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新 朱寅勤 鮑培清
(浙江省嘉善縣羅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嘉善314100
闌尾周圍膿腫是急性闌尾炎常見的一種臨床類型,是急性闌尾炎時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或者治療不規范,導致患者闌尾壞疽、化膿、穿孔后被包裹局限形成膿腫或炎性包塊。急診手術難度高,并發癥多,臨床通常采用西醫抗炎為主的保守療法,但住院時間較長,療效欠佳,易復發。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周圍膿腫,收到滿意療效。茲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均為住院病人,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 16~81 歲,病程3~20d,平均8d。
1.2 診斷標準 參照何繼永主編《外科疾病診斷標準》[1]:急性闌尾炎病程中持續發熱;發病后3~5 d右下腹出現腫塊,有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腹部CT或右下腹B超可探及局限性包塊,其中可有低密度影區。
1.3 治療方法
1.3.1 中醫治療 大黃牡丹湯加減:制大黃10 g、牡丹皮10 g、桃仁10 g、冬瓜仁50 g、金銀花20 g、紫花地丁20 g、連翹15 g、蒲公英30 g、敗醬草20 g、紅藤20 g、皂角刺10 g,后期包塊難消散者加三棱、莪術。每日1劑,水煎,日服2次。
1.3.2 西醫治療 首選氨芐青霉素、甲硝唑及左氧氟沙星聯合用藥,青霉素過敏者,改用頭孢曲松。同時給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1.4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均消失,血象及B超均示正常;好轉:癥狀消失,體征改善,血象正常,腫塊縮小;無效:癥狀、體征、血象及腫塊無明顯改善[2]。
1.5 治療結果 32例患者治愈22例,占68.75%;有效8例,占25.00%;無效2例,占6.25%,改為手術治療:總有效率93.75%。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
患者張某,男性,68歲,因轉移性右下腹痛4 d入院。伴惡寒發熱,惡心未吐,口苦,大便2 d未解,小便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查體:T 38.6℃,右下腹觸及約4 cm×6 cm大小包塊,拒按,質中,邊界不清,右下腹壓痛明顯伴反跳痛,無肌緊張。移動性濁音(一),腸蠕動音正常。血常規示:WBC 14.8×109/L,N 82%,B超示右下腹包塊3.5 cm×5.8 cm大小。診斷為急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中醫診斷:腸癰,膿毒蘊結,陽明熱盛。西藥給予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抗炎治療。同時給予中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膿消腫,大黃牡丹湯加減:制大黃10 g、牡丹皮10 g、桃仁10 g、冬瓜仁50 g、金銀花20 g、紫花地丁20 g、連翹 15 g、蒲公英 30 g、敗醬草 20 g、紅藤 20 g、皂角刺 10 g,每日1劑,水煎,日服2次。3d后體溫正常,腹脹減輕,4 d后腹痛逐漸減輕,1周后腫塊逐漸縮小,1個月后腫塊完全消失,隨訪3個月未復發。
闌尾周圍膿腫是化膿性闌尾或已穿孔闌尾所產生的膿液被局限于闌尾周圍而形成膿腫的結果,由于粘連過多,手術操作難而闌尾不易切除,且有破壞腹腔防御功能而使炎癥擴散的可能,臨床上多行保守治療或膿腫引流,但單純西醫抗炎治療癥狀可緩解,需時間較長,輕者常有持續性后遺癥,重者可有膿腫破潰引起全腹膜炎、腹膜殘余膿腫、化膿性門靜脈炎等嚴重并發癥。中醫學認為闌尾周圍膿腫屬于“腸癰”病范疇,多為膿毒蘊結,陽明熱盛之證,漢代《金匱要略》對腸癰的病因、證候、治療作了極為詳細的描述:“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本文大黃牡丹湯減去芒硝,改大黃為制大黃,減緩瀉下,取清化濕熱之功,加用清熱解毒、排膿消腫之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敗醬草、紅藤、皂角刺,輔以牡丹皮、桃仁涼血活血化瘀,冬瓜仁排膿散結。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膿消腫之功效。后期包塊難消散者加三棱、莪術。同時結合西藥抗生素及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結果32例患者中2例因持續發熱不退、腹痛不減,而行外科手術治療,總有效率為93.75%,且隨訪3個月未復發,臨床效果較為滿意。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闌尾周圍膿腫療效好,治療時間短,費用少,包塊吸收快,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
[1]何繼永.外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2-73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S].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