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然
(天津城建大學社科部,天津 300384)
擇業觀是擇業主體對選擇某種社會職業的認識、評價、態度、方法和心理傾向等,它既是擇業者職業理想的直接體現,也是擇業者人生觀、價值觀的最直接表達。擇業觀屬于擇業過程的心理層面,社會的需要程度、職業的地位、經濟收入、地理環境、單位性質、工作條件等都是擇業者選擇職業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大學生擇業觀是在校大學生在學習及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大學生擇業觀教育是以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為核心,協助大學生正確地理解自我、職業、社會及其相互關系,提升他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決策的能力,從而在職業選擇與發展問題上做到國家需要與個人發展有機統一的一種教育活動。
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應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主題鮮明、務求實效。在改革開放深層次發展的今天,擇業觀教育理論也得到了一定發展,在引導大學生正確擇業、科學擇業方面做出了貢獻。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性質的各個高校,開展擇業觀教育程度是不均衡的,層次性和差異性較大,存在一定的問題。
在教育部(原國家教委)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和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暫行規定》中第十六條和第十七條分別明確規定“畢業生就業指導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的就業方針政策,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保障畢業生順利就業的有效手段。”“畢業生就業指導重點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和職業道德教育,突出畢業生就業政策的宣傳。”解讀此政策,擇業觀教育是包含在就業指導體系中的部分內容。就業指導側重于指導、服務功能,擇業觀教育則側重于教育功能,主要是培養大學生樹立科學的擇業觀念,培養他們樹立良好的職業興趣、擇業動機及取向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積極的職業行為,從而實現其職業目標。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存在將擇業觀教育等同于就業指導或者就業服務的認識誤區,傾向于將擇業觀等同于就業指導,對擇業觀的真正內涵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為即將走上社會的大學生樹立起科學的擇業觀。
目前,國內高校涉及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機構包含就業指導中心、承擔就業指導相關課程的教學部門和部分心理咨詢機構。就業指導中心主要是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政策法規、就業流程和就業技巧等咨詢指導,同時以開展雙向職業中介活動為主要任務,兼具行政管理和就業服務功能。承擔就業指導相關課程的教學部門負責較為系統地針對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共性狀況,進行職業角色和職業技能教育,促使學生在對自我認識不斷深化的基礎上,發展完整的、適合自身的職業觀念。心理咨詢機構主要是幫助學生結合自身條件與潛能,做出適合學生個人的成熟的、恰當的職業生涯規劃。擇業觀教育涉及人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需要各方力量協同,但是,許多高校并沒有形成擇業觀教育的有效機制,而是各個部門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在擇業觀教育方面的長期性、整體性、系統性。
由于許多高校在擇業觀教育方面存在“短視”現象,在教學與實踐中容易將大學生的個人特征指向特定的職業,使學生就業時,面臨著與社會需求脫軌的現象,只能根據現有的條件在少數幾種職業中做出決策,甚至,許多高校擇業觀教育以大學生的初次擇業為指向,把大學生的初次接觸社會看成是社會化的終結。暴露出了許多高校在擇業觀教育方面沒有長遠的目光。高校協助大學生順利實現初次擇業是必要的,但絕不能將高校擇業觀教育停留在初次擇業這一環節上,而要協助他們建立并發展在職業選擇方面的長遠打算,在滿足社會的需求的同時不斷實現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
大學生擇業觀具有很強的個體傾向性,不存在完全統一的擇業觀。高校擇業觀教育也不應該有固定的評價體系,而部分高校盲目追求形式,出現了“一刀切”現象,導致學生在擇業上忽視自身特點盲目從眾、追求熱門,一旦碰壁,則會形成巨大的失落感。
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并存,對大學生擇業觀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面臨著新的挑戰。高校有關部門對大學生擇業觀的教育,必須完善教育目標、堅持教育原則、構建教育體系、創新教育辦法、優化教育環境、以實現教育的最佳效果。
1.確立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科學目標
確立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科學目標,是深入有效開展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根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和大學生的擇業觀現狀,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正確處理國家需要、社會責任和自我價值之間的關系,以振興中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己任,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把握機遇,以積極的態度走向社會,迎接市場的挑戰,在國家需要的前提下選擇有利于發揮自身素質優勢、有利于個人成才發展的理想職業。
2.堅持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基本原則
加強大學生擇業觀教育要強調堅持其基本原則,正確認識和把握好四個相統一的關系,即: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相統一、享受權利與承擔責任的相統一、自我理想與社會理想的相統一、艱苦創業與正當享受的相統一。
3.構建適合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內容體系
要克服內容單一、目標過高的擇業觀教育現狀,充分把握當前形勢,把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與大學生的實際聯系起來,在擇業觀教育的內容體系上,形成包括政治理論教育、職業生涯指導、心理健康咨詢、政策法規引導的科學體系。
4.創新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方法
要創新對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強調五個結合: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全程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就業指導與思想教育相結合;普遍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
5.優化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環境
當代大學生擇業觀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教育環境的根本改變有賴于社會大環境的優化,包括社會理論導向和價值導向、文化環境、人才市場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以及輿論環境等的優化。
在黨的十八大確立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指引下,高校應本著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本著對畢業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就業體制改革過程中有所作為,開展新型的擇業觀教育,從而使大學生人才資源在社會中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1]常 睿,才忠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13,(26).
[2]別業舫,張惠蘭,陳明金.擇業與創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陳志華.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擇業觀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
[4]李典賽.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的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20).
[5]姚 樂.當代大學生職業意識之擇業觀現狀及其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7.
[6]楊 杰.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現狀與對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