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昭煒
(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教學作為現代學校教育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的基本途徑,它的基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指教學要以完成智育任務為本,這是教育途徑中,教學有別于其他途徑的主要特點;其二,教學以完成智育任務為中心,不等于教學僅僅完成智育的任務。教學作為基本途徑,它是各育共有的途徑,因而也要完成德育、體育、美育等各育的任務。
教的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去影響學生,變革其身心狀態,促進其發展的實踐活動。而教師又是教育者、影響者、變革者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實踐活動者,是教的活動的主體。學生則是受教育者,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實踐對象,是教的活動的客體。教師的主體性是通過教的活動來體現的。教師一詞有兩重含義,既指一種社會角色,又指這一角色的承擔者。 廣義的教師是泛指傳授知識、經驗的人,狹義的教師系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并在教育(學校)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狹義方面來理解,即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在學校中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因此,教師的主體性就體現在:
(1)教師是教育目的的實現者。教師的教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以及課程的設置和各門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聯系等。
(2)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要設計不同類型的教學過程結構以及教學內容的安排、變更、綜合、分配等等,領導和推動著整個教學過程。
(3)教師是教學方法的探索者。教師要掌握各種各樣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以便把人類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動作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充分的吸收到每一滴知識。
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相互的一個互動關系,是以一定教育資源的投入為物質基礎的,以學生發展為結果的認知和認識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的是主導作用。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認識活動,自學調節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漸進地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以促進學生智力、體力和社會主義品德、審美情趣的發展,并為學生奠定科學世界觀的基礎。
(1)教師的教師學生能夠獲得知識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由不知道、知道一點到知道很多,由知識、技能到智力、能力、品德的轉化,教師都是在于主導的地位。
(2)教師的教能夠加速和減緩學生心理發展的進程。由于內因和外因的作用不同效果,學生心理發展的速度也相對有所不同,這樣學生的心理變化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區別。如果教師教育的方法得當的話,可以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快速發展,在學生心理變化的關鍵期中,可以不斷地促進和提高。如果教師教學的方法不當或者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發生的話,那么很有可能延緩學生的心理發展。
(3)教師的教是適合學生心理內因變化的條件和基礎。合理的教育措施,能夠促進學生的心理水平發展,增長智力和能力,不斷調節教育外因與學生心理發展的內因之間的關系,從而說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
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一種認識和認知的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認識世界、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并引起其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結構變革。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交互作用的活動,教與學的活動是相輔相成的,是不可以分割的獨立存在的,沒有教就沒有學,沒有學就不存在教。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都是能動的角色和要素,他們互為主體、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正是因為這種相互對立和統一的關系,推動了教學過程的發展。 有意義接受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中已有的適當概念建立認為的和實質的聯系。有意義接受學習的創立者是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他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性的與發現性的;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的原有知識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的與有意義的。接受的與發現的,機械的與有意義的,這是劃分學習的兩個維度。這兩個維度互不依賴,彼此獨立。但是,教育實踐中有些人常常把接受學習與機械學習等同起來,把發現學習與有意義學習等同起來,這些做法是不科學的。 “有意義的與機械的”,“發現的與接受的”,這兩個維度的每一個方面都不是絕對的,其中還有許多過渡的形式。根據學校教與學的特點,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與有意義的發現學習應是學校的主要任務,而簡單機械的學習不是學校學習的主要任務,也不代表學習的主要特征。
教育具有影響社會發展的功能,這是教育的本質特點。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必須依靠生產,包括社會物質生產和人類自身再生產。人類自身再生產不只是指人類的繁衍,而是包括使個體社會化,形成社會的新生一代。社會新生一代的形成必須通過教育,因為人類文化思想的世代相傳不能通過遺傳實現,新生一代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再較短的時間里繼承人類歷史文明的遺產,并在此過程中達到當代社會對人的要求。教育可以讓人再現有社會發展的基礎上,發揮聰明才智,創造新財富,知識和經驗,不斷地向新的領域進軍,做出新的貢獻。另外,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也離不開教育。首先,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首先表現在它是人類社會延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其次,教育的社會功能還表現在溝通社會各方面與世界各國的橫向聯系上。教育的這個功能在現代社會更為明顯地增強了社會的活動和應變能力,加速了先進科學、技術、文化的傳播。此外,教育的社會功能還突出表現為:在階級社會中,教育有利于統治階級的地位的鞏固與加強,即對于統治階級來說具有政治功利性。教育的政治功能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因服務的階級利益與社會發展方向的關系不同,可能具有促進或阻礙社會發展的功能。
教育的目標是直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況且教育的社會功能主要是通過影響個體的發簪來實現的。這決定了教育必然具有影響人發展的功能,教育對人發展的諸方面都可能產生影響。從人類發展總體看,教育影響是正向的、具有促進作用的;從人類發展的每一階段來看,教育影響是有正向的,也有負向的。教育對社會個體來說,同樣具有功利的價值。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人可以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職業、社會地位、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這種地位的改變必然對人的發展產生影響。教育的兩種功能具有內在聯系,并在活動中同時發揮作用。教育的社會功能通過對人的培養來實現,而對人的培養又必須考慮社會的需要和可能。能使兩種功能在正方向上達到協調的教育是最優化的教育。能否做到這一點,與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也有賴于教育系統整體結構的合理性。
[1]張定璋.情境教育的教學論發展觀[J].教育研究.
[2]畢世響.試論教育是對人的發展的干預[J].課程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