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臨 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它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采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這對于尚處于工業化時期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但作為后發國家,我們又具有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經驗的優勢。我們必須抓住歷史機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思想上,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在政策上,要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發展規劃上,進一步優化重化工業的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在措施上,應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和技術體系,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任何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個人和單位都要補償環境損失。在行動上,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齊心協力保護環境。特別是要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為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搭建平臺,鼓勵公眾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法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