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曼
(大連民族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政治參與(PoliticalParticipation)亦稱“參與政治”或“民主參與”,是現代西方政治學率先提出的一個重要術語。廣義地來講,它是指“公民自愿地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與政治生活的行為”[1],具體地講就是指特定體制框架內普通公民(或公民團體)試圖影響政府人事構成和政府政策制定的各種行為,是公民溝通政治意愿、制約政府行為,從而實現公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
大學生作為公民中一個極為重要和特殊的組成部分,不僅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和生力軍,也是中國政治發展和民主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其政治參與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對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學生屬于社會高知識層次的青年群體,他們對民主政治的關注和參與程度將為其他青年和公民提供示范,影響著我國未來的政治發展和政治文明水平。根據對大連市六所高校的600名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受種種因素影響,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表現出鮮明的矛盾性特點。
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呈現出多樣性。大部分大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對社會發展充滿信心,對政治事務“感興趣”。調查顯示,關注“關注國內國際突發事件”的占93%,非常關注或者比較關注國家政治會議的占74%,黨的十八大召開后,87%的大學生表示期待國家新的政策體制出臺。大學生們愛國熱情很高,在“國家主權受到侵犯、民族命運受到挑戰時”,100%的大學生選擇不會袖手旁觀。有35%的大學生曾經為抵制“家樂?!?、“日貨”、“釣魚島事件”而抗議。由此證明大學生始終是對國家前途命運最積極、最熱情關注的群體之一。但調查同時發現,許多學生又對正統的理論教育和政治活動敬而遠之。比如,高校的公共政治理論課成為部分學生逃課的首選,在被問及“您認為政府宣傳對您的行為有多大影響”時,38%的大學生回答“說不清”及“比較小”。從而形成了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激情與冷漠并存的現象。
對大學生來說,信念性政治參與是最富有特色的,它是指大學生為實現某種理想而參與政治生活的實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政治環境的寬松,民主政治建設的逐漸開展,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自主性、信念性進一步增強。調查顯示,大學生們對祖國和民族的認同感達到九成以上,對于如果國家遇到危險或困難(自然災害、敵人入侵)應持什么態度,有30%以上認為如果需要可獻出自己的一切,65%表示會“盡自己所能給予幫助”。參加黨團組織無疑是在校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之一。近年來,要求加入共產黨的學生比例逐年提高。許多高校申請入黨的學生已占在校生總數的50%甚至更高。這都表明,當代大學生政治意識日益強化,政治參與從邊緣向中心靠攏。
與此相對,部分大學生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存在較強的務實心理,受到個人利益驅動明顯。比如,為了綜合素質測評加分、評優、評獎而參加共青團組織、學生社團組織、青年志愿者活動。在入黨方面也存在著功利主義的色彩,如入黨動機不純、入黨目的不端正,有的只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就業或者其他因素等。
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政治參與途徑呈現出多樣化。我國憲法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校大學生大多數都超過十八周歲,因此投票和選舉是目前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但很多大學生對于此類制度化的參與方式并不熱情。而一些非正式的、非制度化的政治參與卻迅速發展,很多大學生選擇利用網絡論壇、BBS等發表政治言論。有的大學生建立了自己的政論性網站,以表達政治情緒和立場。因此他們一方面對制度性政治參與缺少積極性,一方面又積極探索著非制度化的渠道表達己見,主張權利。
從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效能來看,政治參與中的政治價值判斷與實際參與行為二者往往不能很好地統一。大學生往往對社會有基本正確的政治認知和政治評價,接受和認同現行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多數具有一定的國家意識、大局意識、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也樂于以制度內或非制度性的如網絡論壇等發表政治言論。但實際參與行為不足,甚至還會出現與認知相反的行為,表現出尚不穩定的政治心態。
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矛盾性的特點,有其產生的深刻原因,它是主客觀多種復雜因素作用的結果。
隨著我國社會深刻轉型,人們的價值選擇趨于多元,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和發展使個體利益日漸明晰化,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行使自己的權利、實現自己的利益。在政治生活中就表現為人們的參政意識與過去相比有了極大的提高,在參與動機上,想法與訴求呈現多樣化;在行為選擇上,多數會考慮結果的利弊。整體來講,政治參與中個人本位主義和務實化傾向加強。受其影響,當代大學生在政治參與中一方面競爭意識、平等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有所增強,積極主動通過各種渠道關注政治并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訴求;另一方面務實化傾向顯著,更加關注現實,講求實效,行為方式更理性化。其弊端在于,原來的集體主義價值取向一旦被個人主義所取代,其政治參與上就表現為只參與對個人利益有好處的行為,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為了達到功利性目的。
“民主是一種社會管理體制,在該體制中社會成員大體上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或可以參與影響全體成員的決策?!盵2]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矛盾性特點與我國政治參與體制的不完善也是密切相關的。盡管我國的基本社會制度為公民政治參與提供了根本保障,但關于政治參與如何開展和推行,采取怎樣的程序和形式等方面都缺乏相應的法規,也缺乏參與的渠道和方式。而作為大學生,由于與外部社會聯系較少,更客觀上造成了參與空間狹窄,學校一般也沒有專門部門來擔當反映大學生正常政治愿望的媒介這都在客觀上制約了大學生政治參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削弱了大學生的參與政治的吸引力。
