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娜,孫夢霞,張穎杰,李國平,李晨曦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日益呈現的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趨勢,老年護理專業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而目前我國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無論從數量或質量上都無法滿足老齡化的需要,再加之老年護理工作累、待遇較差、社會地位較低等原因,導致老年護理隊伍的發展動力不足,加快老年護理專門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2,3],我院自2007年起開始開辦老年護理專業,目前已培養老年護理專業學生近400人。2012年,我院護理專業(老年護理方向)立項為湖南省示范特色專業,在老年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構建了“四位一體、護學交融”人才培養模式,現總結如下。
依托岳陽市老年護理產業產學研戰略聯盟,以國泰陽光頤養院(我院與國資委合作建設的老年護理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附屬醫院、校外實習醫院、校內仿真實訓中心為平臺,學校、醫院、基地、社區四位一體。按照“基礎橋梁在學院、專業學習在基地、頂崗實習在醫院、社會服務在社區”和“早臨床、多臨床、強化臨床”的思路,以崗位需求為核心,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在學校、基地、社區和醫院實施“多學期、分段式”教學。第1學期、第2學期護生在校內主要完成公共素質課程及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在護生入學之初邀請臨床護理專家到校參與新生入學教育,介紹護理工作的性質、護理崗位能力及素質要求和護理行業發展最新動態。每周組織學生進入國泰陽光頤養院、教學醫院等校內外實踐基地,多層次、多視角觀察服務對象和工作環境,讓護生在早期接觸臨床的過程中感受職業氛圍并激發求知欲,并形成對老年護理職業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并主動實施,使學生掌握從事本專業所必備的專業基礎知識。第3學期、第4學期,讓護生入住國泰陽光頤養院,所有專業核心課程均在國泰陽光頤養院完成,由主管護師以上的臨床護理專家任教,讓護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體會到機構養老的現狀、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及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匱乏,激發護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推進“老年人進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即在《老年護理》《社區護理》《康復護理》等專業課教學過程中邀請入住的老年人一起參與,按照1位老年人和3名~5名學生為小組的方式進行,課堂實施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讓學生零距離地與老年人溝通交流,在真實的現場教學中,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特點,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素養和綜合能力。課余時間,學生按照課堂分組情況,以“健康小管家”身份,在相關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對老年人進行長期跟蹤與服務。第5學期、第6學期,學生在綜合醫院實習8個月,在社區和養老機構各實習1個月,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到醫院各科室輪崗實習,掌握相應的職業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此外,將部分課程轉移到臨床一線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完成,如《護士職業防護》《老年人安全管理》等。學生畢業時獲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整個培養過程中護生可根據培養方向和自身需要獲得養老護理員證、營養師證、醫護英語二級證。
2.1 以崗位能力遞進為原則,構建“嵌入式”老年護理專業課程體系 我院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專業人才市場需求調查表”對省內外30余家醫院、養老機構進行崗位調查,分析臨床護理崗位和老年護理專科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效融合,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在原有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按照崗位能力遞進(護理員→臨床護士→老年護理專科護士)、教學內容遞進(醫學基礎課程→臨床護理課程→專科護理課程)、教學組織形式遞進(校內仿真→擬崗實訓→臨床實習)三遞進的原則,確定了“基本素質課程模塊、執業護士課程模塊、素質拓展課程模塊”3個課程模塊,并將老年護理專科崗位的相關教學內容,如老年人生理特點、老年人心理特點、居家護理、慢性病護理、臨終關懷等內容以“碎片化”的形式嵌入到上述3個模塊相應的課程中,形成“嵌入式”老年護理專業課程體系。嵌入式課程體系的構建打破了傳統模塊式課程體系的約束,既遵循了護理職業崗位的能力需求和護士執業資格的考證要求,又遵循了從臨床護士→老年護理專科護士的培養要求。課程的嵌入和模塊內容的實施既滿足了崗位能力的需求,又可避免知識點的重復,同時通過讓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強化臨床”,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課程設置注重3方面。①增加人文課程比例:充分考慮到高職護生普遍存在“重技術、輕人文”、缺少吃苦耐勞精神和人文關懷意識的現象[4],增加了人文素質課程的比例,開設了《護士人文素養》《護理倫理》《護理美學》《多元文化》等反映護理專業人文知識與技能的課程,同時還開設了一系列與老年人相關的人文選修課程,如《老年活動與策劃》《生活美學》《中國傳統文化》等。②開設了第二課堂:組建“追韻之理”老年服務團隊,制訂詳細的社區志愿服務計劃,每周二、周四下午和周末組織學生赴社區、養老院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教育和精神慰藉等服務,每個月組織1次如“青春暖夕陽”“人間重晚情”等專題活動,豐富老年人的業余生活,該項目獲得了“湖南省大學生創業競賽項目三等獎”。同時利用我院與湖南嘉杰集團合作開發的“老年網絡服務平臺”,讓學生一對一幫助養老機構老年人和社區空巢老年人建立個人空間,作為每位老年人的電子檔案管理,做好基本信息、體檢數據、生活數據等記錄,并及時更新。班主任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實踐的情況進行相應的考核與登記,每個學期賦予2個學分,3年內學生必須修滿8個學分方可達到要求。③專業課程凸顯老年護理特色:一名合格的老年護理專業人才,首先必須是一名合格的護理人才,因此,專業課程的內容主要選取臨床各個科室常見病、多發病并參照《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同時將老年護理專科知識融入到每門專業課程中,打破了以往以增加《老年護理》單門課程的課時來強化學生對老年護理專業知識掌握的理念,且每門課程設置結構按照臨床護理工作流程,讓學生形成臨床評判性思維。
