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曉
(中共日照市委黨校,山東 日照 276826)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進入了發(fā)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建設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任務更加艱巨?!吨泄仓醒腙P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xù)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盵1]因此,新形勢下重溫毛澤東關于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抓住戰(zhàn)略機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作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在報告中,毛澤東初步探索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和執(zhí)政規(guī)律的新認識,初步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后的治國的新經驗,提出了在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之后,應針對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這標志著毛澤東人民內部矛盾學說的初步形成。
蘇聯(lián)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時任蘇聯(lián)領導人斯大林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內部矛盾。盡管后來斯大林否定了自己,但對于矛盾的性質問題仍然缺乏正確的認識。斯大林去世,而后上臺的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對斯大林進行了全盤否定,這直接導致了國際共產主義思想出現混亂局面和部分東歐國家的社會動蕩。1956年6月至10月間,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發(fā)生了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本來兩起事件只是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反映,但卻因將群眾鬧事當成對抗性的矛盾來看待,使矛盾由群眾鬧事演變?yōu)槊癖娕c政府的激烈對抗。
同時在中國國內,1956年下半年起,我國多個城市出現食品和日用品短缺,部分學生、工人和軍人在升學、就業(yè)、安置方面遇到問題,導致一些地區(qū)出現了群體性事件。這些事件基本上是人民內部的問題,但是有些干部卻認為,“凡是與政府鬧事的就是敵我矛盾”。當時黨內存在著對人民內部矛盾“還不認識,還企圖用過去的方法對待新問題”、試圖“用解決第一類矛盾的方法去解決第二類矛盾”[2]等錯誤認識。剛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新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
從蘇共二十大對斯大林的批判,到波蘭和匈牙利事件的發(fā)生,再到國內的群體性事件,毛澤東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下仍然存在著各種矛盾,能否正確區(qū)分并妥善處理這些不同性質的矛盾,不僅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也關系到人民政權的存亡。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用矛盾的方法系統(tǒng)地闡述了社會主義仍然存在矛盾的問題,打破了“社會主義無矛盾”的定論。他明確指出:“許多人不敢公開承認我國人民內部還存在著矛盾,正是這些矛盾推動著我們的社會向前發(fā)展。許多人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因而使得他們在社會矛盾面前縮手縮腳,處于被動地位;不懂得在不斷地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將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統(tǒng)一和團結日益鞏固?!盵3]在此,毛澤東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已成為當時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旋律。
毛澤東所作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報告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在中國新的應用,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獨創(chuàng)性貢獻,它的主要內容包括:
1.毛澤東提出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他強調處理兩類矛盾時,應劃清兩種界線。解決敵我矛盾是分清敵我問題,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是分清是非問題。當然敵我問題也是一種是非問題,但卻是和人民內部矛盾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類是非問題。如果混淆了這兩種界限,實踐中就會出現偏差。
2.毛澤東提出了解決兩類矛盾的基本方法。他說:“我們歷來主張,在人民民主下面解決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矛盾,采用專政和民主這樣兩種不同的方法?!币驗閿澄颐苁歉纠鎸α⒌膶剐悦?,不能不采用專政的方法。而人民內部矛盾一般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非對抗性的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決。
3.毛澤東提出兩類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他說:“在一般情況下,人民內部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但是如果處理的不適當,或者失去警覺,麻痹大意,也可能發(fā)生對抗。”因此,必須采取正確的方針和方法,防止人民內部矛盾激化。要防止人民內部矛盾向敵我矛盾轉化,同時促進敵我矛盾向人民內部矛盾轉化。
4.毛澤東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在兩類矛盾中,毛澤東的思考重心是人民內部矛盾。因此,他不僅提出:怎樣處理好社會主義社會的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是一門科學,而且特別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一個總題目”。毛澤東的這一論述,具有重要意義。
5.毛澤東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具體方法。例如,在經濟工作上,采取“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法,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在科學文化上采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法;在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上,采取“互相監(jiān)督,長期共存”的方法等等。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方面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經濟體制的變革、利益格局的調整、思想觀念的變遷,社會各種具體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凸顯出來。當前的社會矛盾既延續(xù)了20世紀50年代人民內部矛盾的某些特點和內容,又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
