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靜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福建 福州 350400)
新準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曾經引起了巨大的爭議,由于公允價值的確定往往需要采用大量的估值技術和方法,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前提是要有公開、有序、充分競爭的市場,才能保證交易雙方價格的公允。我國的資本市場雖然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但與國外成熟的證券市場相比,中國證券市場比西方市場復雜得多,市場上存在著很矛盾而且是濃厚的投機心理,市場炒作現象明顯多于西方市場(韓偉華、袁克、王亞南、陳崢嶸(2003))。Khurana and Kim(2003)指出,公允價值在具有可觀察市場價格時才更相關。我國葛家澍教授(2009)也指出最好要為公允價值的有效運用創立有相同資產或負債,或者相似資產或負債的活躍資本市場。那么在我國現實環境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究竟適用與否?本文將結合不同學者的研究成果,從公允價值的引入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這個方面來探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我國的適用性問題。
我國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我國2006年2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在計量屬性中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定義如下:“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計量。”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IASB在其第32號國際會計準則“金融工具的披露與列報”(IAS 32,par.11)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FAS 157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計量日當天,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負債支付的價格。”
由上可知,我國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與IASB在其第32號國際會計準則“金融工具的披露與列報”(IAS 32,par.11)中的定義基本相似。
會計信息質量是指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的決策有用性。它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其中可靠性與相關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主要方面。
SFAC2中對相關性定義為:相關的會計信息是指,能夠通過幫助使用者預測過去、現在和未來事件的結果,或證實或更正先前的預期并在決策中起作用的信息。信息對決策的影響是通過提高決策者預測能力或提供對先前預期的反饋來實現的。SAFC2對可靠性的定義為:可靠的信息是指真實、可驗證和中立的信息。William R.Scott認為真實和可驗證性既是不偏不倚,如果財務報表信息由于管理當局對預定結果的誤導而變得有偏倚時,則信息就不再譽為真實和中立的。
最早對 FASB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進行調查研究的是Jones等(1982),他們邀請APB和FASB的26名前成員就SFASNo.2進行評估,其研究重點是評估政策制定者向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分配適當措施的能力。結果表明,在特定的會計政策問題當中,這些富有經驗的政策制定者在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意味著什么上存在較大分歧。不僅如此,他們在質量特征的相對重要性上同樣存在明顯差異。
Hudack和McAllister(1994)通過觀察FASB第117號準則公告涉及首要質量特征的相對重要性。研究發現,FASB并非總能一致地強調(犧牲)某一質量屬性。但將準則分類之后,再就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考察后發現,FASB在披露準則中傾向于更多地提及相關性。所以,美國最早將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帶入了企業會計準則中。
但不同學者對于可靠性與相關性的關系則有不同觀點。如William R. Scott在其《財務會計理論》一書中就指出“相關性與可靠性——這兩者相權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對投資者最有利的信息”。
我國對可靠性與相關性的關系也有不同的結論。葛家澍(2009)從財務會計的目標出發,探討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并指出,決策有用性是財務報表的首要目標,可靠性與相關性是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征。夏冬林(2004)認為財務會計信息應當同時滿足可靠性和相關性的要求,可靠性是與生俱來的。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相關性占據主要地位,絕對可靠不僅存在技術上的難度,也沒有必要。葛家澍和徐躍(2006)認為如果可靠性出現問題 (不管是過失還是有意作假),即使再相關的項目,其相關性也會化為烏有。
我國學者主要是從可靠性和相關性這兩個角度來研究公允價值計量和會計信息質量二者關系。
1. 可靠性角度。張淑英(2012)指出,公允價值計量在不同期間對會計信息穩健性造成不同影響。在新會計準則運用初期,公允價值計量降低了會計信息的穩健性;但隨著人們對公允價值計量有了更多的認識、在應用方面更謹慎,會計穩健性得到提高。陳駿(2013)以2001-2010年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對會計信息可靠性進行了檢驗;結果證明,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應用并未降低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穩健性。
2. 相關性角度。鄧傳洲(2005)研究了我國B股公司按 IAS39披露公允價值的股價反映,以及公允價值揭示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他的研究發現,公允價值披露顯著地增加了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姜國華和張然(2007)指出現在的會計準則向公允價值計量方向靠攏更可能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提高了決策相關性、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性。王建玲(2008)結論指出從整體上看,新準則實施之后季度會計盈余的價值相關性有所提高,但是行業差異比較明顯。劉英男,王維華(2010)采用Ohlson對2004 年—2008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則得出了公允價值的應用提高了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財務報告的信息能夠恰當反映經濟活動的實質,提高了財務報告信息的相關性。朱松和賈平(2011)認為高質量的信息披露能夠使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得到顯著提高。
譚天明(2008)指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通過對公司利潤的影響,在資產價格泡沫形成及破裂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加劇資本市場以及經濟周期波動幅度埋下伏筆。花勇(2009)指出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向線性關系。這說明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在我國的實行,并沒有顯著提高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相反降低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陳晨(2012)的結論則說明企業會通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進行收益平滑,以降低收益的波動性,公允價值的使用可能會成為上市公司操縱盈余的一個工具,公允價值計量還不適應用我國市場,必須出臺詳細的計量準則和應用指南。
