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常盛
原始人類采取保留自然火為火種,以此引火。摩擦生火是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的一大發現,我國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之首的燧人氏是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鉆木取火,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燧人氏的神話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利用自然火,進化到人工取火的情況。這一方法在世界許多民族中都有記載,我國古籍《莊子·外物篇》則有“木與木相摩則然(燃)”,《韓非子·五蠹》說:“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傷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鉆木取火在埃及、古巴比倫、印度也沿用了很長時間。后來又有用火石、用透鏡聚光以火媒紙、薄木片來發火的。直到近代發明了火柴(當時稱“自來火”),才使引火成為舉手之勞。
1669年德國醫生布朗特發現反應活性很高,在空氣中能自燃的磷,歐洲化學家對磷進行深入研究,想利用磷的自燃現象來發火。1830~1840年間,英、法、瑞典等國家制成黃磷火柴。制火柴需要磷,促進了黃磷的工業生產。1868年最初在英國用高爐法生產黃磷,到19世紀80年代宙曼的電爐法問世,使磷的生產得到迅猛增長,又推動了火柴工業的發展。
鴉片戰爭之后各國商人紛至沓來。火柴隨著各種商品一起涌進中國,但最早的輸入記錄則見于l865年的天津海關報告,其后也散見各地海關報告,1867年始見有全國進口總數的匯報。最初進口火柴源自歐洲,其中以瑞典貨為主要,瑞典火柴為黃磷制品,一擦即著,俗稱五彩火柴。最初每年進口僅兩三千箱,由于火柴的方便廉價很快為民眾認可,市場推進甚速。1881年進口火柴達34000余箱,1891年則近10萬箱,使中國成為國際主要火柴市場之一。
日本火柴工業肇始于1876年,發展迅速。日本火柴輸入中國早在甲午戰爭(1894)之前,1894年由日本輸入中國的火柴達13萬箱,占進口總額的87%,甲午戰爭之后,日商挾戰勝余威,復以地利之優,盡量推銷,此時歐洲火柴幾近絕跡,自1895至1902年,日本火柴每年均占中國進口火柴90%以上,其中1901年、1902兩年超過99%。
火柴物美價廉,中國地廣人眾,所以市場有很大的容量,外國商人在輸入火柴一項中都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國人鑒于利權外溢,奮起創設火柴工廠以塞漏卮,另一方面火柴工業原料廉、技術易、投資省,加上中國勞動力便宜,市場看好等多種因素,引起我國民族資本的濃厚興趣,早在1889年已有盧干臣等創設重慶森昌泰公司,資本5萬元,1893年有森昌正公司繼起,四川木材豐富,為發展火柴工業提供了良好原料,且因交通不便,使外貨入川增加不少困難。地方政府又竭力提倡,給了 25年專利,種種有利條件促使這兩個公司營業發達,產品不僅銷售本省,且可行銷鄰省,每年營業額約達25萬兩。
