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麗霞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外語系,甘肅 合作 747000)
聽是對口頭信息的接受和解碼,是一種最基本的交際行為。大學聽力教學應該使學習者獲得直接聽取信息的能力。現代語言教育學理論認為:充分的以理解語篇內容為目的語言輸入,是形成交際性聽力乃至決定整個語言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此外,有效的聽力培養必須對聽的技能技巧加以針對性訓練。外語教學也應把“聽”的能力放在英語學習五項基本功的首位,由此可見,不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外語教學中,聽力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很多大學生都存在著“會考不會用,會認不會寫,會讀不會說”的問題,甚至在日常學習中也根本不會去聽聽力材料,練習聽力,以致在考四六級時出現很多“裸考“生,“聾子啞巴英語”成為大學生中存在的普遍現象。許多院校的聽力課程大多平均每周1至2節,遠遠達不到提高學生聽力和語言運用水平的目的,加上語言環境缺乏,效果不大,不少學生的聽力到畢業時也達不到一定水平,聽力能力成為許多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大難題。據調查,有50%的學生認為聽力理解是在學習英語中最頭疼的,他們每次考試時都感到對聽力部分沒有把握。與此同時,大學英語教師也認為聽說技能訓練很難進行,因為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水平層次,而聽力能力更是普遍薄弱的方面,聽說課程難以展開。因此,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素質,造成教學水平的長期費時低效,大學生英語綜合水平較低,基本交流能力差,尤其是聽說能力滯后,“啞巴英語”現象更成了困擾中國高等教育界的老大難問題。
必須讓學生思想上加以重視,讓他們了解到聽力能力不僅是各類考試必考的重要部分,更是未來就業的最優“設施”。在大一入學,學生剛接觸英語,就要對學生思想上進行動員,讓他們明白聽力的重要性。在以后的英語學習中,還要不間斷地提醒,讓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自始至終保持著對聽力的興趣與重視。只有思想認識深刻,才能讓學生對英語產生很大的求知欲,從而對英語感興趣。
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聽是一個積極主動地對信息進行認知加工的心理語言學過程,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最難的一種。要激發學生興趣,首先,必須明確聽的目的。結合學生的語言水平,由淺人深、由低到高地進行,逐漸培養學生聽的欲望,并使之成為學生的一種愛好、一種興趣。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信心是使興趣持久的一劑良藥。教師可選擇一些符合學生實際語言能力、趣味性較強的聽力材料來激起學生對聽力的熱愛,使他們沒有抵觸情緒。同時在教學中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靈活性、趣味性。學生有了聽的興趣,便為聽力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前提條件,因此教師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是英語聽力教學的一個關鍵因素。
語音、詞匯量、知識面是提高聽力的三個基本要素,也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要想提高聽力水平,必須從語言基礎知識抓起,這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和積累。良好的基本功底是提高聽力能力的基礎,寬闊的知識面是獲得高分的條件。
1. 語音與聽力的內在關系
語音知識是外語學習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說,語音與聽力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一般來說,發音基本正確是聽懂英語的前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英語發音的好壞是評價一個人整體英語水平的重要因素。學習者自身語音知識和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對聽力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語言從聽開始,培養聽音、辨音和發音的正確習慣是學習英語語音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聽力的基礎。正確的英語讀音、熟練的語音基本功、達意的語調習慣是提高聽力和口語水平、得體地進行口頭交際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然而,語音的訓練又幾乎都是在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因為只有先通過聽大腦才能獲得一定的信息,然后存儲在大腦中經過大量的時間經過反復強化最后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最終再通過說和寫輸出大腦。也可以說需要利用聽力練習進行語音模仿訓練。因此語音和聽力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聽錄音進行規范性模仿,接觸標準規范的語音、語調,同時注意多音節的重讀,連續及原音弱化,發音近似詞的辨音,以及英美發音上的區別,等等,力求有一個較好的語音基礎。
2. 詞匯量與聽力的內在關系
雖然閱讀與聽力所涉及的語式不同,但就其實質而言,都是語言信息解碼與意義再構建的過程,都屬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語言使用過程,是一種由速度、記憶、判斷、概括與理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綜合能力,所遵循的思維方式基本一致(陳吉棠,1993:43)。在英語學習中,應努力擴大詞匯量,可以借助聽覺,大量、快速地復習學過的單詞和詞組,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同一詞的不同用法,提高閱讀速度與理解能力。學生還可以檢查他們從閱讀文章和聽力材料中獲取的信息是否正確,使聽力材料和閱讀材料的互相轉化、互相作用,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次可以分別提高他們聽力和閱讀能力的好機會。
3. 知識面與聽力的內在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必須懂得一定的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語言學家認為,對一篇文章缺乏形式方面和內容方面的背景知識可能導致閱讀理解困難。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絕不能從文化中割裂出來。因此,背景知識和語言知識在聽力理解過程中是同等重要的。在聽力理解過程中,缺乏文化背景知識成了很大大學生最大的障礙,因為聽力理解并非全部來自語言信息,而是根據信息及有關的背景知識做出的判斷。
因此,聽力理解是聽者將所聽到的音頻信息和聽者已有的背景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一個人的知識面越寬,文化背景知識越豐富,他的推測判斷能力就越強,對所涉內容的理解就越深刻。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訓練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包括創造力在內的各種思維能力,以及培養他們敏捷、靈活、深刻、獨創的思維品質。很多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習慣將轉瞬即逝的語流轉換成中文理解,將影響聽力的正常進行。更不利于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要盡量地用英語解釋,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擺脫母語的干擾。因此,要提高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可忽視,而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培養離不開大量的閱讀。
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去聽英語,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學生不僅在課堂上聽老師精選的聽力材料,還可以在課后聽廣播、收看電視,有條件的還可以在網上聽。只有持之以恒的訓練,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江峰. 英語聽說課堂問卷調查[J]. 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7.
[2] 文秋芳,王立非. 英語學習策略理論研究[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 于建平. 對于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初步探討[J]. 教學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