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陽春
近年來,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步伐明顯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打破了農村勞動力長期向城市和發達地區單向轉移的舊格局,形成了農村勞動力雙向流動的新局面。為加快城鎮化進程、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貫徹落實“鼓勵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要求,巴中市巴州區就業局對轄區內的返鄉農民工創業情況,圍繞“創業者需求”的主題,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電話隨訪等形式進行了調研。
巴州區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約23萬人,年勞務收入約26億元,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1萬余人,其中返鄉創業300余人,帶動就業1700人左右。
在本次調查的返鄉農民工創辦的企業中,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產業分布不均,一半以上是餐飲等服務性行業,從事第二產業的約占21%。二是規模較小,固定資產、庫存折價總值不超過300萬元。三是用工量較小,大多企業經常性用工在10至20人之間,工薪一般為3-5萬元/人年。
為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巴州區自2008年起免費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培訓、指導等一系列創業服務,并提供個人最高不超過5萬元、密集型企業最高不超過20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幾年來,全區創業培訓4000多人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400余萬元,指導創業成功1000多人,帶動就業5000余人,上繳利稅170萬元。
返鄉農民工創業對當地穩定就業形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返鄉創業者憑借在異地積累的財富和技術,把發達地區先進的經營發展觀念帶回家鄉,在提高自身經濟地位的同時,還拓展了農民工的就業途徑,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例如,從事農業綜合開發的“天鑫科技種養殖中心”“漫山紅種養殖中心”等企業,走“公司+農戶”的產銷模式,推動了當地農業的商品化、規模化、特色化和結構調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調查發現,返鄉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仍面臨著一些難題,必須加以重視并努力幫助解決。
一是創業環境差、貸款難、用地難。一些地方往往將目光過多的聚焦于招商引資的大項目,忽視了“草根力量”,對農民工回鄉創業認識不足,未能公平對待,缺乏優惠政策。不少人認為農民工回鄉創業是“小打小鬧”,交稅少,發展慢,對地域經濟發展、財政增收作用不大,創業服務擺不上重要位置。創業融資難,銀行貸款門檻高,一些創業者不得不依靠民間高息借貸,增大了創業成本和創業心理壓力。創業用地指標少、出讓價格高、審批手續繁雜,建廠配套設施成本高。
二是缺少專業技術支撐,信息來源渠道窄。巴州區尚無一個專門為創業者提供專業咨詢服務的機構,很多創業者雖懂技術,但不懂經營,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壯大。許多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工,信息來源匱乏,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失敗機率高。有的創業企業缺乏真正的核心競爭力,走機械模仿、惡性競爭、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等粗放型發展道路,處于產業鏈的底層,造成了資源和財富的嚴重浪費。
三是人力資源緊張,用工成本高昂。由于農村大量精壯勞動力長期在外務工,勞動力供應十分緊張,導致創業企業人力資源招募困難。工人薪酬成本較高,企業的生存和擴大相當艱難。
發展實體經濟是發展地方經濟最長遠、最牢固的基礎。對返鄉農民工創業,首先應在思想上理清他們的地位,將返鄉創業放在等同招商引資的地位上來。巴州區工業基礎薄弱,資源配套開發不足,招商引資固然重要,但眾多返鄉創業者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因為這個群體人數巨大,匯聚能量,群體帶動效應高,對興起全面創業熱潮有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對建設創業型新巴州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因此,對返鄉農民創業,總體上應實行“尊重創業,因勢利導,積極支持,完善服務”的方針,尊重農民工自立自強求發展的創業精神,引導農民工選準創業門路,實行優惠政策予以鼓勵支持,強化創業服務。尤其是大力改善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綜合管理和服務,加大財政、稅收扶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務,降低貸款門檻,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和回鄉創業的信貸扶持擔保機制。健全創業培訓及后續服務體系,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改善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環境,轉變政府職能,建立“一站式”服務網絡,并對回鄉創業的帶頭人、企業家和優秀個體等給予表彰,發揮其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