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銀昌,李 波
(1.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2.華杰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高速公路工程具有建設項目復雜、工程投資大、施工周期長的特點,在建設過程中,施工企業只有及時將已經完成的工程量交給監理和業主審核,才能得到工程進度款的支付。因而我國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往往采取按進度付款的方式進行施工,而施工企業為了按時施工,就必須得到進度款,而為了得到進度款,就必須將已成完成的工程量及時交付,這就需要加強對工程量的計量,才能在得到監理和業主的認可后,嚴格按照合同及時的支付進度款,最后為施工企業的順利施工奠定堅實的基礎。
由于計量支付必須建立在施工評估合格,所以作為施工企業必須嚴格按照合同施工,最大化的確保工程質量,才能及時得到工程進度款的支付,進而在資金的支持下確保工程及時高效地交付業主使用。而在這一過程中,施工企業必須不斷強化自身的質量和合同意識,因而計量支付實際也是對施工企業施工行為進行約束的有效舉措。
(1)認真熟悉土建施工設計施工圖紙和相關規范要求,以及招投標文件和合同的各項條款,并深入施工現場,對施工現場的真實情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審核期是否與設計之間存在差別,是否需要變更及變更的方式等進行確定,且盡可能的取得監理的支持。此外,作為監理人員,還應切實掌握現代計算機技術,學會利用各種軟件,為計量支付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切實加強與監理部門的合作,對監理企業的設置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對不同監理工程師所負責的具體工作進行深入的了解,以便于在計量支付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
(3)加強對計量支付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計量支付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就應加強與施工以及質檢人員之間的協調,將所完成的工程項目及時給監理人員報告,監理人員結合收到的資料進行組織測量和實驗等,并在一定時間內抽檢申報的項目,為工程進度款及時的支付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還應對計量支付的流程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并制定相應的變更預案,以及時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計量支付問題。
在高速公路土建施工過程中,為了確保施工企業高效的開展計量支付管理工作,作為施工企業必須結合高速公路土建施工實際,科學的制定工程計量支付管理辦法,致力于工程計量支付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健全,并對其進行細化,在細化過程中,應嚴格規定土建施工的計量規則、流程、編制報表的格式、附表和臺賬格式等。針對常見的計量支付問題,例如臺背回填、橋涵開挖、土方沉降等部位在計量支付時,必須認真仔細,嚴格按照管理制度加強對其計量支付的管理,為計量支付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切實掌握工程量清單的支付規則和方法,切實掌握施工設計圖紙和合同中的相關技術規范,切實加強對計量支付資料的收集和分類以及歸檔,對施工負責人及時明確的交代臺賬的管理辦法,最大化的支持計量支付工作的開展;(2)計量支付人員應及時的掌握和了解工程進度的整體完成情況,在開始計量支付工作之前,計量支付人員必須與施工負責人一道對當期需要計量的工程量進行相應的統計、匯總和上報工作;(3)對于計量支付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應及時的處理,為了預防這些問題的出現,在加強問題處理的同時還應加強施工現場的記錄,若計量支付情況在預案中沒有充分的考慮,則需要對其進行完善,例如需要計量的工程量不在合同中規定的工程量,則應加強與建設單位的溝通和交流,并及時提出支付與索賠報告,并對意外導致工程量增加的施工記錄和圖紙進行有效的保存,以備監理人員的審查。
施工企業應及時填寫《中間交工證書》,并報監理工程師簽認作為計量支付憑證。對于簽發《中間交工證書》的工程項目,根據實際測算工程數量填寫《中間計量表》,在表中填寫清楚計算公式、計算過程及簡單草圖,并給出正確的計算結果和符合合同文件規定的計量單位。因現在計算機已普及,大部分計量人員在做計量工作時,數據的計算與匯總均由計算機來完成,確保收集齊全計量支付基礎資料、計量數據資料《中間交工證書》、《中間計量表》后,最后再向工程監理人員提交并審核。
綜上所述,對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施工計量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新時期背景下的高速公路土建施工計量支付管理工作人員,必須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專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切實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意識到加強計量支付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致力于工程計量支付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健全,加大力度切實做好計量支付管理工作,嚴格按照計量支付程序開展計量支付管理工作,確保工程進度款得到及時的支付,工程得以順利安全高效及時的完成。
[1] 鄭生萍.試論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施工計量[J].廣東建材,2012,(11):90-92.
[2] 唐麗娟.淺談高速公路土建工程施工計量[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9):311.
[3] 潘盛向.提高高速公路計量工作質量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6):265.
[4] 楊勇.高速公路計量工作中的常見問題與對策分析[J].山西建筑,2007,(15):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