總體上看,當前的社會矛盾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勞動關系中的勞資矛盾、就業(yè)矛盾;二是城鄉(xiāng)關系中的中心化與邊緣化的矛盾;三是公共生活關系中的公共利益部門化、私人化與管理的越位和缺位等矛盾;四是黨群、干群關系矛盾等等。
利益格局的調整是當前社會矛盾出現的核心原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社會上出現了幾個具有明顯特征的階層,如私營企業(yè)主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經理人員階層和民工階層等。體制轉軌和產業(yè)結構調整使得一大批傳統(tǒng)產業(yè)工人失業(yè)下崗,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下降折射出的改革給他們帶來的陣痛和落差感尤為強烈;另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他們?yōu)槌鞘邪l(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卻因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制度性障礙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從而產生失落。這種利益的分化與調整容易使部分人群形成“相對剝奪感”,從而產生比較尖銳的社會矛盾。
改革開放后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各群體、各階層的收入都比改革前有明顯提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改革的深入,各群體、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引起不均衡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改革的整體目標是為了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力,但由于具體的實施必須根據當時我國的政治發(fā)展和各行業(yè)發(fā)展的不同特征來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這樣便使得改革的步驟和時間不一,改革中應用的具體對策也不同,所以也必然對不同群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同時,市場經濟本身存在的弱點和消極因素,也必然加大了這種利益的非均衡性。
當前,貧富之間、干群之間、私營企業(yè)勞資雙方、城鄉(xiāng)居民之間、國有企業(yè)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存在著各種沖突。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矛盾和沖突已經開始呈現出多樣化、深層次和尖銳性的特征。
人民內部矛盾的一個根本特征就是它的非對抗性,是在總的目標與指導思想一致的前提下,具體利益分配與思想認識上的差異與分歧。這是它同對抗性階級矛盾的本質區(qū)別。正因為這種區(qū)別,處理與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手段與方法,就應該與處理對抗性階級矛盾的方法嚴格區(qū)分開來,只能用和平與民主的方法來解決。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用了很大篇幅闡述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這對我們解決當前的社會穩(wěn)定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1.統(tǒng)籌兼顧,盡量安排好矛盾各方的物質利益
如前所述,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各個利益群體在物質生活資料分配上的差別,是由于客觀與主觀原因而引起的物質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在社會主義制度剛剛確立,生產力還很不發(fā)達的前提下,在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還沒有得到相應提高的前提下,這種事實上不平等的存在也是一種必然。但問題是不能讓這種利益分配上的差異和不平等擴大,相反,還要從制度安排與具體政策上,盡可能縮小這種差異,減少不平等現象的存在。
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呢?毛澤東認為最重要就是運用統(tǒng)籌兼顧的方法,最大限度地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
2.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在處理社會矛盾中的作用
用統(tǒng)籌兼顧的方法,盡量安排好各方面的利益,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最基本方法,但在生產力還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在物質生活資料總體處于短缺的經濟狀態(tài)下,無論怎么兼顧,都不可能滿足各方面的利益,達到完全的平等,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距與不平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僅僅依靠物質的力量,還必須運用精神的力量來防止矛盾的沖突和激化。這種精神力量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要用說服的方法,來消除由于物質利益上的差距與矛盾而引起的思想認識的分歧與矛盾。通過詳盡周密的思想政治工作說服各個利益群體,特別是暫時無法照顧到與安排好的利益群體,服從大局,立足長遠,克服暫時的困難,努力地生產與工作,通過增加全社會物質財富總量,最終解決各利益群體之間的差異與矛盾。
3.處理社會矛盾的根本原則就是要有利于調動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
各個社會階層與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差異與矛盾,不利于全體社會成員積極性的發(fā)揮。因此,要處理好這些矛盾,將矛盾各方的分歧最小化,將矛盾各方的思想與意志統(tǒng)一到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需要與長遠規(guī)劃上來。這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目的,同時也是處理現階段社會矛盾的總體原則。
總之,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與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成果,是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理論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它對于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的社會經濟與意識形態(tài)結構中,如何協(xié)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化解矛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而這正是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與實踐的精髓所在。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R].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649-650.
[2][3]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