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芬
香樟是樟樹的別名,屬樟科常綠大喬木,因全株散發樟樹的特有清香氣息,故在民間多稱其為香樟。香樟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代表樹種,為亞熱帶西南地區重要的用材和特種經濟植物。植物體全身均有樟腦香氣,根、枝、葉、木材均可提取樟腦、樟腦油。木材堅硬有香氣,耐腐、防蟲、致密,是制作家具、箱子和雕刻的優質良材。香樟樹枝葉濃密,樹形美觀,四季常青,姿態雄偉,冠如華蓋,是城市及鄉村綠化的主要樹種,廣泛應用于庭蔭樹、行道樹及風景林地栽植,成為南方許多城市和地區園林綠化的首選良木,深受園林綠化行業的青睞。
香樟黃化病是典型的生理性病害,非傳染性,是全株性病害,主要表現在生長季節的嫩葉和嫩梢上。新梢嫩葉呈黃綠色或黃白色,葉片小而薄,下部葉片為淡綠色。腋芽萌生,形成許多細小叢生側株,樹勢衰弱。病害嚴重時,整個樹冠呈黃白色,葉片尖端壞死,新葉不能抽出,嫩梢頂部枯焦,最后整株枯死。病株從發病到枯死大約3年,急性發病2年內死亡。
致病原因主要是土壤中缺少有效鐵(二價鐵),這是直接因素;根際土壤堿性等條件影響鐵的有效性,是其間接原因。鐵是形成葉綠素所必需的元素,同時是許多酶(細胞色素、過氧化物酶、鐵氧化蛋白)的成分,它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電子傳遞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土壤含石灰、水泥等堿性物質和種植土中建筑垃圾偏多,在這種堿性土壤中的鐵易形成不溶性化合物而影響植株對鐵的吸收,造成植株體內缺鐵,引起各種生理代謝活動和植株生長發育不正常,從而表現葉片黃化缺綠,繼而干枯死亡。
1.土壤改良 堿性土壤是香樟黃化病的罪魁禍首,因此,土壤改良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方式。種植前對土壤進行分析化驗,如果種植土質量太差,應采取改良、施肥和客土等措施,使土壤p H值保持在5.5~6.0。如果是行道樹栽培,走道磚空置的樹穴至少放大到8 0 c m×8 0 c m以上,盡量使用透氣性面磚。
2.對已種植的香樟樹,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黃化病的發生 一是施用香樟黃化專用肥,每年施3次,分別在春梢、夏梢、秋梢展葉開始前1周施用;二是結合抗旱,用萬分之三的磷酸溶液灌根,也可以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三是停止冬季樹干涂白,防止堿性涂白劑造成根際土壤堿化引起黃化病發生。
3.對已發生黃化病害的香樟樹,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一是施肥:對發病植株分兩年進行徹底換土和施用酸性化肥;二是輸液:用0.5%硫酸亞鐵、1%尿素、0.0 5%硫酸鎂的混合水溶液進行樹干注射輸液;三是噴施:用0.1%~0.2%硫酸亞鐵、1%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對整株植物進行噴施,直到有液滴為止,植物通過體表皮孔、氣孔、角質層吸收。每5~7天噴1次,連續噴3~5次,能起到良好復綠效果;四是灌根:用0.5%硫酸亞鐵、1.5%磷酸二氫鉀、2%尿素混合水溶液,以樹冠滴水線挖一環形溝,沿溝直接澆灌,2 0天灌1次。五是要根治香樟黃化病,可因地制宜施用酸性客土及有機肥,改良立地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