”為特色的幼兒園出現了“富貴病”的苗頭。任其發展,普通百姓的子女進入幼兒園學習“國學”,也將成為一種奢望。若真如此,將成為國際大笑柄。我們的祖先泉下有知,也會感到羞恥。這種狀況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推廣。因此,預防“富貴病”已成為幼兒教育的現實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4.避免“盲目跟風”
“國學”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加強“國學教育”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國學教育”已成為“新時尚”,以“國學”為特色的幼兒園不斷出現。可是,也出現了“盲目跟風”現象。有些幼兒園,既不了解“國學”,也沒有相應的師資隊伍,更沒考慮教師和家長對“國學教育”的態度。憑一時沖動,就盲目開展“國學教育”,以為教小朋友背些“三字經”和“千字文”,就是”國學教育”了。這種膚淺的見解和做法,不但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推廣,而且還會導致“國學教育”不過如此的負面影響。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我們認為,對待“國學教育”,應抱理性心態,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避免不切實際地跟著“熱需”走。
[1] 許小年.對“國學熱”的冷思考[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1,(2).
[2] 山泉聲. 一個大國的文化覺醒[J]. 旗幟論壇,2012,(11).
[3] 陳德艷.國學啟蒙教育對幼兒道德品質發展的作用及策略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