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慶(江蘇省邳州市環境監測站 221300)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工業的不斷壯大,工業的發展在為國民經濟貢獻力量的同時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城市污水處理廠為許多企業減輕了污染問題,卻因為自身的排放物造成了新的環境污染問題。城市水資源問題關乎民生大計。
要治理城市污水處理廠排泄物造成的污染,首先要了解污水處理廠造成的污染種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問題。
污水處理廠造成的空氣污染源在進廠和出廠兩個地方,例如儲泥池和曝氣池。污水進廠處每天要經過大量的污水,勢必會在進水處累積許多污染物質,時間久了便會產生惡臭,出水地方也是一樣,這些地方的臭氣濃度遠遠高于相關文件中的排放標準值。惡臭的內部化學成分主要是氨和大腸菌等有害細菌。這些惡臭會擴散到空氣中,污染周圍空氣質量。廠址附近的居民是間接受害者,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噪音污染,是二十一世紀新型的污染種類。噪音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干擾睡眠、損壞聽覺神經甚至會影響人體的正常發育。有關文件表明,噪音會引起人體緊張而刺激腎上素的分泌,從而造成血壓升高甚至引發各類危險疾病[1]。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噪音污染主要是由污水處理機器發出的,有水流聲和鼓風機的聲音。噪音對人體的傷害是多種多樣的,如果長期處在強烈的噪音環境下,很容易造成噪聲性的耳聾,損壞聽覺器官[2]。噪音還會造成精神層面的傷害,人體長期處在噪音環境在,精神會高度緊繃,容易造成心情焦躁不安、暴躁、憤怒等,長期處于精神崩潰的邊緣,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出水不能達標,這些未能達標的污水一般是直接倒至土壤和水體中,嚴重破壞自然生態,水體的自然凈化速度根本就趕不上污染的速度。根據相關文件報道,我國2008年的水污染情況依舊很嚴峻,追究其原因主要有:
(1)許多污水處理廠創建已久,內部凈化機器年久失修,污水處理效果極差,無法達到相關標準。
(2)我國相關部門沒有及時發現污水處理不達標的問題,未能及時進行修補和監督。政府的干預是解決污水處理不達標的重要因素。
(3)在進行污水處理的過程中,一旦操作發生意外中斷了工作進程,污水處理廠只能通過超越管暫時將污水排入水體,嚴重影響水體生態循環,破壞環境。
針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排放物的污染種類主要為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質污染,以下是解決對策。
封閉式廠區主要是針對空氣污染和噪音污染的處理辦法。為了避免由污水處理工程產生的噪音和空氣污染影響到周邊居民,我們要建立一個完全封閉式的廠區,將惡臭控制在廠區內,使用相關設備將臭氣收集起來,統一經過適當的處理消除氣味污染。減輕惡臭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給液池加蓋,盡量阻擋氣味擴散至空氣中,在液池周圍設置抽氣設備,或是在污水處理廠外圍構建綠化帶,既可以吸收惡臭、減輕噪音還可以美化環境。針對噪聲污染,我們還可以在污水處理廠內裝置消聲器,控制鼓風機發出的噪音,減輕噪音污染。
國內對于污水處理廠排放物的污染治理措施還不夠完善,但在國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值得我們借鑒。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北河的污水處理廠。為了節約空間,該污水處理廠建立在一片灘涂上,廠區沿著河流岸伸展。該污水處理廠采用封閉式的方法有效的控制了惡臭的擴散和噪音的污染。
建立地下污水處理廠的目的是控制水質污染。將污水處理廠設置在地下是為了充分節約國土資源。在已經高度開發的區域,科學利用地下空間是節約土地資源的有效方案。雖然修建地下處理廠需要花費比修建地上處理廠更多的資金,但是修建之后得到的經濟利益是不可估量的。在現代化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想走出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空間,貼近自然環境。
地下空間的開發可以分層布局。較淺的一層可以修建娛樂場所,深層次可以修建污水處理廠。在地下修建的處理廠,空間廣闊,足以修建二次排污工程,而且處于地下的處理廠可以有效防止噪音和惡臭的擴散。解決水質污染的主要方法是改進污水凈化技術,最大限度保障污水達到凈化的標準[3]。
目前,城市污水處理廠排放物的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治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因此,建立相關部門的監督機制是治理城市污染問題的重中之重。城市污水處理相關企業需要政府履行監督職能,盡早發現問題便能盡早控制污染,解決問題。
城市污水處理廠排放物的污染和治理問題不僅僅關乎技術水平,更關乎和諧社會的構建。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在科學技術創新的前提下,保證人們生活水平質量的協調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所以,城市污水處理廠排放物的污染問題應成為城市規劃的重要目標。
[1]任明華,嚴敏,高乃云,胡堅.鎮江市征潤州污水處理廠CAST工藝的應用[J].凈水技術,2009,08(05):23-24.
[2]徐波濤,顧凱.城市污水處理廠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的重點[J].工業安全與環保,2009,05(03):78-79.
[2]劉昌明,王成文.污水處理廠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及防治[J].科技致富向導,2010,11(2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