2.2 強化實踐育人,形成“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護理學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護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綜合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轉化的重要環節,實踐教學質量將直接影響護理教學的總體效果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5]。我院通過與國泰陽光頤養苑等醫療機構合作進行實踐綜合項目的開發,設計了基本護理技能、老年常見疾病護理技能、老年康復護理技能、社區護理技能四大實訓模塊,完成了70個實訓項目和12個綜合實訓項目的開發,并制定了“護理專業學生技能抽查考核標準”。通過理論實踐一體、教學做合一,完成專業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核心課程實訓項目如穿脫隔離衣、導尿術等;通過現場教學、課間見習等完成如老年人清潔護理、老年人氧療及老年人肢體功能鍛煉等50項老年護理技能;通過8個月的醫院實習、1個月的養老機構實習、1個月的社區實習,完成老年人基礎護理、老年人疾病護理、老年人康復護理的綜合實訓,形成了“校內仿真訓練、基地擬崗實訓、醫院臨床實踐”的教學體系,提升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2.3 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推進信息化教學與管理改革 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注重從“灌輸式”教學向“引導式”教學轉變,深入開展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視頻、模擬演示、床旁教學等教學方法改革,增強專業課教學的形象性和真實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從而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如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使得傳統的護理教育模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對處于多媒體時代、多感官刺激、活躍性強的“90后”高職學生吸引力有限,教學效果難以提升[6],自2011年開始,我院利用世界大學城網絡平臺,進行《基礎護理技術》《老年護理》《社區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等優質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積極推進“翻轉式課堂”等教學模式改革,形成開放性的“網絡化課堂”,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信息化手段在日常教學和專項管理工作中的應用,積極探索專業管理信息化的新模式,實現專業教學與管理信息化,使護理教學工作從傳統的課堂延伸到課外,打破師生交流互動的時空限制,讓學生能夠依托網絡空間進行自主學習、終生學習,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目前師生個人空間擁有率達95%以上,空間課程達12門,上傳資源達95 000多個,互動交流達850 000余次。
2.4 實行多主體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評價模式 一方面,我院制定了《人才培養各環節質量標準》,對市場調研、課程體系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制定、課堂教學、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實行全面監控,確保教學運行穩定有序。另一方面,通過引入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MyCOS)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和質量評估機構,對人才培養的過程,如核心課程的滿足度、學生成績、學生滿意度、社區活動等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同時對護生的就業率、月收入、就業滿意度、用人單位滿意度、家長滿意度等進行分析,建立了學校、行業、企業、社會多元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
綜上所述,我院高職老年護理專業“四位一體、護學交融”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先進的護理教學改革和教育理念,突出護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溝通交流能力的培養。在后期的具體實施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充分調動合作醫院和養老機構的積極性,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如通過“股份制”和現代化管理,加強與國泰陽光頤養苑在人才培養的雙向合作;②由于教學時間短、教學任務重,因此,對人文課程和專業課程內容要進一步進行有效的整合,并進行動態更新;③針對高職護生對老年護理的職業認同感低的特點,要聯合醫院、養老機構、社區、服務對象等開展學生職業忠誠度的培養,將人文關懷意識的提升貫穿到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④由于校內護理專業教師大多數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學崗位的,不能及時把握老年護理專業發展新知識和新技術,因此要加強專科教師臨床進修與外出學習的培養力度,通過雙向兼職、定期輪崗等措施,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確保教學效果。
[1] 劉宇,郭桂芳.我國老年護理需求狀況及對老年護理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4):5-9.
[2] 盧玉仙.以護理崗位為切入點深化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7):43-44.
[3] 徐益榮,王輝,夏立乎.高職護理專業工學結合背景下“1+1+1”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與實踐[J].護理研究,2013,27(6C):1913-1914.
[4] 洪梅.990例護理專業學生從事老年護理工作意向的調查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9):56-57.
[5] 瞿曉萍,周麗君.高職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管理及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1,11(11):803-804.
[6] 唐瑩,康丹,李敏.基于云教育平臺的高職護理專業教學資源建設[J].護理學雜志,2013,28(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