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陶然
2013年湖南衛視親子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2014年1月31日大年初一上映的《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在影院上演著令人驚訝的票房神話。一部5天拍攝完成的大銀幕真人秀電影,為何能造就如此奇跡呢?本文全面剖析《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成功因素,從電影的內容、畫面,包括整個電影的宣傳和品牌效應以及受眾的反應來分析一連串漂亮數字背后的秘密,以期給相關的電視電影從業者帶來啟示。
2013年,湖南衛視節目《爸爸去哪兒》在各類電視節目的激烈競爭中,成功打造了一個獨特的品牌,即首創了親子類節目的概念,頗具創新意義。
2014年1月31日正月初一,《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登上各大影院,延續電視節目的火爆,繼續上演著票房神話,首日9167萬元的票房,不僅打破了《私人定制》8000萬的中國2D電影首日票房紀錄,而且首日觀影人數、場均人次、上座率三大數據遙遙領先,最終票房超過了7億。
不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驚人的成功,與《爸爸去哪兒》這個已經成熟的品牌是分不開的。而且《爸爸去哪兒》電影延續了電視節目的模式,五位爸爸和孩子這次來到了大森林里完成任務,包括動手制作叉燒包、幫河馬刷牙、清理大象糞便、給小老虎喂奶以及去蟒蛇洞里取食物等等,讓受眾有親切之感。電影完全真實地記錄下了大家的一舉一動,其中不乏笑點和淚點,讓走進影院的觀眾在新年的第一天,收獲了溫暖和歡笑。正是因為電影很大程度上借助了電視的品牌效應、節目內容和模式,才吸引受眾紛紛走進影院,期待著五個萌寶寶又會上演怎樣的亮點。
與《爸爸去哪兒》電影的成功形成反差的是電視節目《中國好聲音》的電影版——《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于2013年12月27日登上大銀幕,最終只獲得了100多萬的票房,令人大跌眼鏡。因為《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和第二季都在電視上創下了收視率奇跡,第二季的第一集收視最高點達到4.63,然而電視觀眾向電影觀眾的轉化率卻并不理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電影的劇情是幾個人氣學員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上演了一出青春勵志故事,與電視節目選秀內容完全不一樣,這樣一來,并沒有延續《中國好聲音》的品牌核心競爭力,忽略了“好聲音”這一重要王牌,缺乏母品牌的品牌基因,在演技和劇情、制作等方面又輸給了專業電影,因而導致了票房的慘敗。
在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中,內容敘事日常化、紀實化,向觀眾展現了五個家庭在戶外生活時最真實的狀態,不浮夸、不做作,也正是這些每天都會做的小事,比如做飯、買菜、洗腳等,最能打動觀眾內心。這樣真實又積極向上的節目,老少皆宜,對于兒童觀眾來說,可以看到爸爸為了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懷和付出,從而學會感恩;對于家長來說,尤其是爸爸們,可以認識到要多與孩子溝通感情,同時也體諒到媽媽們每天照顧孩子的不易。整個節目都傳遞出了滿滿的正能量。
同樣,在《爸爸去哪兒》電影中,導演延續了電視節目的品牌核心競爭力,影片內容就像一期精華版的節目,同樣是五個家庭去到了一個新的地方,通過完成不同的任務來獲得獎勵,最終還像電視節目一樣留下了懸念,讓受眾期待即將到來的森林舞會。影片的定位十分清晰、準確,就是延續電視節目的形式和風格來一場真人秀電影,將父子(女)親情互動的趣味真實地記錄下來,保持著一直以來的溫情路線,有效地將電視觀眾轉化為電影觀眾。
其他大銀幕上的電影,每個鏡頭都卡得很準,各種景別穿插使用,嚴格控制每位演員的走位和鏡頭的時間長短。從影像風格來看,該影片不像其他大銀幕上的電影,而是完全紀實化地展示,各種突發狀況一覽無余,同時整部影片多用中景和遠景、全景,很少用到特寫,這樣凸顯了很強的野外感。并且基本都是運動鏡頭,一部分是手持攝像機拍攝,現場感很強,好像是攝影機在帶領觀眾走進他們身邊跟隨著主人公一起奔跑和生活。同時還像電視節目一樣配上了各種卡通的字幕和旁白以及搞笑解讀,帶給觀眾更多的歡笑。
