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超
(修水縣中醫院神經科,江西 修水 332400)
重度蛛網膜下腔出血是在多種病因作用下出現的一種惡化腦血管出血性疾病,青中年比較多發,患者癥狀多表現為惡心嘔吐、意識障礙以及腦膜刺激征,極易并發腦積水等惡性并發癥。傳統的臨床治療方法是采用內科保守治療,并不能有效治療患者疾病。筆者采用側腦室引流術治療重度蛛網膜下腔出血27 例,取得良好療效,報告如下。
選擇2012 年4 月至2014 年4 月修水縣中醫院收治的67 例重度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男37例,女30 例,年齡46~74 歲,平均(60.0±1.2)歲;發病至治療時間<12 h 32 例,12~24 h 19 例,>24 h 16例;合并心肺功能不全20 例,高血壓12 例,冠心病14 例,糖尿病21 例。所有患者入院48 h 內均接受常規頭顱CT 檢查,可見環池、后正中溝、側裂、前正中裂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情況,腦脊液顯示為血性;排除凝血機制障礙、手術部位感染、呼吸循環衰竭患者。將67 例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40 例、觀察組27 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入院后保持患者絕對安靜,禁食、禁飲。對照組采用內科保守治療,包括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抗感染、降顱內壓、吸氧、止血等;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行側腦室引流術治療:患者取仰臥體位,并根據CT 掃描結果確定顱表穿刺點,盡可能選擇的穿刺靶點位置在非優勢大腦半球的側腦室額角,并對皮膚進行局部消毒,鋪巾局部麻醉后采用槍式電鉆沿著穿刺點鉆透硬腦膜以及顱骨,將導絲插入引流管,兩手分別手持引流前端以及末端,沿著雙耳連線的垂墜方向向后下約進管5 cm,可見有腦脊液流出后,再進管0.5 cm,與無菌引流袋相連接,并采用1 號絲線固定引流管,采用無菌紗布覆蓋和固定穿刺點。
治療1 個月后復查頭顱CT,比較2 組再出血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及臨床治療效果。臨床療效標準[1]:治愈為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臨床癥狀消失,無后遺癥;改善為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無效為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死亡。有效率=治愈率+改善率。
使用SPSS14.5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40 例治愈14 例、改善16 例、無效10例,有效率為75.0%;觀察組27 例接受雙側腦室引流18 例、單側腦室引流4 例、二次腦室引流5 例,治愈15 例、改善10 例、無效2 例,有效率92.6%;觀察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1 個月后對照組再出血7 例(17.5%),觀察組再出血1 例(3.7%),觀察組再出血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對照組顱內感染2 例、額葉少量出血3 例、血壓明顯上升4 例、呼吸節奏變化2 例、抽搐4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7.5%;觀察組顱內感染1 例、血壓明顯上升2 例、抽搐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4.8%;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蛛網膜下腔出血為急性發作的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急以及較高的致死率特點。該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因腦表面或腦底出現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并發腦血管痙攣、腦積水以及再出血等[2]。傳統的臨床治療方法是采用內科保守治療,但臨床效果不佳。為尋找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紀杰[3]采用側腦室引流術治療30 例腦出血破入腦室患者,結果表明側腦室引流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操作方便,可有效減少患者出血,有效清除蛛網膜下腔出血情況,改善惡性循環,減少死亡率以及致殘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2.6%比75.0%,P<0.05),再出血率顯著低于對照組(3.7%比17.5%,P<0.05),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14.8%比37.5%,P<0.05)。表明對重度蛛網膜下腔出血采用側腦室引流術治療較內科保守治療可明顯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減少再出血發生率及并發癥發生率。
[1]史彩芳,張靜.20 例重度蛛網膜下腔出血側腦室引流術后護理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75.
[2]段有強.側腦室引流術在重度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1):3281-3282.
[3]紀杰.鉆孔血腫抽吸聯合側腦室引流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破入腦室30 例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