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燦鑫
(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近幾年,河南省大學生畢業人數呈遞增趨勢: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為 41萬、44.6萬、48.5萬、51萬。平均每年增長近四萬人。據河南省就業促進辦公室統計,河南省大學生就業人數在過去的三年中分別為:28.9萬、33.6萬、39萬,截至2010年9月1日,有近23萬名大學生處于待業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簡稱“就業促進法”)在政府引領就業方面規定:“國家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1]特別對政府機關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通過發展經濟和調整產業結構、規范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提供就業援助等措施,創造就業條件,擴大就業。”[2](見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擴大就業作為重要職責,統籌協調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3]
因此,政府主管部門應在招生控制、教學質量、專業設置、實習培訓等方面與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實現接軌。同時,應加強就業指導、就業勞動市場管理,及時發布就業信息、就業動向反饋等,建立起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服務體系和機制。
一是就業政策落實難。近年來,政府為了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相繼出臺了一些就業促進政策,雖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進就業的效果,但從長期來看,在政策落實方面卻不盡人意。參加服務基層項目學生的助學貸款代償、基層周轉編制、生活補助等政策尚未真正落實,到基層服務期滿后考研究生加分、考公務員優先錄取等政策覆蓋范圍窄、程序復雜、落實難,項目服務期滿后二次擇業的出口不夠通暢。在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方面,高校創業資金落實難,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區缺乏政策和資金支持。
二是就業不公平隨處可見。雖然在國家出臺的通知文件中多次重申提高就業公平性,任何單位不得以性別、院校層次、戶籍、民族等為借口挑選畢業生,尤其是在男、女生就業中禁止存在性別歧視現象。這些規定看似促進就業的“及時雨”,但由于沒有相應的評價標準和衡量依據,再加上缺乏應有的監督,很難對用人單位進行約束。畢竟大學生相對于用人單位而言,處于供應方的劣勢地位,即使用人標準沒有明確標明,但是否錄用,最終還是用人單位來決定,畢業生只能“接受現實”。
三是畢業生就業極不穩定。由于畢業生數量一直處于上升趨勢,供大于求,一些用人單位干脆只招用,不辦理相關手續,致使畢業生應有的相關福利待遇和社會保障都得不到落實。一旦畢業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個人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就會直接影響其到基層、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等單位就業的積極性,于是出現了畢業生一直在找工作,用人單位經常招聘的怪象。另一方面,畢業生長期受到“鐵飯碗”思想的影響,致使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一心想往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里鉆,也造成了畢業生就業的流動性大、穩定性差。
1.引導大學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
河南省大學生有20多萬人處于待業狀態中,作為政府管理部門首先要認清大學生就業難的真正根源,才能對癥下“藥”,根除“病”根。大學生作為國家高等教育中投入最多教育成本的一個群體,在河南培養一名大學生,一個家庭要投資少則五六萬元、多則十幾萬元,畢業后卻很難找到工作,這已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為此,應鼓勵大學生轉變就業觀,放低姿態,從基層做起,在適當的條件下給予政策引導和傾斜鼓勵自主創業,實現多渠道就業。
2.因地制宜適時調整經濟策略
當前,河南高房價使大多數城市居民望塵莫及,一邊是資源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造成經濟區域分布和結構的嚴重不合理,這已經成為困擾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作為管理的政府部門,政府引領就必須考慮把大量稀缺資源重新布局,在政策、人才、技術、資源等方面向中小城市傾斜,實現經濟資源在不同地區的均衡分配,從而為大學生開辟新的就業導向。據統計,2012年河南省城鎮需要就業的勞動力在230萬人以上,而城鎮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僅有90萬個左右,供求缺口在140萬人以上,比2011年明顯加大,而適合大學生就業崗位又相對甚少,大學生即使想就業,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和制約,也是困難重重。因此,適時的調整經濟策略來促進就業就顯得非常必要。
3.找準關鍵不斷優化就業結構
政府引領要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決定就業結構,產業失衡帶來就業困難。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其根本思路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鏈中既有勞動密集型產業,又有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而不是現在河南產業鏈上的低端產品,需要技術低的廉價勞動力。河南面臨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亟待提高,裝備制造業產品配套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業精深加工度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亟待加強。河南城鄉差距較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統籌城鄉發展任務繁重,亟待提高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水平。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既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勞動力需要,還能促進經濟結構由外向型向內需型的轉變,隨著內需增加就業崗位的數量必然相應增加,可供大學生選擇的機會也就增多。另外,河南省內一些行業由投資過快增長、結構不合理引發的產能過剩將會裁減人員,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將受到遏制或停產,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人數變少。政府引領要促進經濟增長,有針對性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就業優惠措施。
4.切實做好政策引導
勞動者能否在公平的勞動中取得生存所需的物質基礎,實現個體進一步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就業政策能否有效實施。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社會發展的不斷變化,“以人為本”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提高我國畢業生的就業率成為當前政策導向的重中之重。從政策引導方面,政府應把畢業生市場與用人單位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把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才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把大學生的價值實現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并從政策上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傾斜。充分發揮河南作為全國中心的地理優勢,通過整合資源和政府引導,不斷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監督和管理,充分實現男女就業的公平公正。逐步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平衡東西部需求,用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去,到基層、勞動密集地區、中小企業去,并為廣大畢業生搭建好施展才能的舞臺,讓畢業生在實踐中實現其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逐步平衡政府機關、國企和私有、民營企業間的待遇差異,不斷縮小行業間的資源差距和平臺差距,給每一位有志青年提供足夠的施展抱負的空間,最大程度地縮小他們崗位不同而產生的心理落差,最終實現畢業生的有效就業,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總之,政府引領大學生就業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理論實踐結果,也是驗證“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政府能否很好地發展引領作用事關我國社會穩定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全面建設,更關系到地方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正確處理好大學生就業,對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各地政府應牢固樹立積極的就業引領觀念,認真落實國家的相關政策方針,努力探索如何制定符合本地區的就業政策與制度,實現本地區大學生的充分就業。
[1][2][3]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EB/OL].www.molss.gov.cn/gb/2t,2007-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