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莉
資中縣農作物種類豐富,復種指數較高,常年種植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油菜、柑橘、枇杷等糧、經作物30多種,面積達15.6萬公頃。常年糧食播種面積11萬公頃左右,總產52萬噸以上。目前農田雜草已成為影響農業安全生產的主要有害植物。它不僅與作物爭肥、爭水、爭光、爭氣,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降低產量,還是病蟲的發源地、傳播媒介和越冬場所。資中縣地形復雜,雜草種類繁多、分布廣,加之農村勞動力不斷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農村農業勞動力明顯減少,農田管理放松,一些地區農田草害面積擴大且呈加重趨勢,對農業生產威脅很大,已嚴重影響到了資中縣糧食生產。
1.主要作物田雜草 常年為中等程度發生,發生草害面積12.1萬公頃次。主要雜草有:馬唐、看麥娘、薺菜、豬殃殃、早熟禾、空心蓮子草、香附子、狗尾草、小飛蓮、竹葉草、繁縷、毛茛、通泉草等。
2.主要作物田草相變化情況 由于耕作制度的變化、連續使用化學除草劑,以及化學除草技術水平較低,敏感性雜草的消失和耐藥性雜草幸存并不斷繁殖,農田雜草種群變化和群落演替加速,一些次要雜草逐漸成為主要雜草,多年生惡性雜草發生危害加重。例如,在果園長年使用百草枯,使得多年生莎草、白茅成為嚴重問題;草甘膦是一種防治多種多年生雜草的優秀除草劑,但是當草甘膦將其它競爭力強的雜草防除后,一些生長力甚強的闊葉雜草就成為優勢種群。
免耕田塊中的雜草由過去以禾本科雜草為優勢種群向禾本科雜草為優勢種群、禾本科雜草與闊葉雜草混生、闊葉雜草為優勢種群等多元化方向發展。
油菜田苗后雜草由過去以禾本科雜草為優勢種群向著禾本科雜草與闊葉雜草混生方向發展,且難以防除雜草(如泥湖菜、毛茛、茴茴蒜、野油菜等)的種類、數量呈增加趨勢。
小麥田苗后雜草也由過去以闊葉雜草為優勢種群向著禾本科雜草與闊葉雜草混生方向發展,同時難以防除雜草的種類、數量亦呈上升趨勢。
2005~2010年,資中縣累計農田化學除草防治面積為4.53萬公頃次,挽回糧食損失6650 t,實際損失2805 t,挽回經濟損失392.7萬元。據統計,全縣常年病蟲發生面積20萬公頃次左右,用于農作物病蟲防治的農藥用量600~800 t。其中殺蟲劑占48%,殺菌劑占23%,除草劑占27%,生長調節劑及其它占2%。與2001年相比,殺蟲劑下降了10%左右,除草劑上升了15%左右,除草劑用量大大增加,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1.糧食作物田化學除草技術進展如麥田雜草情況,資中縣麥田常年播種面積為2.8萬公頃,主要雜草以繁縷、豬殃殃、馬唐、看麥娘等為主。過去用藥多是甲磺隆等低價位的除草劑品種,但近年來藥害明顯增加,對后茬作物影響較大。通過引導和宣傳,農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后茬作物安全的麥田專用除草劑(如驃馬、麥喜),效果明顯,深受農戶歡迎。
2.經濟作物田化學除草技術進展資中縣是林果大縣,山地面積大,塔羅科血橙聞名全國,樹下除草任務大。過去主要使用農達單一除草技術,改為推廣草甘膦、克無蹤等滅生性除草劑輪換使用技術后,效果明顯,深受果農的歡迎。
3.免耕作物田化學除草技術 過去主要推廣苗前、或苗后單一防除技術,現在我們大力推廣小麥、油菜播前免耕化除、播后稻草覆蓋控草、苗期莖葉處理挑治的綜合治理技術。
1.雜草抗性上升,給化除帶來技術困難 由于農戶長期習慣于使用單一類型除草劑,并不能合理地進行混、換使用除草劑,導致雜草抗性增強。如通泉草對百草枯表現出明顯的抗藥性,碎米薺對草甘膦也表現出較強抗性,而百草枯、草甘膦對根莖非常發達的胖娃草防效均不理想,精喹禾靈對早熟禾防效甚微。
2.藥害時有發生 由于農民文化水平低,加之在家務農都是些老年人,據統計顯示:在家務農的農民年齡在40~60歲以上的占88.2%;從文化程度來看:在家務農的農民小學文化以下的約占60%以上。在農藥使用上主要表現為:用藥不對路或錯誤用藥、用藥時間不當、隨意加大用藥量或對水量不夠、對除草劑藥性缺乏了解、對用藥環境不適、藥械清洗不徹底、施藥器件落后等,造成除草劑藥害時有發生。