張先治和季侃(2012)考察了公司公允價值計量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影響。研究證明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尚未達到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初衷,而可靠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進一步分析表明,可靠性較低的樣本具有較低的價值相關性。這表明,可靠性是會計信息決策有用的基礎,只有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才能發揮公允價值應有的效果。
上述研究,為探討公允價值計量應如何使用以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指明了方向。本文認為公允價值在我國的使用是降低了還是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
1. 公允價值計量使用是否具有嚴格的限制條件和規范、詳細的使用指南。我國資本市場是新興市場,信息透明度差,部分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性不高,且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具有可選擇性。若公允價值計量沒有嚴格的限制條件和規范、詳細的使用指南,除導致利潤指標不可比外,公允價值計量還容易成為企業進行利潤操縱的工具。
2. 公允價值計量與可靠性的關系。盡管會計的最根本目標是滿足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在保證決策有用的前提下,會計準則可以偏重相關性,適度降低對可靠性的關注。但可靠性畢竟是基礎,如果可靠性過低,價值相關性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前我國的經濟環境尚不能滿足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前兩個層次的條件,公允價值的確定過多依賴于主觀性和可操控性較強的估值技術,這會對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產生影響。
為充分發揮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上市公司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及信息披露中應有的作用,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及其框架體系,提高公允價值計量可操作性。目前,由于相關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和應用指南的缺失,公允價值計量在運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在于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操作的復雜性和有關公允價值損益的會計處理隨意性。因此,應不斷完善和充實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框架體系,并適時制定我國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及相關實施細則,正確引導我國會計人員規范、合理的使用公允價值計量。
2. 繼續進行資本市場改革,培育有序而活躍的市場。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前提是要有著公開、有序、充分競爭的市場,以保證交易雙方價格的公允。當資產或負債有相同或相似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存在,公允價值的確定就能夠比較客觀,可靠性得到保證。
3. 規范公允價值計量的信息披露。持續的信息公開制度有利于消除證券市場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抑制上市公司的利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操縱利潤的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但是,目前在上市公司缺乏自律的情況下,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只有在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下才能保證實現。
4. 證券和財政等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加大會計造假懲罰力度。對監管部門來說,應及時掌握公允價值計量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影響情況,建立相關問題的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和完善對上市公司的會計、審計、資產評估等領域的監管與組織協調。尤其應警惕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等手段進行會計造假的問題,對造假行為嚴懲不貸,使公允價值得到正確使用。
5. 加強上市公司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增強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提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在我國現有的環境下,多數情況公允價值無法直接取得,更多是采用估值技術確定。這就要求上市公司的會計人員人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以保證所測算的“公允價值”盡可能地接近會計要素的真實價值。
[1][加]威廉·R.斯科特. 財務會計理論[M]. 陳漢文,等,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 劉思淼. 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與監管啟示[J]. 會計研究,2009,(8).
[3] 葛家澍,陳朝琳. 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幾個問題——兼為“公允價值”正名[J]. 中國總會計師,2009,(12).
[4] 劉英男,王維華. 公允價值對財務報告信息質量相關性影響的實證分析[J]. 商業經濟,2010,(1).
[5] 陳晨.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平滑收益行為——來自投資性房地產的證據[J]. 財會通訊,2012,(12).
[6] 朱松,賈平. 公允價值計量、信息披露質量與價值相關性[J]. 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1,(7).
[7] 陳駿.公允價值計量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嗎?——基于滬深A股上市公司會計穩健性的經驗證據[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5).
[8] 王建玲,宋林,張學良. 公允價值計量能提高公司會計盈余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嗎?——來自金融保險、建筑及房地產上市公司的證據[J]. 當代經濟科學,2008,(11).
[9] 張先治,季侃. 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及價值相關性——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 財經問題研究,2012,(6).
[10] 譚天明. 公允價值計量與資產價格泡沫問題研究[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