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文才 許天博
培養造就一支適應時代要求和企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職工隊伍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國夢的迫切需要;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確保企業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保持工人階級先進性、推動生產力發展和從根本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內在要求。如何提高廣大職工素質,打造金牌工人團隊,吉林石化公司以實施“雙五工程”為載體,對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提升職工素質要構建與時俱進、行之有效的工作載體。“十一五”之初,吉林石化公司創造性地把“上班創‘五型’班組,下班創‘五好’家庭”確定為提升職工素質,筑牢企業發展根基的“雙五工程”。即:上班創學習型、安全型、清潔型、節約型、和諧型的“五型”班組;下班創愛心奉獻,熱心公益好;學習進取,愛崗敬業好;鄰里和睦,尊老愛幼好;家庭民主,育子成才好;擅于理家,生活質量好的“五好”家庭。
煉化企業生產的特殊性決定了班組的重要作用。只有抓住班組這個企業最基層組織,才能不斷提升職工的綜合素質,筑牢企業發展根基。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只有家庭和睦,才能為提升職工綜合素質創造條件,促進社會和諧。企業需要用心去工作,家庭需要用情來呵護。上班創“五型”,就是讓廣大一線職工在工作崗位上,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使企業基礎更加牢固;下班創“五好”,就是讓廣大職工負起責任,扮好角色,減少矛盾,使廣大職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社會管理中來。“雙五工程”融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為一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它一頭連著一線崗位的平安,一頭連著職工家庭的幸福,其核心就是提升職工素質,打造金牌工人隊伍,筑牢企業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根基。
一是開展“五型”班組創建活動。公司專門下發了《創建“五型”班組工作實施方案》,細化制定了《百分量化考核標準》,明確了啟動年、推進年、創建年、達標年、提升年等一系列的工作目標。適時召開“五型”班組建設經驗交流會、現場推進會、工作座談會等,總結經驗,推動工作。為使班組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以班組長的名字命名了“高彥峰班”、“叢強班”和“王忠偉班”,全面推廣他們的工作經驗。到2013 年末,有89.8%的班組創成“五型”班組,有337 個班組創成標準化“五型”班組,實現了“十一五”確定的目標。
二是開展“五好”家庭創建活動。主要做到“五個到位”:一是宣傳發動到位。采取召開專題研討會等方式廣泛宣傳創“五好”的重要意義和典型事跡。二是組織活動到位。開展了“勤練技能提素質,巾幗創業立新功”、大齡青年“一線情緣”聯誼會等系列活動。三是教育輔導到位。開展了“陽光心態”輔導課,婆媳、鄰里關系講座等。四是總結提高到位。堅持每年召開“五好”家庭事跡報告會,每年評選命名20個公司級“五好”家庭,宣傳典型事跡。五是與社區共建到位。主要是與“五好”家庭所在社區建立互動平臺,使“五好”家庭在社區產生影響力。“十一五”以來,涌現出省文明家庭標兵李紅軍家庭等公司、工廠級“五好”家庭856 戶,有力地促進了職工素質建設和社會和諧建設。
三是開展崗位練兵競賽活動。崗位練兵是吉化的光榮傳統。多年來,始終貫徹“干啥學啥,缺啥補啥”的原則,開展“每日一題,每月一考”、“師徒結對”等形式多樣的崗位練兵活動。為檢驗練兵效果,激發練兵熱情,公司堅持每年組織一次職業技能大賽,命名表彰一片技術能手。僅2013 年就組織10 個二級單位、34 套化工裝置、170 個班組、2667 名職工參加的技能大賽,產生了32 個優勝班組和40 名優勝選手。幾年來,參加國家、省和中國石油技能競賽,共獲得獎牌37 枚。其中,金牌6 枚、銀牌16 枚、銅牌15 枚,兩次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涌現出“全國鉗工狀元”高彥峰、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叢強、中央企業技術能手于建紅等一批技能人才。
四是開展職工發明創新活動。公司以“我愛發明,我愛創新”為主題,以一線操作(服務)人員和班組長為主體,以安全環保、節能減排、優質服務為主要內容,圍繞工作搞發明,立足崗位搞創新,使職工發明創新活動“有方案、有措施、有考核、有總結”,建立起“我愛發明,我愛創新”活動的運行機制。“十一五”以來,僅一線職工和班組長開展技術攻關立項778 項,實施完成583 項。一線職工優秀成果發明14 項、創新92 項。獲得省級優秀職工技術成果37項,國家級5 項。
五是開展“十大金牌工人”評選活動。為選樹技術工人先進典型,提升職工隊伍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公司連年在主要工種的一線工人及班組長中開展了“十大金牌工人”評選活動并給予重獎,為廣大職工提高素質樹立了榜樣。通過評選“十大金牌工人”,調動了一線職工堅持立足崗位、勤學苦練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拓展了職工實現自身價值的空間,搭建了崗位成才的舞臺。對職工素質建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職工中形成了“人人當能手,個個爭金牌”的良好氛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1 年來公司考察時,親切接見了“十大金牌工人”代表,并強調指出“企業管理質量歸根到底靠人,而且要靠技術工人”,鼓勵大家追求卓越、永不掉隊。
