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敏
(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1)
當前,國企成為目前腐敗問題的高發領域。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網站公布了數十名國企高管被查處的消息,國企的腐敗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解決好國企的反腐防腐問題是當前乃至今后反腐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就目前披露的國企腐敗案而言,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法人犯罪呈上升趨勢
國企的腐敗很多情況下是一種法人型的“集體腐敗”。許多違規違紀行為都是在集體研究、集體決策下進行的,常常是一整套貌似合理的、科學的、合法的工作流程,掩蓋一個腐敗事實。在這一情形下,一旦出了問題,便以集體決策失誤為借口加以應對。集體決策失誤已成為企業腐敗假借的特有手段和擋箭牌。事實上,許多國企雖然也設置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并界定了各自的權力,但董事會尤其是一把手的權力常常凌駕于股東會之上,或完全操縱股東會。有的企業甚至不設股東會,監事會受董事會的控制,無法正行使監督權。紀檢、審計、工會等部門更是形同虛設。因此,所謂的集體決策,其實質往往體現的是個人意志,個人綁架法人,形成法人違紀、犯罪的蔓延。
2.涉案金額巨大
企業高管腐敗,涉案金額動輒上億,遠遠高過一般官員腐敗的平均金額。而且貪腐方式呈多樣性,從現金、股權、分紅到利用改制等各種新興的經濟手段化公為私、鯨吞國家財產,其數額十分驚人,其社會危害性,對經濟基礎的破壞性極大。如三峽集團原機電工程部主任饒道群在香港開立的賬戶中,被發現的金額就超過2000萬元。廣州市國營白云農工商聯合公司總經理張新華為首的白云農工商系列窩案,涉案資金近4億元。
3.腐敗案多為窩案
金字塔形的國企管理體制中,“一把手”權力高度集中,一旦貪污腐敗,高管人員要么被“威逼利誘”拉上“賊船”,要么參與合謀,或領導貪污、挪用,有關人員群起效尤,或內外勾結,共同犯罪,最終形成“一腐俱腐”的窩案、串案。在已查處的案件中,往往發現腐敗現象呈現鏈狀趨勢,有時甚至牽涉到整個管理層。例如:古井集團因高管涉腐敗窩案近乎“全軍覆沒”,中石油腐敗案已有多名高管被調查,其涉案人員之多,觸目驚心!
4.具有很強的投機性與隱蔽性
國有企業的管理者一方面擁有很大的分配權,他們在決定自身的收入分配、消費標準方面有很大的權限,其在收入、公務消費等方面還享有很高的“合法”標準。如原中石化董事長在任期間平均每天消費4萬元人民幣,而他始終認為這是出于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種審批、審核、業務發包等權力,在決定業務承接方、聘用服務方中,很“自然”地收受業務單位或個人的賄賂或為親友謀取“福利”。在國有企業中,由于管理者的權力往往穿著“企業自主權”的合法外衣,人們很難對其一些行為進行有效干預,以至于他們的腐敗行為很難被發現。
1.政府監管不到位
毫無疑問,國企作為一個法人型的經濟組織,應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多年來,政府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減少對企業的干預,但在實踐中,卻往往演變為一種數字管理,即對經濟指標的管理,為了完成經濟指標,上級主管部門對國企十分袒護,形成了放權不管權的格局,使“接受地方政府監督”流于形式。
2.沒有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
《公司法》規定,董事長應該由股東大會選舉,總經理應由董事會選出。董事長、董事會要對股東負責,并接受監督。但在我國,國企的董事長往往是任命的,企業的整個權力也因此掌握在董事長或以董事長為核心的極少數人手中,董事長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對國企“一把手”的監督,多半是行政和黨紀的監督。而事實上,這種監督流于形式,往往起不到實際作用。企業的紀委書記理論上可以監督董事長,但兩者是上下級關系,實際上不可能很好地監督。外部董事理論上也可以對董事長起到制衡作用,但在國家一股獨大的情況下,外部董事往往獨立性不夠。加上國企內部管理行政化、機關化色彩濃重,形成了事實上的“一把手”開設“一言堂”,于是雖然擁有完整公司架構,但其治理機制對高管的監管形同虛設。
3.政府主導與推動帶來巨大的權力尋租
從我國國企的改革看,基本上都是政府推動,但這種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對企業和個人的微觀經濟活動進行的干預和管制,恰恰是用“看得見的腳踩住了看不見的手”,妨礙了市場競爭形成均衡價格的作用,從而創造了由于無法自由進入而產生的超額收入。由此就會有人運用走關系、行賄等手段接近權力,并通過權力取得超額收入。經濟學家把這種超額收入稱為“租金”或者“非直接生產性利潤”,把通過權力取得租金的活動稱為“尋租活動”。由于政府主導改革,國企“去行政化”改革滯后,現有國企高管不少人與黨政機關之間有著類似“臍帶”的關系,“亦官亦商”,使得權力尋租更加普遍。
從根本上講,國企腐敗問題的根除,有待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社會管理,行政管理,企業運行的法制化。但從目前來講,面對的國企腐敗的嚴峻形勢,如何遏制窩案,如何遏制改革掩蓋下的腐敗等,必須刮骨療傷、猛藥去疴。
黨的十八大指出,黨委要承擔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工作的主體責任,紀委要承擔監督責任。這“兩個責任”為落實黨委(董事會)一崗雙責、紀委聚焦主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與政策依據。首先,打鐵必須自身硬,企業班子必須時時自警,思想上筑起牢固的防線,自覺做廉政表率。第二,認真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嚴格執行領導干部一崗雙責的考核。第三,紀委要回歸主業,理順與黨委、董事會的工作關系,緊緊圍繞監督、執紀、問責,堅持抓早抓小,認認真真地抓作風建設、抓嚴明紀律、抓懲治腐敗。要著力將紀檢工作從參與一般工作檢查轉變到對部門履職情況的監督檢查上來,真正落實“監督的再監督”,實現從“配合中心工作”到“獨立行使職權”的角色轉變。
一個監督機制是否有效,最根本的就在于監督機構的獨立性及監督人本身的獨立性。只有當監督機構獨立于監督對象時,才能保證監督工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企業監事會制度在我國已有二十多年的實踐,但國企的監事會在運行上恰恰獨立性不夠,在獨立監督上存在明顯的短板,而這恰恰是監事工作的致命之傷。因此,強化國企監事會建設,探尋國企監事工作的有效途徑,通過強化監事會監管,遏制腐敗蔓延。
一是要強化上級紀委對國企紀委的組織領導,保持企業紀委組織上的獨立性。二是查辦企業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強化紀委業務工作的獨立性。三是企業紀委工作經費要納入統一預算,企業單獨列支,紀委書記簽字支出,保持紀委經費的獨立性。
總之,在國企腐敗問題頻發,反腐斗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國企的反腐一要立抓快處,防止問題蔓延;二要重拳出擊,堅決斬斷利益鏈條;三要立足于早抓,抓小,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四要通過體制的改革與機制的重設與再造,扎緊制度的籬笆,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