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林圻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清朝入關之前,滿族貴族的內侍雜役主要由包衣(即家奴)承擔,由于其特有的包衣制度,當時尚未使用宦官,也就沒有相關的宦官制度。史書曾記載:太祖、太宗鑒往易軌,不置宦官。入關之后,逐漸奪取了全國的統治權,但也面臨諸多矛盾。為了鞏固其統治,清統治者積極拉攏關內的漢族地主,收羅故明官吏,這其中也包括了明亡后流散在外的宦官。據記載,直至康熙年間,明季內監猶有在宮服役者。
滿清入關之后,雖然經歷了由包衣向宦官的轉變,但是并未并沒有設立專門的宦官機構,有關的宮禁事務一直都歸內務府管轄。由于清初內務府的內部機構比較簡單,不能滿足皇室的日益增長的需要,加之當時的順治皇帝受到宦官吳良輔的山煽動蠱惑,認為“內府事務殷繁,須各司分理”。因此于順治十年,建立專門的宦官機構——十三衙門,與此同時裁撤了內務府。清初十三衙門的設置,標志著清代宦官制度的正式建立[1]247。十三衙門建立后,權勢越來越大,宦官干政時有發生,這引起了滿族統治者的不滿,順治帝在臨終罪已遺詔中有所表現:“祖宗創業,未曾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國,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街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以致營私作弊,更逾往時,是朕之罪一也”。
康熙繼位后,對宦官機構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改革整頓,使清代的宦官制度逐步趨向完備和穩定。針對順治年間出現的宦官亂政的現象,防止和避免宮禁事務被宦官長期獨斷,裁撤了十三衙門,恢復內務府;同時,為了增大對宦官的管理,增設敬事房??滴踉谖黄陂g,建立起一系列相關的管理制度,對有關宦官的選用、職銜、品級、員數、賞罰等作出了詳細的規定。經過康熙年間的這次整頓,清朝的宦官管理制度已逐步定性,并對后其后清代宦官管理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雍正是清朝對宦官管束最為嚴厲的皇帝,頒布了諸多申誡斥責宦官的訓諭,內容相當苛刻瑣細。乾隆在位期間,下達了許多有關管束宦官的訓諭,制定出一系列的有關條令條例,如《宮中現行則例》、《各處首領太監處分則例》、《宮殿監凡例》等等,種類完備,內容齊全,使得清朝的宦官制度趨于系統化、法規化。嘉慶年間爆發了天理教反清武裝起義,起義軍得到了宮內太監協助,一度攻入了紫禁城。嘉慶認為,內監交結匪人,總由告假出外得有暇隙,并著內務府大臣詳議規條,務令防微杜漸,以絕奸萌。因而加大了對宦官地管束,防止宦官內外關通。道光則加強了對太監出入禁門的管理,必須登記造冊,并堅持請、銷假制度等。
從咸豐時期開始,清朝進入后期,清王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迅速走向衰落。咸豐皇帝能力較弱,在宦官管理的問題上皆遵從舊制,鮮有作為。同治、光緒兩位清末君主皆為幼年繼位,朝廷長期處于“母后垂簾”的局面。女主臨朝,歷來是宦官勢力增長的有利時機,晚晴也是如此。[2]206慈禧太后執政期間,清廷相關管束太監的許多規定逐漸趨于廢弛不行的狀態,太監中各種不法行為日盛。因而太監權勢日隆,一些大太監恃寵而驕、奢侈不法,有的人甚至插手干預朝政,宦官勢力得以增長,出現了安德海、李蓮英等權閹。但此時,清朝已走向了歷史的盡頭,清末權閹并沒有能夠左右朝政、干預國家大事。
慈禧死后、年僅3歲的宣統即位,朝政被隆裕太后把持,多方干預政事,重用太監張蘭德,使其成為清末最后一位權宦。辛亥革命爆發后,面對全國的革命形勢以及袁世凱的威逼利誘,隆裕太后于1912年2月12日頒布了清帝的退位詔書,清王朝滅亡。從而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因而,宦官制度作為一項國家政治制度也隨之滅亡。[3]207
但是溥儀遜位后,依據當時的“優待條例”,紫禁城內仍保留著清朝的一切舊制,保留皇帝尊號,宦官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紫禁城內被保留了下來。直至1922年,紫禁城內仍保留著千人左右的規模。據“宣統十四年(即一九二二年)正月分小建津貼口分單”上的統計,還有一千一百三十七名。[4]62在此期間,宦官管理制度日趨廢弛混亂,發生了盜竊宮中財物、縱火毀滅證據以及報復行兇等事件。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溥儀的不滿,對太監們也缺乏信任。并于 1923年7月16日,不顧清朝遺老遺少們的強烈反對,對太監進行了大規模的裁撤,僅剩兩百名左右。但直到1924年11月5日,廢帝溥儀被民國政府驅除出宮廷,使得宦官制度失去其最后的依托,殘余的宦官制度才徹底滅亡。
鑒于明代宦官實際職權過多、過大引起的各種弊端,清朝歷代皇帝都將限制宦官的職權視為重要的內容,制定了一系列的“祖制”、“家法”以及各種規則列條等,嚴格限制宦官的實際職權。除清末出現的少數權閹,縱觀整個清朝,宦官的基本職權始終被限制在“止備內廷灑掃供役”的范圍之內,是名副其實的內廷奴仆。較之前朝宦官勢力猖獗的情形,清代宦官的實際權力可以說是少之又少。(1)無出任朝職外官之權:清代宦官任職,僅限于宮禁事物,整個清朝無一人出任外朝官職或地方官職;(2)無典兵、監軍之權:清朝徹底廢除了唐、明等朝代所盛行的宦官典領禁軍、外出監軍的制度,除清末李蓮英外,清朝宦官無一人能夠干預軍事;(3)無充史外出之權:有清一代,宦官絕無奉旨出使外國之事,并嚴禁宦官與外人交結?!爸敛钔魇≈?,尤屬從來所未有”,“每逢有在外招搖生事者,無不立治其罪”(4)無撰擬諭旨之權:清朝有軍機處,一般諭旨由軍機大臣承旨撰擬或由軍機大臣承旨、轉授軍機章京擬稿、再由軍機大臣審閱。清代,太監始終無法染指軍國政務,并嚴令禁止宦官干預朝政;(5)無內廷財務之權:清廷內廷財務系由內務府總管,而非太監總管,這樣就使清宮太監失去了財務之權。
