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瑛

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更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建設生態文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建設擁有天藍、地綠、水凈、氣潔的美麗中國,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傳得了鄉音。
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自然生態服務功能、環境質量安全、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實行嚴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它是保障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的生態用地和物種數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無法復制性,很難實現占補平衡,一旦失去就難以拯救。各地要根據主體功能區、資源特征、環境容量、已開發程度及可開發潛力等來劃定生態紅線。要精心研究和論證,從制度上保障生態紅線,把良好生態系統盡可能保護起來。要從制度、體制和機制入手,建立嚴格遵行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性和根本性保障,確保生態保護紅線不被突破和逾越。對已突破生態底線的,要加緊研究制定節能和減排指標,通過確定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每年下降指標等剛性約束,進行污染物總量控制。要進一步優化發展方式,倒逼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結構調整。
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也是城市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時他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否可持續,取決于能否轉化為經濟效益,能否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即實現生態經濟化。我們只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生產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要克服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下大決心、花大氣力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把滿足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公共產品來提供,下決心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要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推進水源地環境整治,讓群眾喝上干凈的水。要防治大氣污染,要建立區域流域環保聯防聯控機制,讓群眾呼吸新鮮的空氣。要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生產和監督,確保食品藥品質量,讓群眾吃上放心的食物。要加強生態林業建設,打造宜居城市、綠色家園。要加大生態風險隱患排查和評估力度,把生態環境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建設快速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一旦發生生態事件就能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把損害降到最低程度,讓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生態文明建設從本質上看,是要調整過去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的落實,切實把資源能源保障好,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因此,必須積極探索一條生態文明建設新路。要發揮生態比較優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產全過程入手,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再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努力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加強生態修復與治理,著力構建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良好生態環境。要加快發展生態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努力實現經濟發展生態化、生態發展經濟化,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要著力建設生態型城鎮,全力打造“城在山中、山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山水園林小城鎮。要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將生態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風氣、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努力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種根本性變革,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建立和完善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包括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等等。要建立和完善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重點要建立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流域水環境保護等領域的環境補償機制。要建立和完善責任追究制度,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要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要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機制,培育生態環境意識,倡導綠色消費,構筑低碳生活,推動全民參與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