3.缺乏配套的化學除草技術 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耕作方式和農田雜草群落的變化,會導致在化學除草工作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例如,水稻旱育稀植、拋秧技術的推廣,間作、套種、免耕、地膜覆蓋等耕作方式的變化,都需要推廣與之配套的化學除草技術。目前,在資中縣完整配套的化學除草綜合技術系統還沒有真正形成,從而不能更好地指導農業安全生產。
4.縣級無雜草監測點,對農田雜草種群演替和雜草抗性無準確定性 由于縣級尚無雜草監測點,因此資中縣基本沒有開展雜草預測預報和抗藥性監測工作。特別是近幾年,農業生產上使用除草劑的量在逐年增加,從而使得農田雜草種群演替頻率加快,加之部分雜草抗藥性逐漸增加,農戶對此更缺乏科學認識,從而增大了化學除草工作的難度。
5.農戶缺乏專業的除草技術知識培訓 由于農村普遍以老齡人居多,且文化水平低,基本沒有參加過除草知識的培訓,對除草劑施用劑量、施用時期和施用技術不易掌握。加之市場上農藥品種繁多,少數商家為了經濟利益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且多數經銷商也沒有參加過除草技術專業知識培訓,從而無法指導農民科學準確地使用除草劑,使得生產上往往因農藥使用不當造成藥害,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
1.預防為主 在“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的理念下,本著安全、經濟、高效、增產的原則,逐步建立起適應資中縣農田雜草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實施以農業措施為基礎,以化學防除為主要手段,以生態調控、機械和人工除草為輔助的農田雜草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從而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2.加強除草劑合理輪用技術的集成和推廣 因為連年使用同一種長效除草劑有累積作用,容易造成雜草產生抗藥性或產生藥害,影響下茬作物,所以加強除草劑的合理輪用技術的集成和推廣,是滿足新形勢下除草技術的新要求,從而更好解決雜草的抗藥性難題。
3.運用專業技術手段,避免除草劑的藥害發生 首先,引導農民根據作物種類和防除對象,購買對路除草劑,依據標鑒上的說明,弄清藥劑名稱、劑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讓農民盡量做到“嚴格掌握用藥適期、嚴格掌握用藥量、選擇適宜環境條件用藥、要熟悉除草劑的藥性知識、用藥器械要徹底清洗干凈”等技術手段,同時引導農民使用WS-16型、PB-16型手動噴霧器,徹底解決使用除草劑器械存要的“跑、冒、滴、漏”等現象,不僅能解決防治效果差等問題,而且還可減少因藥液滴、漏造成藥害和對環境的污染問題。
4.推廣配套的化學除草技術,適應農業生產形勢發展 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耕作方式和農田雜草群落的變化,不斷給化學除草工作提出新的課題。隨著耕作方式的變化,與之配套的化學除草技術需要進行相應的變化,才能滿足農業生產發展需要。針對雜草種群演替和抗藥性問題,引導農民對作物進行合理輪作;同時,加強除草劑品種科學混配使用和輪換使用,擴大殺草譜,提高防除效果,從而解決生產上的難題。
5.逐步建立雜草監測點,開展雜草預測預報和抗藥性監測工作 近年來農田雜草種群演替頻率加快,增大了化學除草難度。應建立必要的區域性雜草監測點,建立健全農田雜草系統監測網絡,為準確掌握資中縣雜草發生、發展動態,提供信息收集、整理、交流平臺;同時,加強農田雜草種群演替規律和惡性雜草災變預測預報的研究,監測惡性雜草抗藥性發展情況,為防除草害提供科學依據。
6.加強除草技術培訓、宣傳和普及由于除草技術性強,且除草劑施用劑量、施用時期和施用技術要求嚴格,農民不易掌握,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發生藥害,給農業生產造成損失。因此,加強雜草綜合治理技術尤其是化學除草技術的培訓與宣傳,推廣普及到基層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民十分必要,這對于促進草害治理工作健康持續發展,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通聯:四川省資中縣農業局64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