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芬,駱凌燕,韓志輝,朱俊青
尿道下裂是一種常見的男性泌尿生殖系統先天性畸形,主要表現為尿道開口異位、陰莖彎曲畸形、陰莖背側包皮堆積、不能站立排尿、成年后不能進行正常的性生活,給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1]。因此,先天性尿道下裂一般多主張在學齡前行陰莖下曲矯正及尿道成形術。術后留置尿管是重要的治療手段,起支撐尿道及引流尿液、防止術后尿道狹窄及尿液外滲的作用,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因素。臨床工作中由于患兒年齡小、表達能力受限、無法有效溝通、耐受能力差、緊張害怕不配合、尿管未妥善固定等原因,常出現非計劃性拔管、尿路感染及尿瘺等情況,導致手術失敗或效果不理想。我科通過對120例尿道下裂患兒實行留置尿管期間的精細化護理,減少了術后并發癥,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各種類型的尿道下裂患兒120例,年齡2歲~14歲,均為男性。其中冠狀溝型20例,陰莖體型36例,陰莖陰囊型25例,會陰型39例。手術均采用Ⅰ期尿道成形術。
2.1.1 尿管材質的選擇 全部選用雙腔球囊硅膠尿管。由于硅膠尿管組織相容性好,易于保留,且留置時間長,尿管頭端較硬,便于順利插入,管壁柔軟,對尿道刺激性小,能夠減輕病人留置尿管過程中產生的不適和疼痛。
2.1.2 尿管型號的選擇 根據患兒的年齡及尿道粗細選擇合適的尿管型號,一般嬰幼兒選擇6號~8號、學齡前兒童選擇8號~10號、青少年選擇12號~16號雙腔球囊硅膠尿管。選擇尿管過細容易引起漏尿及移植黏膜移位,影響黏膜成活;選擇尿管過粗則容易造成局部組織張力高,影響微循環,不利于移植黏膜成活。
2.1.3 健康教育 手術前1d,責任護士拿尿管道具到患兒床前,講解球囊尿管的構造,球囊固定尿管防止移位的原理,使患兒和家長更好地知道配合方法;給其示范床上翻身時放置尿管及引流袋的方法,以利于術后患兒能夠更好地保持引流管的通暢性。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的宣教指導,使患兒和家長消除了對尿管的神秘感及恐懼感,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
2.2.1 風險評估單在非計劃性拔管中的合理應用
2.2.1.1 評估方法 尿管方面包括尿管長度是否改變、引流是否通暢、固定是否穩固。病人方面包括意識不清、昏迷、躁動、譫妄或有精神疾病,術后麻醉未清醒,緊張害怕、不配合,舒適度的改變(病人不理解,無法忍受不適;穿衣、吃飯等活動時不小心拔除),表達能力受限,無法有效溝通。
2.2.1.2 應用方法 對120例患兒術后進行全員評估,存在任何一項風險因素時,均需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床頭懸掛防導管滑脫標識;對全身麻醉未清醒期患兒進行保護性約束,雙手進行功能位的固定,防止牽拉尿管;合理利用支架被,防止尿管打折、受壓;告知患兒及家屬注意事項并簽非計劃性拔管的宣教單;做到班班床頭交接,加強巡視。
2.2.2 有效控制感染 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及時清除血跡、分泌物,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每日2次,每周更換防反流尿袋,尿袋水平不可高于恥骨聯合水平,防止尿液反流引起逆行感染;告知并督促患兒每天飲水1 000mL~1 500mL,起到自然沖洗尿管的作用,同時多擠壓尿管防止有血塊、尿液結晶阻塞尿管;保持尿管引流通暢,無打折、扭曲、牽拉,防止尿道口溢尿刺激傷口,避免感染,防止尿瘺的形成,促進傷口愈合。切口除縫線固定外還應用膠布在下腹部加強固定,使陰莖向上向后翹起,以免陰莖根部受壓,防止陰莖下垂及尿道受折角導尿管的壓迫出血壞死而形成尿道瘺[2]。
2.2.3 疼痛護理 疼痛是導致傷口出血、尿管脫落引起尿瘺的主要原因[3]。由于兒童自制力和耐受力較差,對手術創傷、尿道置管的疼痛反應較大,在護理工作中,將非藥物方法處理術后疼痛列為護理常規,并宣傳使用非藥物方法減輕術后疼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術后疼痛得到有效的控制[4]。利用小兒注意力易被分散的特點對10歲以下的患兒,給予玩具引逗,巧妙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減輕疼痛。10歲以上的患兒因生殖器勃起引起出血、疼痛,可遵醫囑予乙烯雌酮睡前口服,提供喜愛的書籍或聽音樂等減輕疼痛。
2.2.4 拔除尿管
2.2.4.1 拔除尿管的時機 病人膀胱充盈有排尿要求時,先拔尿管,借助已建立起的排尿反射,一般只需稍加協助便能立即排尿,即拔除尿管的最佳時機在膀胱充盈時。該方法可減輕尿管對尿道黏膜的損傷,防止細菌逆向感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組患兒均由責任護士在患兒有尿意時順勢拔出,拔管后囑患兒多飲水,保持會陰部清潔,均無泌尿系感染發生。
2.2.4.2 氣囊無皺襞拔管法 尿管周圍常被分泌物及尿晶體附著以及氣囊表面結垢等原因,加上傳統留置尿管在拔管時常抽盡氣囊內液體或空氣,使氣囊表面產生皺褶、凹凸不平,常致拔除尿管時擦傷病人尿道,造成尿道黏膜損傷,引起疼痛和血尿。尿管留置時間越長,形成皺襞越明顯。我科120例尿道下裂患兒均采用球囊無皺襞拔管法,即拔管前抽凈管腔內的液體,再由氣囊內注入0.1mL空氣或液體,使氣囊皺襞基本消失,拔尿管時摩擦感減輕,疼痛感明顯下降,很大程度減輕了患兒的痛苦。
2.2.4.3 無痛拔管法 利多卡因是臨床常用的局部浸潤麻醉藥物之一,在我科應用十分廣泛。其穿透力強、作用快,可達輕度麻醉作用,患兒拔管前經尿道口滴入利多卡因2mL,也可減輕拔管時的疼痛,從而減輕尿道損傷,減輕患兒的痛苦。
先天性尿道下裂的治療較困難,臨床治療的成功率較低,完善的治療和護理體系是治療成功率的有效保證。目前認為,尿管留置不當可引起脫管、尿路感染、尿瘺等情況發生,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尿管留置提供精細化護理措施,有效改善了意外脫管、尿路感染及尿瘺的發生,提高了手術成功率,這也體現了精細化護理在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1]李森愷.尿道下裂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
[2]都向陽,郭青平.尿道下裂圍術期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0,31(24):4178-4179.
[3]潘懷清.舒適護理在減少尿道下裂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375.
[4]鄭顯蘭.兒童疼痛的護理[J].中國護理管理,2008,8(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