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橋
(盱眙縣人民醫院腫瘤放射科,江蘇 盱眙 211700)
食管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性疾病之一,其治療以手術和放療為主,約占發病總數70%的食管癌患者需要進行放療[1]。為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筆者采用對比研究方法探討常規放療和超分割放療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0 年2 月至2011 年3 月在盱眙縣人民醫院住院并診斷為中、下段食管鱗狀細胞癌患者8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放療組(對照組)和超分割治療組(研究組),各40 例。其中對照組男28例,女12 例,年齡32~78 歲,平均(62.6±8.4)歲;研究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30~76 歲,平均(60.9±7.8)歲。2 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采用6 mV 電子直線加速器照射,照射方式:采用三野照射,前野寬6 cm,兩后斜野盡量避開脊髓和肺組織,后野寬度4.6~5.5 cm,照射野要超過病變部位的上下各4~5 cm。常規放療組:每次劑量2 Gy,1 次·d-1,5 次·周-1,持續6~7 周,總照射劑量為60~70 Gy;超分割放療組:每次劑量為1.5 Gy,2 次·d-1,間隔大于6 h,5 周完成,總劑量為65 Gy。
對完成治療的2 組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并做好記錄,內容包括局部控制情況、生存情況及不良反應。
采用SPSS16.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的表達形式采用百分比,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組患者均完成治療。研究組1、3 年局部控制率分別為75.0%(30/40)、47.5%(18/40),生存率分別為70.0%(28/40)、40.0%(16/40);對照組的1、3 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別為42.5.%(17/40)、22.5%(9/40),生存率分別為40.0%(16/40)、17.5%(7/40)。研究組1、3 年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放射治療后,研究組全身不良反應、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氣管炎發生率分別為25%(1/40)、7.5%(3/40)、10.0%(4/40),對照組分別為5.0%(2/40)、5.0%(2/40)、7.5%(3/40),研究組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食管癌具有容易擴散、病死率高等特點,威脅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臨床上確診的食管癌患者大多數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放療對這部分患者具有重要的意義。放療可以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總生存率,降低復發率、局部浸潤及遠處轉移,對于不能行手術治療的下段食管癌及中上段食管癌,放療或者放療和化療聯合應用已成為標準治療方案。有研究[2]報道常規放射治療效果欠佳5 年生存率<30%。而單純增加的放射劑量不僅不能延長患者的生命,還可能會加速腫瘤的繁殖速度,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因為食管癌的生理解剖結構復雜,容易侵犯鄰近組織,放療時照射面積大、照射視野復雜、時間長,因此給患者帶來很多的不良反應。臨床上多采取減小單次照射劑量的方式來保證和腫瘤增殖速度同步,這是放射治療腫瘤的重要原則。超分割放射治療通過控制單次照射劑量、增加照射的次數、控制間隔時間,從而來控制腫瘤的轉移。
超分割放療充分利用了腫瘤組織同正常組織間的差異,增加了照射次數,減少了單次照射劑量,以此來縮短治療的療程。一般的超分割放療是2次·d-1,兩次間隔6~8 h,1.2~1.5 Gy·次-1,總放療劑量為55~66 Gy。本研究中的超分割放療2 次·d-1,1.5 Gy·次-1,間隔大于6 h,總照射劑量為65 Gy,周期為5 周。結果顯示,超分割放療組的1、3 年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雖然超分割放療組在全身不良反應、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氣管炎高于常規放療組,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上述不良反應經處理后得到改善,且沒有影響放療的進程。表明超分割放療即可有效抑制食管腫瘤細胞的生長,同時沒有產生嚴重放療不良反應風險。此研究與國內相關研究[3]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對于食管癌患者采用超分割放射治療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
[1]張富利,王雅棣.食管癌放射治療技術的進展[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12,29(2):3234-3242.
[2]郭海,解春生,劉立華,等.食管癌超分割放療與常規放療生存率及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3):26-27.
[3]張麗萍,李強,劉化新,等.常規與后程超分割放療治療食管癌的療效分析[J].腫瘤學雜志,2013,19(11):90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