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曼 張桂珍
(大連民族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一個民族都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民族的自身獨特的文化。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文化的內涵,提高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少數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在強勢的城市文化壓力下,長期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少數民族文化該如何實現新生?怎樣才能使少數民族文化與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和諧共生?
現代化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一切民族終將不可避免地走向現代化。而現代化的過程往往都伴隨著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的變遷,其中當然包括民族文化的變遷。我國少數民族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大多處于比較偏遠的山區,社會環境相對封閉,文化的傳承在很大程度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耳濡目染,代代相傳。從一定程度上講,正因為如此才使少數民族文化不為外界所擾,保存相對完整。但現代文明伴隨著城市化強勢來襲,其先進的傳播手段、強大的傳播能力、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以及更廣闊的受眾群體等優勢給少數民族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一方面人們在探索如何讓少數民族文化以現代化的方式謀求發展,讓民族地區經濟擺脫貧困,讓文化獲得新生,如開發旅游產業、民族特色產品等,不斷加速其走向城市和市場化;另一方面,又擔心這樣的發展是否還能真正保持少數民族文化自身的“原汁原味”,是否能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下去,民族文化會不會在現代文明的強大壓力下越來越迷失方向,失去本來面貌?!耙环矫媸敲鎸ω毨А⒙浜蟮慕箲],竭力希望脫貧致富,趕上先進;另一方面卻又深懷著對民族傳統失落的困惑,期待著保存源遠流長的本土之根?!盵1]這就是保護民族文化與發展現代文明之間的兩難選擇。
其實,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一方面,文化是既有歷史性又有現實性的,少數民族文化會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盡管城市化過程中短時間內會出現少數民族文化被強大的現代文明弱化、同化的現象,但現代文明同樣給了少數民族文化發展以新的機遇,使其擁有將傳統與現實結合、實現自我繁榮和創新的可能。另一方面,現代文明發展不是無根之木,無本之源,它需要以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為根基、為保障、為依托。現代文明尊重民族文化、提倡文化多樣性,它不以清除民族文化積淀、消除民族文化的異同為目標,而是鼓勵眾多不同文化以相互聯系又各自保持特色的方式存在,以追求文化的多元發展、和諧共生為發展方向。因而,在保護民族傳統文化與發展現代文明這兩者的關系上,我們不能把目光集中在文化的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對抗上,還要注意到兩者還有可以互動、整合的一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變化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作為外因的政府層面的政策扶持和機制保護。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強調指出,必須深刻認識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特殊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作為一項重大的戰略任務,采取更加切實、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著力加以推進。近年來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加強文化保護,如有的地區著眼于開發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智力資源,推動適宜當地特色的文化產業化發展;有的加大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力度;有的逐漸加強少數民族文化機構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多渠道、全方位地推進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
而我們知道,事物變化發展中內因是其根本原因,它決定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在民族文化保護的外部環境逐漸得以改善的同時,少數民族的文化自覺更顯得頗為重要,它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因。所謂文化自覺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了解其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有了文化自覺,也有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繁榮發展它的動機。文化自覺要建立在民族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因為“只有當一種文化為它的擁有者贏得心靈上的鼓舞和安慰時,這種文化才能得以自覺傳承?!盵2]民族文化發展與否,從根本上取決于本民族成員有沒有發展它的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加強和改進民族地區的教育,培養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其文化自覺,從而主動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事業中來,不斷對自身傳統文化進行揚棄、創新、轉型、發展,使民族文化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面貌。
因此,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一方面需要國家、政府出臺相應的方針、政策,加強研究隊伍、經費扶持、政策支持,建立民族文化保護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更需要少數民族成員作為文化主體積極提高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只有二者共同作用,才能真正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
城市化進程加快,必然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不斷走向城市化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也日益走向繁榮,外來信息、外來文化商品大量涌入,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豐富。但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在有些地方外來文化商品涌入的數量達到商品銷售量的70%以上,甚至到80%,而電視、報刊等媒體也以非民族語言將大量外部信息和文化內容傳入民族地區,即使一些民族地區采用了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字,傳播的內容也絕大不部分是不屬于本民族的。經濟發展已然帶來了少數民族文化原生態環境的破壞,是否可能實現保護民族文化與發展經濟的良性互動?
