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芳
(云南工商學院,云南 昆明 651701)
英國社會人類學家Malinowski(1923)說過,“語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現(xiàn)實和該民族人民的習俗、生活之中,語言研究離不開這一寬泛的語言行為環(huán)境”[1]他指出,話語的意義離不開“語境”,要想真正理解交際中的話語,不可避免地要了解交際者的文化背景。
然而說到文化,我們都知道它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迄今為止盡管有不少國內外的各類學者都分別從諸如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和語言學的角度來給出文化的定義,但學界依然沒有一個對文化的令人滿意的確切的概念。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和“文化”有關的各種不同的定義不下二百多個。歸結起來其共同特征在于說明文化是人類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是一種社會和歷史現(xiàn)象,來自于歷史的積淀。更進一步說,文化不僅包含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地理和風土人情,也包括了這個國家或民族的生活和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傳統(tǒng)習俗以及價值觀念甚至是文學藝術等方面內容。文化無處不在,文化不同,人們的交流也就不盡相同。
不同的文化帶來不一樣的思維模式,而不同的思維模式又決定了各自文化下人們在世界觀、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造成了每個民族不一樣的社會習俗、不同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通過對漢英隱性否定表達的語用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遵守或是違背某一種原則往往和說話者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有關,故此,要更為全面的了解漢英隱性否定表達的異同,去了解漢文化和英語國家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在本文中,我們將對影響漢英隱性否定表達的相關文化因素進行探討。
中國文化較為崇尚群體意識,“所謂群體取向就是提倡凡事以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在必要時可以忽略,可以犧牲[2]”。所以人們往往習慣于忍讓,避免招搖。然而群體傾向通常可延伸為一種他人取向,中國人的做人做事會較多的介意別人的看法,因此大部分中國人在言行上養(yǎng)成的習慣就是盡量不得罪人,有時難免會說些違心之語。如:
妻子要讓丈夫洗碗,丈夫不樂意。
妻子:我們說好一人做飯,一人洗碗的,今天飯是我做的,是不是該你洗碗啦?
丈夫:可是今天……
與我們的文化不同的是,西方國家崇尚個人主義。因此,每一個個體都被當作一個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獨特個體,他們完全不依賴別人而存在。個人主義同時也意味著對個性,對差異的追求,人們的行為、言論和思想都體現(xiàn)出與眾不同。他們往往把語言中集體的觀點和個人的觀點區(qū)分的很清楚,在交際過程中,顯示出尊重個人的自由、權利和獨立的言語在他們看來才是恰當?shù)摹H纾?/p>
要考試了,一同學想要借另一同學的筆記。
A: Could you please let me use your notes ?
B: Sorry ,I can’t ,it is your loss.
民族性格,是我們了解一個民族文化和行為的重要依據(jù),它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如果說價值觀念是文化特質的深層結構,那么民族性格就是文化特質的外化表現(xiàn),因此民族性格是可感知的行為特征,對言語行為和交際風格有直接的支配作用。什么是民族性格?簡單地說,民族性格是一個民族在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點,是一種總體的價值取向[3]。因此說來,民族性格比其他的社會因素積累更久,更深,是影響一個民族的思維和行為的深層次意識。中國的民族性格比較突出地表現(xiàn)出中庸恭謙,內斂含蓄,情感本位,和平寬厚等特征。故而,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往往采取自我克制、含蓄間接的方式來控制諸如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個人態(tài)度和動機。尤其在公眾場合里,我們更傾向于采用間接的或者是較為委婉含蓄的方式來控制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能夠與傳統(tǒng)的群體價值取向相適應,以便達到社會和諧。那么這樣一種含蓄又謹慎的性格在言語行為上的反映通常就變成了模棱兩可,里外不一。我們所討論的非規(guī)約性隱性否定表達在漢語中的高頻率使用正是這一民族性格的較好反映。如:
老舍作品《茶館》中,茶館老板王利發(fā)不敢得罪常年吸食鴉片的唐鐵嘴。
唐鐵嘴:聽說后面改了公窩,租給我一間屋子,好不好?
王利發(fā):唐先生,您那點兒嗜好,在我這兒恐怕——(老舍:《茶館》)
女朋友想買新衣服,問男友的意見。
女:這件衣服我覺得挺適合我的,你覺得呢?
男:我這人感覺比較遲鈍。
同時,由于西方文化的直率性,西方人在表達個人態(tài)度和情感時往往更為直截了當,所以相對而言,這類型的隱性否定表達出現(xiàn)的頻率并不高。
不同文化在思維方式方面的差異會對交際行為產生直接影響。中西方思維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一個是整體思維,一個是分析思維;一個是具象思維,一個是抽象思維。具體說來,東方人以直覺的整體性與和諧的辯證性著稱,東方人的思維屬于“領域依附”型思維活動。西方的思維模式則以邏輯、分析、線性為特點,是“無領域依附”型的思維活動。也就是說,前者對社會環(huán)境顯得比較敏感,很容易對社會提示信息產生反應;后者對社會環(huán)境不怎么敏感,他們比較擅長在具體環(huán)境中解決問題。因此這種思維方式導致了中國人言語交際具有高語境化的特點。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使得他們的言語交際具有低語境化的特點。
這里所謂的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與低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是由Hall正式提出的,他認為,“在高語境的文化中人們的交際有較多的信息量隱含在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情景語境中,而清晰的表層語碼則負載較少的信息量。而在低語境文化中,交際過程中所產生的信息量的大部分由顯性的語碼負載,只有少量的信息蘊含在隱性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4]”。這也就說明我們中國人更多的時候是通過“意會”來表達拒絕,而英語國家文化的人往往更傾向于通過“言傳”來直抒胸臆。來看下面的例子:
男:我是攝影師,我一直在尋找一張像你這樣的臉。
女:我是整形外科醫(yī)生,我也一直在尋找一張像你這樣的臉。
在上述例子中,女方對男方的主動示好并不感興趣,又不好明說,采用了較為迂回的方式來婉轉的表示不需要男方的追求。
同樣的話題,外國人往往會直接表示出對對方的拒絕。如:
男:I think I could make you very happy.