真人秀電影的拍攝過程是很難受到控制的,每個跑動的孩子后面都要跟著一長串的攝影師。而且為了更加接近大銀幕上電影的性質,整部影片盡量展示出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所以就要盡可能多地記錄素材,在后期剪輯的時候保證在有限的片長內能夠展示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真實事件。在《爸爸去哪兒》電影的拍攝現場,一共有23臺攝影機,470位工作人員,正是由于有如此敬業的制作拍攝團隊,才在大銀幕上呈現出真實感人的影片。
《爸爸去哪兒》電影并沒有因為要登上大銀幕就對內容進行刻意的安排和回避,而是完全真實地展示每一個細節。比如“森蝶”在奔跑玩耍的過程中褲子突然掉了,幸虧里面還有打底褲,這讓觀眾為孩子的天真和不做作而捧腹大笑。在影片的最后,Kimi高興地指著Angle說讓村長把星星送給她,而石頭則特別爺們兒地說:“我當然要幫她,因為朋友比什么都重要。”這一個溫馨的場景讓所有觀眾在感動的同時也陷入了沉思,成人世界的復雜和勾心斗角在孩子們這里是完全不存在的,這樣真實的反應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暫且不討論這樣的內容到底算不算真正意義的電影,作為娛樂產業,只要它能夠給我們帶來溫暖、開心和感動,就完全實現了影片的價值和意義。
《爸爸去哪兒》電視節目的成功,宣傳策略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為第一個開播前走紅毯的電視節目來說,預先的宣傳造勢已經很吸引受眾了。在《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上映之前,一整套成熟的宣傳策略輔助電影取得最后的成功。
首先,電影上映的檔期十分合適。2014年1月31日正是大年初一,全國人民都處在放松休閑的狀態,很多家庭可能選擇走進電影院去觀看一部老少皆宜的影片。而且電視節目在2013年12月27日播出了第一季的最后一期之后,習慣了每周五守候在電視機前的粉絲們會突然覺得失落和想念。時隔一月之后,五個萌寶寶又回來了,不少懷有“相思之苦”的觀眾就迫不及待地走進影院,跟他們一起歡樂,一起流淚。
同時,2014年1月25日《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的首映禮也做足了功課,五位爸爸和萌寶寶都出席了典禮,紅毯上活潑可愛的孩子們笑料不斷,十分活躍。此外,眾多明星也紛紛助陣,將首映禮炒得十分火熱。
此外,由于《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是由天娛傳媒、藍色火焰和光線傳媒聯合出品的,所以可以借助湖南衛視的各大品牌節目進行宣傳和推廣。比如五位爸爸和孩子做客《快樂大本營》,除了Kimi和林志穎以外的四對星爸萌娃也登上了《天天向上》的節目現場,這些節目無形之中擴大了電影的知名度。
最后,《爸爸去哪兒》電影利用微博平臺進行的營銷也十分成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最討厭的就是枯燥生硬、強迫性的廣告投放,因此,結合目標受眾的喜好和電影的特色來制定宣傳營銷思路,找到符合受眾的情感訴求點并形成強烈共鳴,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發布,不僅不會引起反感,還會對電影產生更強烈的期待。微博的特性就是互動性強,能夠建造一種開放的社交關系,發布者和傳播者、接受者都是平等的關系,接受消息也不會有被迫感。“爸爸去哪兒”的官方微博實時跟進電影的宣傳動態:2013年12月20日發布了電影劇照,激起了受眾的好奇心;12月21日,發布了石頭的宣傳片,轉發量達到了5662次;12月23日,在微博上舉行了“爸爸去哪兒三行情書”活動,征集對爸爸們的祝福;從12月25日開始,連續發布相關演員奔赴不同城市進行宣傳的新聞。這一連串的微博宣傳和大量的轉發、評論,在微博用戶中已經形成了很大的影響力。此外,名人效應也是不可忽視的。除了相關主創人員外,何炅、劉忻、于朦朧、張陽陽、饒威等明星都在微博上對該電影進行了宣傳。同時,普通用戶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后也會發布自己相關的感想和評價,通過“爸爸去哪兒大電影”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對其他用戶產生影響。
一部5天拍攝完成的真人秀電影《爸爸去哪兒》票房超過7億,上演了令人驚訝的票房神話,在這些漂亮的數字背后,包含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成功因素。筆者認為,這些成功因素也給相關從業人員帶來了啟迪:要學會利用一個已經成功的品牌來帶動相關產品的營銷,保持核心競爭力,而且要善于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造勢,掌握受眾心理進行適度的廣告投放,以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