到清朝末年國內已有華人開設的大小火柴廠30余個。其中北京的丹風、天津的北洋、華昌及杭州的光華、上海的熒昌數十年來雖或經改組,或合并,但工廠一直存在著,實為我國火柴工業中歷史悠久的老廠。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取得在中國設廠的權利。開始在我國設置火柴廠,并且各廠均規模宏大,資金雄厚。日商火柴廠為爭奪市場,壓迫中國的火柴工業,1914至1924年日商火柴每箱售價由金票14元降至5元左右,華商新興火柴工業勢單力薄,難與匹敵,遂與日商妥協,以保維持。
民國以來我國火柴工業雖有發展,但迫于日貨傾銷,增長緩慢,進步較快的時期在民國四年(1915)至民國十七年(1928)。1918年天津出現擁資百萬元的丹華公司,該公司是北京的丹鳳和天津的華昌合并而成,并在1920年設立安東(今丹東)分廠,采用東北白楊自制梗片,并一度自制硫化磷,企圖原料自立,該廠產品在北方銷路最廣。天津的北洋火柴公司于1914年增設分廠,后又增資33萬元。江浙一帶1920年劉鴻生在蘇州設鴻生火柴廠,鎮江設熒昌火柴廠(總廠在上海),南匯設中華火柴廠,通州張謇設通燧火柴廠,鳳陽有淮上,寧波有正大,麗水有燧昌等廠,這些廠資金多在10萬元上下,設備也比一般小廠先進,有的已開始使用機器制造。
20世紀初,爆發五·四運動后,抵制日貨的聲浪日高,奮發之心益增。日商勢力日見消退,火柴進口銳減,我國火柴工業乘機得到長足進步,國人經營的火柴工業如雨后春筍,蓬勃而生。當時火柴應用已普及于廣大民眾,需要日增,火柴工廠無不獲利倍增,僅天津北洋火柴公司1917年、1918兩年每年獲利均在10萬元以上。1923年國內火柴廠達99家,這是我國火柴工業發展的一個興旺時期。
1923年我國火柴廠發展到99家,按當時供需情況已可大致平衡,但資本家看到火柴工業投資省、技術易、利潤豐的一面,都趨利以從。l925年五卅慘案發生于上海,反對日貨的聲浪日益高漲,日本猴牌火柴在市場銷聲匿跡,瑞典鳳凰牌火柴的銷路也日益縮小,市場形勢有利于發展國貨火柴,加之政府對這項工業放任自流,缺乏指導性意見,于是火柴工廠越開越多,到1928年全國火柴工廠已達180家之多,5年間廠數增加幾近一倍,即使無外貨競爭,亦以自身供過于求的現實,給我國火柴工業的衰落留下隱患。
當時歐洲火柴大王瑞典的克魯格在收購歐洲各火柴廠后,赴美研究火柴工業,把瑞典火柴公司和美國金剛鉆火柴公司組成國際火柴公司,挾其雄厚資本,1924年以250萬元收購三井系統的日本火柴公司。乘戰勝日本火柴業的余威,轉向進攻我國的火柴市場,一面收購日本在華工廠,加工趕制鳳凰牌產品,在市場削價傾銷;一面在香港、上海等重要港口囤積大量瑞典火柴,傾銷華中、華南,以圖將我國火柴工廠悉數摧毀。加之當時世界經濟危機波及中國,銀價慘跌,進口原料又隨金價升而漲價。1931年長江水災,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不可勝計,百業凋敝,市場蕭條;“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市場全面丟失。當時火柴工業的形勢真是天災人禍,內外夾攻,陷入深沉的危機之中。中小火柴廠經受不起這巨大風浪的襲擊,自1928年以來火柴工廠倒閉之聲日有所聞,1929年下半年東北華商各廠大半倒閉,廣東廠家亦倒閉過半,蘇浙皖各廠雖根基較厚,停業者也及小半,于是請求政府救濟者日必數起,華北開始有火柴官賣機構的設置,江蘇資質信譽卓著的熒昌、鴻生、中華三廠在劉鴻生的創導下,為在危機中力爭自救,增強競爭能力,合并組成大中華火柴公司。1930年12月底國民政府將火柴進口稅率由7.5%提高到40%,以資對國產火柴的保護,使外資進口傾銷的氣焰稍有收斂,計有1930年進口176661箱跌至1931年50521箱,1932年7351箱,l933年1461箱,1934年2196箱。尤其是1932年瑞典火柴大王克魯格破產自殺,使國際火柴托拉斯一蹶不振,我國火柴工業得茍安于一時。