理想的政治參與需要公民具備良好的政治參與素質和一定的政治參與能力,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培養。許多國家在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培養中普遍注重合力,而我國對公民政治知識傳授和政治參與意識培養的主要方式就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而縱觀我國從小學至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整體來講是對學生統一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以及相關政治參與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是欠缺的,必要的政治參與實踐幾乎沒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了解程度,只有10.5%的學生表示很清楚,另有14.2%的學生表示知道較多,有近7成的學生表示知道很少或毫不知曉。所以,大學生雖然在年齡上和法律上已具備公民資格,公民意識和社會意識也已開始覺醒,政治敏感性增強,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難于深入,政治認知基礎不足,與實際需要的政治參與知識與能力相距甚遠,所以體現出政治參與中的矛盾性心態。
除了外部因素,影響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根本因素還在于大學生自身的思想觀念。高校擴招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就業壓力增大?,F實的生存競爭壓力使功利主義在青年學生中普遍盛行,當前,高校大學生中普遍存在政治思想觀念淡薄,沒有理想信念追求的現象與此密切相關。與此同時,大學生自身經濟上尚不能獨立,處于劣勢地位。而經濟基礎對政治參與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些都導致了其政治參與成果往往被忽視,政治參與效能低微,反過來又抑制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動力。
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化的不斷推進,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欲望日漸強烈,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流群體,需要著力加強對其政治參與意識和行為的培養,不斷完善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實現途徑。
在市場經濟深入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今天,在社會轉型帶來利益分配方式和就業方式的轉變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切實用主旋律吸引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加強理論灌輸和宣傳,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界限,加強大學生的理論自信;要加強政治認同教育,讓大學生厘清社會主義民主與西方議會民主的不同,加強大學生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思想與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界限,理解理想與現實、國家與個人、責任與未來的關系,肩負起承載的使命。要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增強青年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在參與國家社會政治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政治責任感和積極主動精神。
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是公民政治參與的一個反映,只有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政治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設,疏通參與渠道,健全政治參與制度,才能真正推動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公民政治參與。要加強政治參與的法制建設,修訂或完善已有法律,并嚴格執行,保證每個公民政治參與行為有序進行。要拓展大學生政治參與渠道,高校應促進大學生政治組織社團的完善和發展,使其履行更多的政治功能。此外,對大學生政治參與還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對大學生的信訪、申訴、舉報、選舉等基本參政行為給予支持。同時健全上傳下達和反饋渠道,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公民意識。
“如果一個人對其所處社會的制度都不甚了解,甚至一無所知,那么要成為‘恰當評價’并‘積極參與’社會的合格公民,顯然是無從談起的?!盵3]而大學生若是在缺少必要的知識、技能、經驗的情況下政治參與,可能會導致失范的參與行為,給政治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罢谓逃翘峁┚哂泄褓Y格的成年人所需要具備的價值觀知識和技能?!盵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更加深入、全面系統地對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公民意識等現代政治意識、政治思想的教育和灌輸,努力培育公民文化,培養大學生政治主體意識。學校各項工作凡是大學生普遍關心、反映強烈、與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都要讓大學生參與決策、管理、監督,這樣既能為大學生行使民主權利創造條件,又能養成他們的政治參與習慣。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大學生政治參與良性發展的客觀外在條件。社會腐敗現象,行政決策、管理過程中民主程度化不高、透明度欠缺、政治信息不暢、司法不公正等都會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必須在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同時,推動社會民主化,發揮大眾傳媒的重要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弘揚主流政治文化,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積極性。主流政治文化對人們的影響是深層次的,高校要注意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實踐環節等全方位進行主流政治文化傳輸,使大學生接受主流政治文化熏陶,增強政治信賴度,提高政治參與的自覺性。
[1]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485.
[2][美]科恩.論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0.
[3]蘇崇德.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4.
[4]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