有學者指出,用經濟的手段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保護的重要途徑。[3]城市化的一個重要表現是文化商品化。在城市化的推動下,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特色食品、民族服裝服飾、傳統音樂戲曲等都在走向不斷走向市場,其形式和內容盡管會為了適應于現代文明和消費者的需求而做些改變,但其本質上依然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承載著傳承文化的職能。而且很多文化遺存也正是通過商品的形式進入城市并被大眾所流傳和廣泛認識的。近年來許多地方還進行文化產業化的探索,通過旅游開發、文化宣講、電影電視或者著書立說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在城市化過程中獲得更好的保護、發展和創新,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在通過發展民族經濟帶來文化保護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在一些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少、地理環境又閉塞狹小的地區,由于文化市場比較小,因而文化發展的經濟拉動力不大,更加需要國家通過必要的物質支持和政策傾斜,對民族文化加以保護與傳承。二是要注意在發展經濟、開發本地區和本民族優勢文化資源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原生態,不以單純的順應市場為目的,要想方設法把原生態狀況變為經濟效益,同時堅持社會效益,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進而促進原生態保護。三是堅持發展經濟以人為本,努力提高、切實改善當地人民的生存狀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會提高當地人對文化原生態的保護意識。
城市化是一個少數民族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和大量外來人口與文化流入民族地區的雙向流動過程,少數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與他文化進行交流與碰撞,這個過程中會有矛盾沖突也會有融合創新,“各民族文明的發展是與交往范圍擴大同步的。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只要善于開放交往,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就有走在世界前列的可能?!盵4]民族亦如此。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沒有哪個民族可以孤立地存在,每一個民族都需要通過與其他民族的交往才能發展,每一種文化都是同其他民族文化不斷進行交流交往才最終實現繁榮和創新。盡管在民族文化交流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部分人因為長期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個別時候會出現無視本民族文化傳統中消極、落后的東西及其他民族文化中先進的東西,盲目排斥其它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認為本民族的東西才最好的等諸如此類的現象,但隨著交流交往的加深,少數民族文化自然會不斷在他文化中吸收有益元素,促進文化發展走向多元。
城市化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還面臨著多元文化與一元化的矛盾與沖突。有學者指出,大民族或強勢族群對小族群的同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中國的城市化其實質就是文化上的漢化,城市化無疑會加速這種趨勢。[5]由于我國漢族與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差距較大,普通話又是以漢語為基礎,因此長期以來,漢族文化都在我國多元文化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盡管我們也一再強調文化的平等性,鼓勵文化的多樣性,但城市化中的少數民族群體終歸屬于都市亞文化群,無論是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還是在文化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在受到主體文化的影響和熏陶。目前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已都是普通話教學,有些地方原有的一些民族文化課程也有名無實,許多年輕人已不會使用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可以說少數民族文化正面臨著“漢化”的危險,少數民族城市化的過程也是少數民族接受并認同漢民族文化的過程,是文化走向一元化的過程,一部分少數民族以“漢化”和脫離本民族特征來表明他們正在走向先進、走向現代文明,許多傳統習俗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消失,文化的趨同現象、一元化現象日益突出。因此,在城市化過程中,需要妥善處理好文化的一元化與多元化之間的矛盾,努力使少數民族文化面對漢民族文化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唯我獨尊,努力保持自身的特點。
此外,少數民族文化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還會逐漸形成以新的價值觀念為核心的新文化,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念可能會有較大差別,難免會產生沖突和碰撞,兩者的關系也需要加強研究并妥善處理。
[1][2]何 瓊.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陳蜀玉,王建民.民族文化保護:經濟發展的資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
[4]關金浩,肖 銳.于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N].中國民族報(電子版),2011-1-21.
[5]黃倫生.城市化進程中的少數民族文化生存空間[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