女:sorry, you are not my cup of tea.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影響,以辯證、整體和曲線的思維為主要特征;西方文化則建立在古希臘的文化傳統(tǒng)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分析和直線思維為主要特征。無論是交流還是寫作,西方人往往開門見山,直抒目的,而我們中國人則更喜歡迂回表達,往往在客套一番后才欲說還休的告知目的所在。
心理環(huán)境是指人這一主體對客體環(huán)境的認知、態(tài)度以及如何利用環(huán)境等心理狀態(tài)。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隱私”是心理環(huán)境的集中體現(xiàn)。它涉及人們如何對待和利用環(huán)境因素,如何控制和調節(jié)與他人的交往。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既然是一種群體文化,那它的隱私觀也是一種群體隱私觀,存在于群體與群體之間,是一種典型的“圍墻文化”。西方文化中的隱私一般是關于個人的信息,以及個體認為與社會倫理道德不相符合的想法和事情,這與他們崇尚個人主義有關,他們一般需要通過空間來構筑自己的個人領域。
涉及具體的個人隱私的話,中西方差異明顯,存在著“社會關心”和“隱私侵犯”的沖突。我們的個人隱私在不同程度上會有公共性,所以我們常見“上哪兒去”、“多大歲數(shù)了”、“結婚沒有”、“你臉色怎么這么難看”、“這個月你拿了多少工資”等諸如此類的提問。這些問題在中國人看來司空見慣,但西方人卻把它們當成是侵犯他人隱私,是一種極其不禮貌的行為。另外,中西方對隱私的調節(jié)機制也不同,中國人常把諸如喜怒哀樂、愛憎好惡、個人態(tài)度等情感性的東西當作隱私,往往習慣把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態(tài)度埋藏在心,以適應群體傾向。而西方人則利用物理環(huán)境來調節(jié)隱私。
那么中西不同的隱私觀導致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產生一些不愿回答卻又要回應的問題,這個時候就有一些隱性否定表達的出現(xiàn)。如:
(中國同學與美國同學的對話)
A:Where are you going?
B:Why do you ask?
作為中國人.A的“你去哪”是我們的文化中很自然的問題,也是個傳統(tǒng)問候。然而對一個美國人而言.這就是一個私人問題.被這樣一問他自然是很不自在,理所當然認為A侵犯其隱私。所以B用反問句來表達他含蓄的否定,拒絕回答A的問題。再如:
(同宿舍男同學間的對話)
甲:還沒女朋友吧?要不我給你介紹?
乙:你還是先管好自己吧。
如同我們之前所述,中國人往往習慣掩蓋自己的情感,這里乙不愿表明自己是否有女朋友,更不愿甲介紹,所以采用非規(guī)約性隱性否定來回答甲的提問。
本文所討論的社會環(huán)境就是廣義的交際情景,包括交際者、交際目的和交際場景。而我們只論述和隱性否定表達有關的涉及交際者的角色關系和人際關系。
社會語言學家把諸多的角色關系概括為普遍存在的“權勢”和“一致性”關系。前者通常指上下、尊卑關系,也可以由年齡的長幼、職業(yè)的差別,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等情況來確定。后者通常指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關系,即社會特征(性別、年齡、種族、家鄉(xiāng)、職業(yè)、宗教、志趣等)的共同性,也可能彼此經(jīng)驗共享、關系親密等。相對而言,中國文化傾向于“權勢”關系,西方文化則偏愛“一致性”關系。
除了角色關系,說到人際關系,中國的社會傳統(tǒng)是一種典型的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主要特點體現(xiàn)為服從權威和長輩;嚴格的等級身份制;根深蒂固的關系取向三個方面。而西方社會崇尚的是一種平等格局的人際關系,民主政治取代服從權威,平等意識取代等級身份制。
根據(jù)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為什么中國人有時愛面子,愛擺架子,好講人情。該說什么、怎么說往往根據(jù)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來決定。相比而言,西方人往往在親人之間也“公事公辦”“涇渭分明”。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一些地位處于下級關系的人在表達否定的時候會言辭躲閃,顧左右而言他了。來看下面的例子,一個美國中學生和其母的對話。
Tim:Mom, I would like to date with Lily tonight.ok?
Mom:Oh, you have got a lot of homework to do in fact,right?
此例中,兒子直接提到想和女孩約會可不可以,母親用轉移話題的方式委婉表示了拒絕,是一種非規(guī)約性的隱性否定。也正是由于西方國家父母與子女關系的平等,加上道德觀念的差異,孩子才能夠直接表達自己談戀愛的意愿,母親也才會含蓄的回答否定。在中國,受權勢關系的影響,同樣的話題,恐怕父母就不會是婉轉地拒絕了。再比如:
(領導要求下屬下班后幫其干活)
甲:小李啊,下班后幫我把車開去洗了。
乙:經(jīng)理,我的駕照忘帶了。
對話中,下屬受等級身份影響不好直接拒絕,只能換種方式來表達暗含的否定。
正是由于上述所說的中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差異,才會讓大家對禮貌的評判標準和實現(xiàn)手段各不相同,但他們的語用目的卻有相似性。我們之所以要討論各自的文化背景就是為了在運用中能減少隔閡,能讓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理解說話者采用隱性否定表達的真正意圖。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Hall, E.T.Beyond Culture[M].New York: Double day, 1976.
[4]明恩溥.中國人的特性[M].匡雁鵬,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