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云,張 柳,王 清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一科,南昌 330006)
腰椎手術后椎間隙感染是一種嚴重的手術并發癥,其發生率為0.2%~4.0%,可導致腰背肌及下肢或下腹部疼痛、腰椎活動受限等,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一科收治15例腰椎術后椎間隙感染患者,采用VSD負壓沖洗引流治療,取得較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5例腰椎手術后椎間隙感染患者,男9例,女6例,年齡28~67歲,平均47.2歲。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感染6例,腰椎滑脫癥術后感染2例,腰椎管狹窄癥術后感染3例,腰椎骨折術后感染4例。出現椎間隙感染癥狀時間:術后5~14 d,平均13 d。
徹底清創,清除壞死組織及分泌物,沖洗傷口,根據創面大小和形狀剪裁VSD敷料,將無菌負壓封閉引流管及沖洗連接管插入泡沫敷料內置引流管內,用生物半透貼膜封閉整個創面,形成負壓封閉引流狀態,沖洗連接管一端連接輸液裝置,引流管連接中心負壓引流器行負壓引流,維持負壓60~80 kPa,持續引流 7~10 d。
1)心理護理。向患者說明手術的方法、目的,讓患者了解VSD的相關知識,從心理上接受該方法,取得其理解與配合。
2)用物的準備。檢查患者病房中心負壓吸引裝置是否完好,壓力是否正常。
3)確保負壓引流有效。保持有效的負壓引流是治療的關鍵[1],首先要保持合適的壓力,負壓維持在60~80 kPa?;颊呋夭》亢鬀_洗連接管連接生理鹽水3 000 mL的輸液裝置,引流管連接中心負壓引流裝置,仔細檢查負壓封閉引流狀態,接通后,如引流管內有吸出物吸出,無漏氣現象,說明引流封閉良好,負壓引流有效。阻斷負壓源時,如果海綿不回彈,證實負壓封閉良好,負壓引流有效[2]。負壓值可根據負壓吸引器引流的情況酌情調節。如引流管被吸過扁,說明負壓偏大,應將壓力適當調低。如果負壓值偏低,要及時查找原因,及時維修處理。護理中要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而引起的負壓吸引中斷。患者翻身時應調整好引流管位置,確保負壓引流有效,保持引流通暢。術后第1天,壞死組織和凝血塊較多,每隔1 h全部開放輸液器的調節閥3~5 min,用生理鹽水持續沖洗創面,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做好記錄。隨著引流物的減少而逐漸減少開放沖洗次數。如在引流過程中出現管道堵塞,可將引流管遠端進行消毒,然后用10 mL注射器抽吸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抽吸直至通暢。對于創面感染嚴重患者,可根據醫囑在沖洗鹽水中加入慶大霉素(或根據藥敏選擇的敏感抗生素),減慢沖洗速度,使藥物能充分浸潤創面,達到控制感染的目的[3]。引流瓶每天更換,注意無菌操作。在更換時,應先夾閉引流管,關閉負壓,防止引流液逆流至VSD敷料內。
4)營養支持。由于創面大,滲出液多,易引起蛋白質丟失。應指導患者進食營養豐富、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對食欲差的患者,應加強心理疏導,指導患者少量多餐,增進營養攝入,促進傷口愈合及機體恢復。為防止發生負氮平衡,要注意監測水電解質變化情況,酌情輸注人血白蛋白或血漿等。
5)功能鍛煉。根據患者情況,制定行之有效的康復鍛煉計劃,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
15例患者中7例經1次引流術后,創面清潔肉芽生長滿意,即予一期縫合;3例行2次引流后直接縫合傷口;2例行3次引流后縫合傷口;1例行4次引流后死腔方消滅,此時創面已明顯縮小,停用VSD,通過常規換藥1周后創面即愈合。
腰椎手術后椎間隙感染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傳統的治療方法是取出內固定后采用置管持續沖洗引流或完全敞開創腔換藥,在此過程中,醫護人員工作量大,患者也非常痛苦。VSD技術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促進創面愈合的新型治療模式,創面為透明薄膜封閉,使外部細菌不能進入,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而創面內保持負壓狀態,將膿液、創面滲出物持續引出,利于控制感染,在保持創面清潔、引流有效的同時,增加局部血流量,促進創面肉芽生長,創面愈合快[4],縮短了治療時間,且VSD可保持有效引流3~10 d,不需要每天換藥,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同時也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量。隨著VSD臨床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技術方法和材料的不斷改進,其應用領域將愈來愈廣。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積極有效的護理,15例腰椎術后椎間隙感染患者采用VSD負壓沖洗引流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覃開兵,蔣勁松,周樹權.持續封閉負壓引流在骨科創傷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北方藥學,2013,10(1):73.
[2] 吳桂敏.負壓封閉引流治療骨創傷創面的護理體會[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1):116-117.
[3] 林平,楊騏寧,姜丹生,等.負壓封閉引流在骨科復雜創面修復中的應用[J].臨床骨科雜志,2011,8(2):203-204.
[4] 孔德明,銀曉勇,張磊.高負壓封閉引流技術在脊柱術后感染中的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09,15(8):6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