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揚
(中共海口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海南 海口 570208)
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并將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口市作為海南省省會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聞名中外的濱海旅游城市,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推進旅游業創新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目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口市作為海南省省會城市,要適應市場需求加快旅游業創新發展,并保持其健康、快速和持續發展,就必須強化旅游業創新發展的理念,努力在思想觀念層面上建構和完善旅游業發展的創新體系,為旅游業又快又好的發展,注入新的思想動力和提供新的理論指導。
海口市旅游業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機遇與挑戰并存,發展與轉型同在,在創新體制機制、旅游新業態政策引導等方面要有創新發展,要增強競爭意識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創新旅游業發展,加快海口市“宜居、宜業、宜學、宜游”品位之城的建設,將海口市建設成為海南“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大都市。
近年來,海口市立足海南經濟特區首府城市的綜合優勢,創造性地貫徹國家賦予的政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大膽先行先試各種旅游開發新理念、新模式、新項目,開展旅游業創新,使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升。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海口市成功舉辦了高爾夫、游艇兩大論壇和高爾夫世界職業明星邀請賽;旅游新業態快速發展;成功入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積極打造“印象·海南島”促進旅游與文體進一步融合,旅游業已經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為了加快發展步伐,就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海口市在旅游業創新方面采取了新的對策。
1.構建旅游發展空間格局
打破行政地域單元界線,貫徹同城理念,以東西兩翼為重點聯動開發瓊北區域特色旅游資源,沿放射狀干線向南部縱深腹地及海南全島多軸輻射;結合“東進、南優、西擴、北拓、中強”的海口城市空間發展策略,以主城區為重點優化配套,東優、西進、南拓,形成東、西、南三足鼎立,相對獨立發展的旅游產業集聚區,構建“一軸一帶五區”的海口市旅游發展新的空間格局。
2.功能組團
根據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戰略定位、現有基礎和開發潛力,海口市的功能區劃分為“一區、兩翼、三帶”。一區就是中心城區。重點是完善省會中心城市功能,主要布局休閑娛樂業、郵輪游艇業等。兩翼是指江東組團和長流組團。江東組團重點發展休閑度假、有氧運動、教育科研等產業;長流組團重點拓展現代綜合服務功能、主要是商務會展、文化創意、康體療養和高端地產等。三帶是指濱海濱江旅游產業帶、新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帶、熱帶現代農業產業帶。
1.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把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根本動力,加快完善區域創新體系,通過制度創新與管理創新,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全方位下放旅游審批權,改審批制為備案制,充分發揮旅游管理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新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公共服務職能;改善旅游業發展環境,著力推動管理型工作方式向服務型工作方式的轉變。
2.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積極探索不同形式和發展模式的旅游產業園區建設,設立旅游產業園和休閑旅游示范區;創新區域旅游合作機制,推動重點區域在打破旅游市場壁壘等方面積極探索;積極尋求和吸引國內外大型旅游集團來海口市進行戰略性投資發展,引進國內外有實力的著名旅游品牌和旅游企業進入海口市合作經營;通過整合創新,做大做強旅游企業;創新旅游公共事業監管模式,構建政府、公眾和社會三方共同參與、有機結合的監管評價體系。
1.加快旅游業和第一產業的發展
圍繞海口市特色產業精細開發熱帶農業觀光和休閑漁業旅游項目,形成旅游業與第一產業的互動發展;加快建設生態循環農業和低碳農業示范區、特色果菜產業帶、畜禽產品和海淡水產品出島出口基地,以及設施農業示范基地;促進旅游業與農業的融合,開發現代農業展示、田園風光、農家旅館、農業生產體驗等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建成休閑觀光農業的示范帶。
2.加快旅游業和第二產業的融合
增強海口市高新區高新技術集聚孵化作用和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區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發展高爾夫、游艇等旅游裝備制造業,開發特色旅游工藝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海洋生物、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發展椰樹集團旅游示范點等工業旅游。
3.加快旅游業和第三產業的互動
旅游行業同其他第三產業相關行業的融合造就旅游新業態。發揮政策優勢條件和良好的產業基礎,積極推動海口市旅游業與商務、會展、體育、海洋、教育、醫療、文化娛樂、房地產、金融保險等多行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以旅游新產品為主導形成的新業態、旅游產品與要素融合發展形成的新業態、依托旅游要素服務新方式形成的新業態。
創新旅游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包括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子系統,一是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系統,加強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間的連接,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二是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務系統,為游客提供及時準確的旅游信息;三是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救助服務系統,提供救助服務,完善救援中心;四是建立和完善旅游消費者權益保護系統,包括旅游消費者投訴中心和旅游服務質量監督和管理中心,監督檢查各旅游經營者的服務質量情況和標準規范的落實情況,從源頭上防止侵犯游客權益現象的發生;五是建立和完善旅游突發事件應急和救援系統,要建立旅游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專門的救援隊伍,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立即啟動預案,救援人員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參與救援;六是建立和完善旅游志愿者服務系統,要在旅游服務中以提供向導、咨詢、講解等服務;七是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培訓系統,由政府牽頭,建立旅游院校、旅游企業和旅游政府主管部門三方合作培養機制,從政策上規范和扶持旅游職業教育的發展;八是建立和完善旅游營銷系統,形成覆蓋全市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
[1]陳 東.淺論美國志愿服務經驗及其借鑒價值[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5).
[2]溫錦英.旅游市場競爭全球化條件下的政府職能轉變[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7).
[3]朱華友.國際旅游島建設導讀[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4]海南省委、省政府.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N].海南日報,20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