提升職工素質思想是基礎。作為國有大型企業有著厚重的發展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要把弘揚企業文化作為基本點,奠定職工素質建設的思想基礎。
提煉和弘揚企業精神。企業文化是企業之魂,隨著企業的發展而發展。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感召下,總結提煉了吉化的“四種精神”,即:勤儉節約的“麻袋毛精神”;迎難而上的“矛盾樂精神”;為國分憂的“背山精神”;敢為人先的“登天精神”,并對“嚴細實快”吉化作風賦予了新的內涵。推出新時期吉化“四種精神”的代表人物高彥峰等12 人,為職工素質建設奠定了扎實的思想基礎。
樹立“投資職工理念”。隨著煉化技術、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提高職工素質成為企業發展的戰略需要。公司提出了樹立“投資職工理念”,全面加大培訓投入,改善學習條件,鼓勵職工學習。建設了仿真、電儀、分析、機械四個技能實訓基地,配備了比較先進的教學設施,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公司工會還從“職工小家”建設角度,為基層車間班組配備了筆記本電腦、投影儀等設施,并利用空余場地建設羽毛球、乒乓球等文體場館349 個,建立“職工書屋”39 個,配備圖書65191冊。建成市級“職工書屋”示范點6 個,全國示范點1個。改善了一線職工的學習、工作和文體活動環境,使之成為了廣大職工豐富知識的“小課堂”、創新創效的“競技場”、提升技能的“加油站”、和諧班組的“溫馨港”。
培育特色基層文化。工廠、車間、班組和每一名職工都是企業文化的創造者和實踐者,在發展企業文化、弘揚企業文化的過程中自身素質也得到了提升。公司二級單位如建修公司結合為煉化裝置生產保駕護航的實際,提出了“學鐵人、做鐵軍”,形成了“思想過硬、作風過硬、技能過硬”的“鐵軍文化”,他們秉承的理念是“創新是一種能力,創新才能優秀”。煉油廠分析車間為適應工廠發展的需要,提出了“百萬數據無差錯”的工作理念。“十一五”以來,分析車間職工先后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在各級技能大賽上獲得金牌2 枚、銀牌1 枚、銅牌1 枚。僅一個車間就有公司命名的3 名“金牌工人”,形成了“人人當能手,個個爭金牌”的“金牌文化”。化肥廠丁辛醇車間以“叢強班”為代表的化工班組,結合化工生產實際,堅持傳承吉化作風,做到“崗位記錄仿宋化、一筆一劃三十年”,形成了“班組就是動車組,人人發揮能動性”的班組文化。公司還大力倡導“快樂學習,快樂工作,快樂生活”的理念,堅持為一線職工著書立傳,推出了“234”職工文化系列產品,即:制作了兩個反映工人階級先進性和偉大品格的專題片《品格》和《根基》;以先進人物為原型建設了《根基》、《榜樣》和《鐵軍》三個展室;編輯了四本職工的書《記憶》、《上班創五型》、《下班創五好》和《我愛發明我愛創新》,這都為廣大職工素質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職工素質建設工作中,構建載體是重要措施,企業文化建設是思想基礎,長效機制的建立就是職工素質建設實現有生機、有活力、可持續的基本保障。
建立全員培訓機制。公司每年都利用培訓中心和四個培訓基地,對一線職工和管理及專業技術人員不間斷地開展生產操作、電器儀表以及崗位業務知識等專業培訓。工廠、車間則采取“專項培訓”、“專題講課”、“一事一議一培訓”等各種形式組織培訓。公司還建立了校企合作機制,開展了人才培養工程,每年都選派管理干部到清華、浙大等大學進修以及專業知識和學歷培訓。建立了網絡培訓教室,每年都利用網絡培訓平臺組織培訓。僅2013 年就培養博士7 人、碩士64 人、本專科學歷205 人,利用網絡培訓平臺組織培訓和考試9 萬人次。
建立獎勵激勵機制。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對職工素質提升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對品德好、素質高、貢獻大的一線職工,不斷加大典型選樹力度,并給予重獎。如公司勞動模范每人獎勵2 萬元,“十大金牌工人”和“安全型”模范個人每人獎勵1 萬元,技術能手每人獎勵3000~5000 元,對在上級技能大賽獲獎的技術能手每人獎勵1~2 萬元。通過獎勵激勵,在一線職工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
建立選人用人機制。公司鼓勵一線職工通過不斷學習,提升技能,創造條件讓他們學大專、讀本科、參加技能大賽。有一大批職工因技能突出和在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被評為技能專家、技師,高級技師或被選拔到管理及專業技術崗位。僅2013 年就有3 人被聘為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有38 人被聘為公司技術專家;3 人被聘為管理專家;3 人被提拔到基層車間副主任崗位;有370 名專業技術人員和622 專業技能人員入選公司技術技能人才庫,為促進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技能支持和人才保障。
總之,職工素質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系統工程,必須把它作為與企業管理和生產經營并行的任務常抓不懈,必須通過諸如“雙五工程”等工作載體和長效機制持續予以推進,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職工素質的提升,打造金牌工人團隊,為企業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和實現中國夢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