清自立朝之初,便嚴格限制宦官的身份地位,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真正的奴才。這與前朝宦官權勢熏天,欺壓誅戮大臣甚至可以存廢君主相比,他們的身份地位實在是不可以同日而語。為了防止宦官勢力膨脹,清朝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對宦官卑微、低賤身份地界定。如康熙訓諭:“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如何見大人、侍衛竟不站立?”雍正則認為“太監等乃是鄉野愚民,至微極賤,得入宮闈,叨賜品秩,已屬非分隆恩。”乾隆也認為爾太監等系庸愚卑賤之人,凡事惟應遵旨奉行。對太監如此之類的貶抑之言將宦官卑賤地位法律化,并時時提醒太監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
除對太監言語的貶抑之外,對太監的品階也有詳細的規定限制。順治十年曾頒諭旨,“各衙門官品雖有高下,寺人不過四品”雍正八年給宦官“定四品至八品,不分正、從?!倍∑吣?,制定的《宮中現行則例》則規定:“一凡宮內等處太監官職,以現今四品為定,再不加至三品、二品以至頭品?!睆拇?,太監官職最高四品,遂成定制,永以為例,[5]后慈禧掌權,始有僭越,封太監李蓮英等為二品官。
在禮儀上清朝歷代統治者對宦官的要求也甚為嚴格,與前朝的權宦囂張氣焰、凌駕于朝臣之上大為不同??滴?、雍正、乾隆等朝均曾專門下達訓諭,要求宦官遇見朝臣時須恭敬站立讓道,不得肆慢無禮。雍正對此尤為苛嚴、瑣細,僅雍正元年就曾三次下諭以警告內廷太監,如六月二十二日上諭,“近來新進太監,俱不知規矩。朕曾見伊等掃地時,挾持笤帚,竟從寶座前昂然直走,全無敬畏之意?!卑嗽率丈现I,“太監等見外間諸王大臣官員進內,必須起身站立,行走之際,必然讓路,存一番恭敬方是?!笔辉露巳丈现I,“自今以后,凡王大臣及外國使臣進內,爾太監等俱要整肅規矩,不許斜倚跛立,互相私語?!胁皇匾幘貎缺O,朕已交與王大臣查,一經獲,必并爾總管治以重罪?!?/p>
清代統治者對防止宦官結黨營私、內外交結的問題十分重視。為了限制宦官的政治能量,遏制宦官的勢力,清代統治者主要通過切斷宦官在政治交往的渠道和途徑。順治規定:凡系內員,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不許招引外人,不許交結外官,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不許假弟侄等人名置買田產,因而把持官府,擾害民人。其在外官員,亦不許與內官互相交結。此禁令為后世歷代君主一再重申??滴跤栔I禁止宦官結盟聚黨;雍正訓諭禁止宦官隨意與阿哥交往;乾隆則禁止宦官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交言、交好,更不允許宦官在皇太后處傳言政事;嘉慶則規定大臣有事應將奏折遞外奏事官員,而不能交內奏事太監。這些禁令的存在,使宦官在政治上交往受到了極大限制。
明代宦官之所以能夠形成“閹黨集團”、禍亂朝政與其龐大的人數也是有一定的關系。據記載,明朝宦官最盛時有約十萬人,而清自順治帝創立宦官制度以來就嚴格限制宦官人數,始終將宦官的員額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順治曾規定,依明宮寢舊制,裁定員額,數止千余。乾隆也曾下旨,將宦官的人數控制在三千以下,宮中苑囿總計不越三千。雖在乾隆時期曾將最高人數定額提高到3300人,但到清末時又將此人數限額規定為2500人。而從實際情況看來,根據記載,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宮中及外圍等處共有總管、首領和太監2605名;嘉慶三年十二月,共為2675名;道光二十二年,有2216名;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有1596名,光緒十三年十二月,為1693名,[6]僅為明朝宦官人數的1.6%~2.7%左右。
宦官能夠接近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權勢漸大,能夠對朝政產生一定的影響,更甚可以左右一個王朝的命運,在古代宮廷政治斗爭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自中國宦官制度產生以來,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到清朝時已經形成了完備健全的宦官政治制度,有效地管理者整個宦官群體。但是,清朝卻能避開歷代宦官干政的現象,這與清朝歷代統治者對宦官始終保持的戒備心理有著莫大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清朝統治者們能夠吸取歷史上宦官禍國亂政的教訓,制定出一系列鐵切實際的規則條例,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范手段。這就是清朝宦官制度成功之處,使清朝統治268年而無太監亂政之患。
[1]余華清.中國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汪靖中.中國宦官史話——無根之根[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4]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
[5]曾凡炎.清代宦官制度與晚清宦官事件探析——兼評丁寶楨殺安德海[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6]王樹卿.清朝太監制度[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