1933年12月15日政府突然改變稅率使火柴工業的統稅驟增一倍以上,每箱達5元左右。重稅之下,誘發偷漏稅之風盛行,水貨貶價沖擊市場。由于市場的不景氣,使正規廠家想轉移稅收重負給廣大消費者也無可能,致使我國火柴工業又一次陷入低谷。自1928年到1935年火柴工廠逐年減少,至1935年統計已不及百家,就這近百家中也有半數屬于勉力維持,不少工廠在賠損中從事。
我國火柴工業在前清時建有30個廠左右,民國元年(1912)到民國十七年(1928)新建170個廠,總計有200個廠左右。到1935年僅剩99家,其中華商工廠92家,仍在生產者65家,未知停閉與否的27家;外商工廠7家,全數開工。
綜見我國火柴工業衰落的原因,除中國市場不景氣和火柴工業本身無健全組織外,還有三個重要因素:①外貨傾銷,20世紀初期中國火柴市場幾全為日本貨占領,1931年政府為保護華商火柴工業提高進口稅,使國外火柴輸入受到打擊,隨即各國改商品輸入為資本輸入,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紛紛在華設廠,這些工廠資本雄厚、機械精良,華人工廠無可匹敵。②捐稅繁重,如東慶火柴廠在統稅加重后,每箱火柴負擔捐稅4.8元(原料稅1元,統稅3.8元)連同原料、工資和雜項總成本達8元有余,而外洋火柴在港澳的價格僅港銀2元(約合粵幣2.8元)。另外國內市場的不統一,形成地方保護,也是阻礙火柴工業發展的因素。③火柴工業原料嚴重依賴國外,加強了外國資本對我國火柴工業的控制。努力解決這些問題的確是發展我國火柴工業的當務之急。
1925年以前我國的火柴不論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大多是黃磷火柴。由于黃磷有毒,因吞食火柴頭中毒致死的案件逐年增多。國際勞工大會為保障工人和用戶安全,曾決議取締黃磷火柴,我國政府1925年加入這一公約,1925年1月1日起明令禁止生產黃磷火柴,7月1日起禁止銷售。1927年國民政府又重申此項禁令。由于北方人民習慣于使用摩擦火柴和技術上改造的困難。除南方各廠大多改為安全火柴外,北方相當一部分火柴廠改用硫化磷代替黃磷,免遭磷毒。
我國火柴工業不論是安全火柴還是硫化磷火柴,成本含量中以原料和稅款為大宗,這兩部分各占總成本40%左右。
火柴原料可分物料和原料兩種。物料又分木材和紙張兩種,用來制造梗片和糊盒包裝之用。制梗木材以白楊為最佳,次為榀木、椴木、槿木、美楊等種。我國火柴工業初始梗片全部由日本進廠。白楊產于寒帶,東北三省、陜西北部、甘肅中部、四川及河南等地均產。梗片自制始于北京丹風火柴廠。在安東(現丹東)設廠自制匣料、軸木和箱板,木材加工的全部機器自德國進口。后煙臺的膠東、中蚨兩廠也在安東設梗片廠。民國四年(1915)上海熒昌、邵爾康即設華昌火柴梗片廠,梗片用吉林白楊,盒木用浙產松杉。此后江浙各處梗片廠紛紛設立,如杭州興華,金華同和,諸暨華利、瑞昌,寧波正大,麗水燧昌,義烏新華,富陽協隆,揚州耀揚,通州通燧,上海久恒德、新民、厚生、瑞和及山東各大火柴廠均自制梗片。四川、云南、甘肅、青海、廣西等省都采用當地木材自制梗片,全國梗片工廠約有二三十個。1935年統計我國火柴工業所需木材約值700萬元,其中國產占30%,其余木材來自蘇聯、日本、加拿大。
