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娟(中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東勝公司不達意山東省東營市西城區西四路勝建大廈 257000)
太平油田沾5塊位于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太平鄉境內,太平油田西部,構造上處于義和莊凸起東部。1974年上報館上段4砂層組1小層III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330×104t,含油面積4.6km2。根據沾5井測壓資料,館上段4砂層組原始地層壓力為10.75MPa,壓力系數為1,屬正常壓力系統,地層溫度為52℃,折算地溫梯度3.6℃/100m,為常溫系統。
沾5塊地面原油密度0.988~0.997g/cm3,50℃時地面脫氣原油粘度10536-16470mPa.s,平均12852mPa.s,地層水型為MgCL2型。沾5塊館上段4砂層組油層分布受披覆、超覆及構造因素控制,同時具有邊、底水,因此為具有邊、底水的構造地層稠油油藏。
太平油田沾5塊自1973年開始對館上段41小層進行常規試油,到2007年3月,沾5塊共有9口井進行過試油、試采。因油稠高含水,效果較差。自2003年,沾5塊開始運用水平井進行開發,投產初期日油水平比較高,可是很快日油水平便會迅速下降,穩產期非常短。2008年進行注蒸汽開發,注汽投產初期,平均日油水平為4.3t/d,平均含水為77.5%,平均穩產期為14.7個月,7口注汽開采的水平井,有四口沒有穩產期。目前均已進入高含水階段。
沾5塊油藏屬于邊底水稠油油藏,開發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含水的快速上升。截止2013年低,沾5塊綜合含水達到95%以上,采出程度不到3%。因此亟需立足沾5塊的地質及流體特征,研究有效抑制含水上升的技術方法。
對于水驅開發油田,隨著開發的進行,在油井生產一段時間后必將見水,而且含水率也將不斷上升,最終達到極限含水率(陸上油田一般是含水率fw>98%)。產水規律是研究油井產水率隨地層中含水飽和度的增加而變化的情況。在油田動態分析中,產水率是一個重要標志。它是油水同產時產水量與總產液量的比值。
稠油油藏由于原油粘度高,因此水油流度比大,稠油油藏在含水飽和度較低時,含水上升速度非???,即開發初期含水上升非常迅速,而后隨含水飽和度或含水率的增大,含水上升率下降。同時,由于水油流度比大,導致水驅過程中水竄嚴重,水驅波及系數小,最終采收率低。
底水油藏人工隔層堵水技術是油藏開發中后期穩油控水、提高原油采收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采油技術。對底水油藏的隔板進行分類。按在油藏中所在位置可分為:油藏內部隔板、油藏外部隔板、油水界面上隔板和油水界面下隔板;按形成機制可分為:巖性隔板、物性隔板和流體隔板。
(1)油藏有明確的油水界面,且油層含水飽和度低;
(2)射孔開發部位在油水界面以上;
(3)油層傾角小于3度;
(4)隔板應在開發初期建立,含水大于80%后隔板的效果不明顯;
(5)底水水體越小、活躍程度越低效果越好。
(1)對新投產井,隔板位置一般應在油水界面上部1m~2m的位置。若油層厚度小于6m時隔板位置可在油水界面或油水界面下部1m~2m的位置。
(2)當底水錐頂界上升至射開層,且油井含水小于80%時,隔板位置應在油水界面上部水錐半徑小于8m的位置。
(3)當底水頂界上升至射開層頂界時,隔板位置應在射開層頂界3m~5m以下的位置。
由于沾5塊的邊底水作用,考慮在油藏東部靠近邊水區域打人工隔板。利用模型研究了人工隔板的范圍對于堵水的效果。不同隔板范圍下區塊日產液量及含水率變化情況。
由研究結果可知,當隔板尺寸較大,超過油藏與邊水接觸面積的3/4時,隔板雖然有效地阻止了含水的上升,但同時也阻止了其驅油能量的發揮。但油井出現供液能力不足的現象。因此隔板尺寸不宜超過油藏與邊水接觸面積的3/4。
由含水率變化曲線可以看出,當隔板尺寸小于油藏與邊水接觸面積的一半時,其阻水作用不能有效地發揮。
因此,沾5塊選擇人工隔板技術時,建議在邊水部位打隔板,且隔板尺寸介于油藏與邊水接觸面積的1/2至3/4時最佳。
(1)沾5塊利用直井、常規水平井及熱采井的開采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目前,沾5塊還是主要利用常規水平井進行開采,同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穩產期短,含水上升快。
(2)稠油油藏在含水飽和度較低時,含水上升速度非常快,即開發初期含水上升非常迅速,而后隨含水飽和度或含水率的增大,含水上升率下降。
(3)隔板法控水技術中,隔板半徑越大,含水率越低,對水錐的抑制作用越好。但隔板太大會影響水體能量的發揮,最佳隔板大小為油藏與水體相連面積的1/2至3/4。
[1]呂曉光,姜彬,李潔.密井網條件下的儲層確定性建模方法[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1,20(5):19-25.
[2]唐恩高等.“疏導控錐”提高底水稠油油藏采收率研究.鉆采工藝,2011,34(2):36-38.
[3]劉鴻博,周文.塔河1區三疊系底水油藏精細地質建模[J]成都理工大學2010.4:67~68.
[4]]朱中謙,程林松.砂巖油藏高含水期底水錐進的幾個動態問題[J].新疆石油地質,2001,22(3):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