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貴鴻
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化工行業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當前全球環保意識不斷提升,化工行業首當其沖的成為人們抱怨的重點行業。對于化工行業所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是無可回避的,我們應當采取正確的態度來應對當前的污染現狀,并且據此提出防治措施,才能使得化工行業與人類的物質繁榮同時發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在化工環境保護方面已經投入了很大的人力與物力,采取了諸多措施,對于化工污染物的總排放量進行了嚴格的控制,有效的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但是當前的化工行業污染現狀仍然較為嚴峻,化工行業仍然是污染大戶,其治理的任務依然非常繁重。
我國當前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水體污染,并且在此基礎上水資源短缺以及其他災害都嚴重的困擾這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短缺受到水體污染的進一步加劇,而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了更多水災害的發生。我國當前的七大水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
有機污染主要存在于河流中,包括氨氮、揮發酚等多種污染物,對于湖泊來說一般是富營養化,以磷和化學需氧量等污染物為主。無機氮以及重金屬不對于近岸海域的污染比較嚴重。水環境問題由于這些元素的影響而日漸廣泛化,其危害性也日漸嚴重,更加難以進行治理。一般來說造成水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是人為因素,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中,化工企業的生產經營缺乏節能降耗的動力,以擴大再生產為主要目的,其生產工藝落后,對于水環境的污染也較重。
化工行業帶來了人類物質方面的巨大財富,但是同時也將巨大的廢氣與廢物排入大氣中,使得大氣遭到嚴重的破壞,大氣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但是當前卻存在諸多危害人類身體健康的污染物,大氣污染物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的體內,對于人體產生重大影響,其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對于生物的生存與發育也有著非常大的危害,使得生物中毒或者枯竭死亡,降低生物對于病害的抵抗能力,許多生物長期接觸大氣污染最重失去的存活的空間。
化工廢渣的成分有大量的金屬化合物,還有許多容易引起地球化學循環的元素,如硫、磷等等,如果沒有妥善的控制化工廢渣的排放就會引起非常嚴重的污染事件。化工廢渣對于堆放場地的土質以及土色會產生影響與改變,對于周邊環境會產生嚴重的危害,而且受到雨水的沖刷,許多化工廢渣會滲透進地下水中,對于整個水資源系統都會產生危害。化工廢渣一般會產生如下幾方面的危害,首先對于土地進行占用,而且如果發生化工廢渣泄露,其污染半徑將高達存放半徑的幾十倍。其次是水污染,許多化工廢渣的成分含有劇毒物質,特別是一些含重金屬的廢渣,其堆積的過程中與周邊的環境容易發生各種物理與化學作用,進一步形成新的物質形態,而且水系統也會隨著發生變化。對于周邊環境也會產生破壞,化工廢渣的大量堆積主要是由鈣和鎂等礦物質組成,有機質較為缺乏,對于周邊原生的生物多樣性會產生致命性的影響,生物喪失多樣性之后,難以恢復其原有的生態系統。
針對水污染,應當采用預防為主的政策,對于清潔工具進行大力推廣,對于工業用量以及廢水排放量進行控制,保證零增長,以及有毒有害物質的零排放。化工行業是酚排放的大戶,而石油類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來自于礦山開采、化工行業,對于這些行業的工藝亟需進行更新與變革,創新管理機制,使得上述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能夠徹底清除,對于城市廢水處理力度要盡快提高,使得污水回收利用率大大提高,對于面源污染控制應當加強,使得農藥以及化肥的使用能夠進一步規范化。
針對廢棄污染,應當采用如太陽能、電能以及風能的無污染能源或者對于能源結構進行改革,使用低污染能源,在此基礎上在沒有將污染物排入大氣以前,通過除塵硝煙技術以及其他技術對于廢氣中的部分污染物進行消除,對于大氣中的污染物數量進行減少與控制,對于排放進行控制的同時,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選擇廠址以及設計煙囪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合理,不能過度集中排放大戶,使得污染加重。通過加大綠化造林來使得大氣污染程度進一步減輕。
對于化工行業中的廢渣污染應當對廢渣的存放進行規范化管理,避免出現堆放問題擴大污染,避免在容易滲透進地下水的位置存放化工廢渣,一旦出現廢渣水污染的情況,應當及時進行診治,防治污染進一步擴大。對于化工廢渣已經造成的生態多樣性破壞應當及時補救,防治生態進一步惡化。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化工行業為巨大的物質繁榮提供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帶來快速發展的同時化工行業也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文章針對當前化工行業的污染現狀進行分析,對于化工廢水污染、廢氣污染以及廢渣污染進行分別探討,對其的主要特征進行探討,進而有針對性的提出若干對策,有效的控制化工行業中的污染,保護自然環境。
[1]關于委托中國化工防治污染技術協會繼續組織創建化工清潔文明工廠活動的通知[J].化工環保.1999(03).
[2]王佳,田素鳳,馮雨順.天津郊區部分蔬菜地土壤中多環芳烴的污染狀況分析[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06(03).
[3]金海燕,陳建芳,潘建明,周懷陽,李炎.夏季珠江口水體中多環芳烴的分布、組成及來源[J].海洋學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