20世紀30年代火柴工業用紙年均50萬令,值150萬元。基本依賴進口。
火柴藥料:安全火柴以氯酸鉀、赤磷、白蠟、牛膠、紅礬等項為主料;硫化磷火柴則以硫化磷、氯酸鉀、牛膠、白蠟等項為主,這些原料除牛膠在四川、上海、山東有產品能自給,少量副料如白蠟、硬脂酸、硫化銻均能自制外,其余均需由國外供給。我國火柴藥料每年所費約值500萬元。其中國產者不及10%。余則由英、德、意、日、美等國輸入。
我國一般火柴廠的軸木(火柴梗)和火柴盒,都在廠外加工,軸木由梗片廠供應,火柴盒由廠方供給半成品原料,由當地居民領回糊成火柴盒(按件計酬)。
其余則分整梗、排版、調藥、烘干、刷邊、涂沙、裝盒、打包等工序在廠內進行。其中重要的工序是把火柴梗(軸木)夾起來,使許多火柴梗可以同時蘸油、蘸藥和干燥,以省人工。我國初創火柴工業時,技術全來自日本。不少工廠直接聘用日本技術人員,采用大量手工操作,工藝十分落后。1905年的北京丹鳳成立前,我國火柴前輩張新吾,曾到日本神戶、大阪進行詳細考察。那時日本人還是采用手工排軸,十分笨拙。丹鳳在建廠時就對日本制造火柴的工藝作了改良:①調藥采用手工;②排軸采用德式機器;③蘸油、蘸藥采用手工(后來也改用機器);④干燥用烘房(日本在露天進行自然干燥)和鐵車;⑤卸軸用德國機器;⑥包裝用手工;⑦動力用煤氣機。這一程序介乎機器和手工之間,在當時是很新式的,先進程度在日本之上(當時連續火柴生產機尚未創制),此后國內開設的新廠大多采用這一程序。1920年劉鴻生創辦火柴公司前也前往日本磷寸株式會社的工廠參觀,并以高價購進全套生產設備,其技術水平僅與1905年北京丹鳳廠相當。
20世紀30年代,我國火柴廠通用的機器大致如下。①整梗機,火柴梗拆包后,其中間有折斷彎曲,長短不齊的,利用整梗機剔去,后將火柴梗依次排列在方形木盤里,備排版用。②排版機,機有無數小孔,利用機身震動的力量,使木梗穿孔而過,排立于方形夾立板中,再將夾立板移于列木臺,送至上藥部。排版機為火柴廠必不可少的設備。③上藥臺,將夾立板上木梗的一端先蘸上蠟油(以利燃燒),再將蘸油之端送到調好的藥盤內蘸藥,然后使軋板軋住,使藥頭大小均勻。仍將原夾立板置列板臺上,送到烘房。④調藥機,各種藥品經粉碎后,須碾成細末,然后加水、膠均勻和合,置于調藥鍋內,調和均勻方可應用。⑤烘房,火柴梗上藥后即送入烘房。每房有烘爐一個,用普通的火爐即可,烘房溫度調節在華氏80度~100度。⑥卸梗機,火柴經烘干后,即送往卸梗部。將夾立板上的火柴卸下,送入方形木盤的長格內,使之有條不紊,以備裝盒。⑦其他機器。碾藥機、磨磷機、刷邊機、貼招機等均在大廠使用,小廠則全用手工。
當時制造火柴的最新式機器為連續式自排版、上藥、烘干,以至折板,各項手段完全由機器自動承擔,不需絲毫手工,這種機器全國僅美商美光公司獨家使用,共有火柴制造機6架,日產50箱,生產能力超過華商大廠數倍。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挑起“七·七”事變,向我國全面進犯,接著“八·三”凇滬戰事爆發,日寇向上海瘋狂進攻,上海愛國商界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踴躍內遷,在化學工廠中劉鴻生所屬的大中華火柴和熾昌新制膠廠在內遷之列。1938年6月,劉鴻生離滬到香港準備在香港、重慶等地籌設火柴廠。
火柴雖小,但它牽連著千家萬戶,是與人民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商品。抗戰以來,大后方人口急驟增長,火柴市場也較戰前有很大發展,其中有一部是內地原有火柴廠,一部分是沿海內遷工廠,大部分是在1939~1941年間新建的工廠。
