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蓬殷(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
成本是指企業生產一定種類、數量的產品所支出的各種生產費用的總和,表現為原材料、燃料動力費用、水電費、折舊費用、修理費、機物料消耗、工資費用、銷售費用、管理生產費用等總和。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合理、節約地使用原材料、降低原材料費用,是不斷降低產品成本的重要手段。在原材料消耗已不能再往下降的情況下,降低機物料消耗(即維護生產設備所消耗的各種材料、輔料)、控制機械設備的投資,控制機械設備使之在生產過程中呈現最佳技術狀態滿足生產需求、降低開停車損耗、控制設備的維修和管理,是降低產品成本的主要手段。以下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對機械設備的成本控制總結幾點個人看法。
企業的機械設備平穩、高效、連續運行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新建企業在確定生產工藝、尋找符合條件的設備供應商時,應進行充分的考察和技術交流,如考察供應商提供的機械設備的技術先進程度、制造精度、設備在市場的口碑、設備故障率情況、售后服務保障情況等,而不僅僅只考慮設備的價格是否低廉,訂購設備應綜合各因素考慮,選取性價比最高的設備。
優質的機械設備,不僅體現在它的制造工藝和技術水準上,而且還體現在廠家的安裝技術和調試水平上,設備故障率低,維修次數少,可降低機械設備拆裝調試的風險,因此,在機械設備安裝調試環節應該注意:1)避免趕施工進度而不顧安裝、調試精度,設備基礎保養時間要足夠;2)應設技術專員和維修人員全程跟蹤機械設備安裝和調試過程,掌握安裝、調試方法,以備運行中設備故障的檢修。新建企業應特別注意這一點,否則可能為后續的設備保養維修留下隱患。
機械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機械設備的正確使用是整個設備管理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降低機械設備使用成本的關鍵,必須重視操作與維修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在設備投運前應對操作人員進行專項操作培訓,對機器的結構、原理、保養常識充分了解,能正確應對設備突發事件。同時應進行必要的技術考核,激勵員工適應工作要求。
從人力成本上考慮,建立“維修精英團隊”是有必要的,可采取以老帶新人的形式,新設備安裝、調試階段維修人員必須到位參與安裝、調試。通過學習、熟悉設備,維修人員可很快掌握設備結構、原理、維修的竅門,維護維修效率得到提高。
國內企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維修、輕保養,以修代養”的現象,存在“用設備的人不保養維修、維修設備的人不用設備”的狀態,應推行全員參與的設備維護保養制度,誰使用設備誰保養,避免出現保養不到位造成的設備故障。
設備生產過程中引入設備故障率考核和設備維修費用指標考核是有效的降成本的控制方法。設備故障率=[(停機等待時間+維修時間)/計劃使用總時間]×100%,通過考核每月的設備故障率指標,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其次,引入設備維修費用考核指標,如新設備年維修費用為設備原值的5%,舊設備年維修費為設備原值的10~20%(根據設備的新舊程度確定)。在機械設備使用過程中,機械設備管理員應隨時掌握維修費用的支出情況,密切關注其費用走勢,如實際支出的維修費超過了預算,機械設備管理員就必須查找原因,找出對策;同時,注重備品配件的修舊利廢工作,能修則修,該換則換,降低設備的維修費用。
備件的質量是影響設備檢修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應嚴把進貨渠道,建立供貨商準入考核制度,擇優選擇合理性價比的備件。對于備品備件的儲備量,既要保證機械設備配件的使用,又要盡量降低配件的儲備量,減少占壓資金。對于機械設備配件最小儲備量的確定,可采用統計、加權平均等方法求出常用配件的平均消耗量和消耗周期。對于訂購周期較長的備件,應根據實際情況留有余量。
降低采購成本有以下幾種方式:1.變分散、小批量采購配件為集中、大批量采購,可以爭取到優惠的設備價格、運輸價格。2.盡可能的利用目前配件市場供大于求的有利條件,在付款方式上爭取優惠,或要求供貨商直接送貨到公司,甚至負責設備的修理、安裝和調試,既節約修理人員,又降低費用。
加強設備的維護保養,樹立“保養維護重于修理”的觀念。建立設備動態管理資料臺賬,爭取設備修理的最佳時機;避免單純趕產量、拼設備的現象。同時對重要設備運用在線監測裝置,對關鍵部位進行溫度、振動、位移等等連續性監測,在達到零件失效的預警值前,果斷停機更換即將達到破壞值的零部件。依靠機械設備員對故障的統計分析,找到故障發生的規律和周期,制定出詳細的保養計劃;對高頻率故障點要采取重點對策,針對其結構或材料進行改良,延長壽命。
影響產品成本的因素很多,只有控制每個費用支出因素,才能從整體上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目前,各企業都在積極探索控制設備成本的辦法,如比較先進的TNPM(全員規范化生產維護),通過不斷的優化,可使設備成本控制達到理想狀態。
[1]齊振華.企業經濟活動分析與預測.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
[2]李葆文.設備管理新思維新模式.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李葆文,徐保強,蔣良君.設備維護水平考核指標和入階評價.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