按1941年12月統計,在川、康、滇、黔、陜、甘、粵、桂、湘、贛、閩、浙等12省,共有110個廠,其中四川最多有44個,廣東次之(淪陷區的火柴廠不計在內)有19個,貴州14個,其他9個省共33個。四川火柴廠雖多,但規模都很小,以手工作業為主,技術落后,使用動力的工廠不足1/10。產品種類除陜、甘兩省均產硫化磷火柴外,其余各省以安全火柴為主,硫化磷火柴次之。
我國生產火柴的原料,如磷、氯酸鉀等一向源自國外,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火柴原料即告絕跡,對大后方的火柴生產是一個嚴重的威脅。1936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1926)的化學博士潘履潔在上海開始進行電爐法制黃磷的研究,同年冬完成制磷設備的設計工作。由上海電器制造廠和機械制造廠加工制造并安裝,選用江蘇錦屏山的磷礦石,浙江海寧的海沙和開灤公司的焦炭,試制黃磷成功。不料僅開爐試制三次,抗日戰爭爆發,戰火逼近生產現場,潘履潔親自駕車拉設備內遷昆明,因昆明不具備試驗條件(缺少磷礦石),潘履潔被派出國考察化學工業,把在云南的試驗工作交給王學海等繼續進行,就在出國前聽說在昆陽縣發現火泥,經取樣分析所謂“火泥”竟是含P2O535%的磷礦石。他們立即用這種磷礦石,用電爐繼續試驗。成功制得黃磷。1940年由劉鴻生創辦的中國火柴原料廠(四川長壽)聘請潘履潔擔任廠長兼總工程師,著手設計籌建生產黃磷和氯酸鉀的裝置,1941年我國第一批工業型電爐黃磷制成,使大后方的火柴工業得以繼續生存。
1941年陜西省工業公司由肖之儀負責,開始用電爐將砂子、磷莎石(磷酸鈣)和碳來研制黃磷,沒有獲得成功,后用硫酸代替砂子(二氧化硅),土法研制黃磷,經三個月的努力獲得成功。后這一方法在陜西的中南火柴廠制磷部得到應用,生產的黃磷除能滿足該廠制造火柴所用外,剩余尚可支援他廠,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抗戰勝利。陜西寶雞秦昌火柴公司也急需黃磷,和肖之儀商妥在西安設立秦昌制磷廠,規模和中南火柴廠制磷部相當,生產的黃磷基本上滿足了西安中南,寶雞秦昌、虢鎮協和新三家火柴廠的需要,秦昌制磷廠的產品還多次發售給私人運往陜北根據地。
中國火柴原料廠的產品計有黃磷、赤磷、硫化磷、氯酸鉀、膠蠟諸種。其他的火柴副料如玻璃粉、硫化銻、二氧化錳、氧化鋅、松香、硫磺、氧化鐵、氧化鉛、碳酸鈣以及梗子盒片在后方均可自給。
日寇侵占我國沿海各地,對工礦企業肆意侵占,淪陷區內的火柴工業自難幸免。自“七·七”事變后,中華火柴產銷聯營總社陷于停頓。敵偽遂增設偽“火柴聯營社”,作為統治淪陷區火柴工業的機關。1939年2月設總社于天津,并在天津、青島、上海設分社,劃分區域。設有華北區(屬天津分社);魯豫區(屬青島分社);華中區(屬上海分社)。凡陷于偽“臨時”與“維新”兩組織之下的火柴廠均須參加入社。統計有華商廠家55家,日商8家,華日合辦1家。據1940年統計,火柴生產量華商占75%,日商占25%,年產量大致為80余萬箱。
華南各省凡屬淪陷區華商(廣州、汕頭、佛山)20余家火柴廠悉被日寇劫持或統治。日寇在廣州也有“火柴聯營社”之組織,與天津的“火柴聯營社”遙遙相對。其任務則是對華南華商火柴廠在原料、運銷上進行嚴密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