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鋼 常勝
所謂“趣味”,《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某事物具有)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新聞的趣味性是新聞的一個屬性,也是新聞媒體吸引受眾提升新聞賣點的重要手段。電視新聞作為新聞報道形式的一種,同樣講究“用事實說話”,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一定要一本正經、不茍言笑。電視新聞可以做得詼諧幽默、生動有趣、富有人情味,這是電視新聞的“趣味性”表現。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能夠做到詼諧有趣,但“趣味性”卻是提升電視新聞價值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要研究電視新聞的趣味性,首先要掌握新聞的定義,因為趣味性是新聞的本質屬性之一。關于新聞的定義,美國威斯康星新聞學院教授布萊爾認為:“新聞是新近發生的,能引人興趣的事實。”美國學者華連在其所著《現代新聞報道》中寫道:“新聞就是能喚起讀者、喚起人們的關心,進而教誨他們,鼓舞他們并使他們能夠得到樂趣的一種對于人們活動的最適合的記錄。”美國記者戴納說:“凡能使大多數人感到興趣,前所未聞的事件,就是新聞。”我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之一的邵飄萍在其《新聞學總論》中指出:“新聞者,最近時間內所發生認識一切關系于社會人生的興趣、實益之事物現象也。”中國新聞史研究的開拓者、新聞教育家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認為:“新聞者,有人類之興趣,與人類之生活上及幸福上能發生影響之一切事件及觀念等相關之原質的事實也。”上述不同國度、不同時期的人們對新聞所下的定義盡管有著種種不同,但他們在定義中提到的“興趣”、“樂趣”,都是在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語言和修辭方法,表達著一個共同的新聞本質要素,即趣味性。
作為電視新聞,必然具有一般認識意義上的“新聞”的共性。而由于視聽結合、以視為主,電視新聞又具有區別其他種類新聞的獨特優勢。電視新聞既有視覺形象,又有聽覺形象,因而能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它比報紙、廣播等用單通道傳播信息,具有更強的感染力。而且由于電視媒體傳播的廣泛性,節目的包容性,使之具有更強的滲透力,這就使得電視新聞的趣味性能夠得到更大程度的彰顯。
1.趣味性是強化電視新聞效果的有力手段
現代社會,新聞媒體報道的新聞作品如果不為人們所接受,那么,新聞傳播的效果就無法實現,新聞傳播者的目的也就根本無法達到。因此,為了盡量加強新聞的傳播效果,新聞工作者不僅要在選材上傾向于那些蘊涵著趣味性的事件和顯著的人物,而且在報道手法上采用娛樂化的一些技巧也顯得十分必要。近年來,不少電視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不僅加大軟新聞報道篇幅,而且在報道硬新聞時,也將硬新聞軟化甚至游戲化,強調在硬新聞寫作中適度加入人情味,強化或有意識添加所報道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追求新聞的故事化、情節化和細節化。電視娛樂新聞的強勢表現和新聞報道的娛樂化現象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對此,一些學者認為,為了適應大眾化時期新聞審美的需要,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在遵守新聞報道的自律和他律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提供滿足新聞受眾審美趣味的新聞作品,是適應受眾視聽心理,增強傳播有效性的應然之策。即使對一些重要的或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硬新聞報道,為了讓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也要注意發掘和呈現其中的趣味性。
2.趣味性是滿足觀眾個性需求的客觀要求
人們注意的產生和保持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興趣為條件的。興趣是引起人們注意的源泉,它需要外界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源自內心的強烈需求。一種事物只要是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就能引起人們的興趣,這些事物就能很容易變成人們所要關注的對象。電視新聞報道注意發掘和呈現趣味性,就是要引起觀眾對報道內容的興趣和注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群眾對電視節目的鑒賞水平越來越高,他們也因此需要更多多樣化、個性化的報道。如果電視新聞報道的趣味性被忽視的話,容易使新聞沿襲以往的“八股”制式,味同嚼蠟,無法引起人們的興趣。畢竟,電視新聞傳播說到底也是一種市場營銷行為,一樣要比產品的新奇性、趣味性。而趣味新聞能夠極大滿足人們追求真實性、新穎性、便捷性的心理需求。通過增強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可以使新聞擺脫枯燥乏味的弊端,變得饒有趣味、妙趣橫生,讓觀眾喜聞樂見,從而最大程度地提升節目質量,贏得收視人群。
3.趣味性是贏取媒體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
從新聞傳播者的傳播目的看,重視新聞的趣味性也非常必要。因為受眾是傳播活動的最終完成者,是新聞文化的主體,受眾的心理需求客觀上左右著新聞的走向。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受眾需求必然是決定新聞選擇的關鍵因素。電視新聞媒體為了吸引更多觀眾的眼球,提高電視的收視率,獲得更多的廣告收入,就需要充分考慮新聞的趣味性,注意把新聞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做到雅俗共賞。正如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后現代社會的文化是一個娛樂化的時代,文化的嚴謹正讓位于快速,思想性和深刻性正讓位于娛樂和快感。尤其是當今中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期,人們的內心常常耽于一種失落抑郁狀態,需要一種宣泄的途徑來釋放壓力,調整情緒。在結束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之后,往往需要輕松愉悅的東西來消磨休息的時間。在這種需求影響下,電視媒體要“取悅”受眾,在激烈競爭的新聞業界中脫穎而出,爭得一席之地,就只有使出渾身解數,對海量的新聞信息進行精心遴選和個性加工。而借助富有趣味性的新聞報道,能夠有效打破新聞傳播千篇一律的嚴肅性格局,通過新聞產品的個性化、差異化贏得受眾的青睞,進而助推電視媒體在競爭的環境中處于優勢。
電視新聞是聲畫合一的新聞,其趣味性主要體現在新聞性上的趣味性,可視性上的趣味性,以及可聽性上的趣味性。電視新聞的趣味性,是構成電視新聞中的新聞事實所包含的內容和運用多種形式所反映出來的情趣和意味。電視新聞的趣味性形成了電視新聞的內在魅力,觀眾看到這樣的新聞,會感到有趣、愉悅,被它吸引。
美國《紐約太陽報》19世紀70年代的編輯主任約翰·博加特把新聞解釋為“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這種說法被西方媒體作為選擇新聞的標準一直延續至今。這也道出新聞的一個特點:異常性、新鮮性、獵奇性。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引起我們注意的,往往是那些不同于日常平凡生活的奇事、異事、趣事、新鮮事,也只有這樣的事件,才會吸引人的眼球。如“三兄妹生日均為百年一遇幸運日 年月日數字相同”,講美國密歇根州一個家庭的三個孩子分別在2008年8月8日、2009年9月9日、2010年10月10日出生,專家稱這種巧合出現的概率僅為1/5000萬。還有“因科技而結緣 兩姐妹嫁給兩兄弟”、“某地發現一位‘長尾巴的毛孩’”、“某地盛夏下冰雹”、“一棵樹開兩樣花”、“一條河流出冷暖兩股泉”等等,這些新奇的社會和自然現象,本身就是有趣味的事情,好奇的觀眾自然會非常關注,并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事件的因果。如針對一條關于“不明飛行物掠過天空”的報道,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記者抓住觀眾急切了解真相的心理,通過走訪有關專家和實地捕捉抓拍有關現象,揭秘出“不明飛行物”是由于飛機在夕陽的照射下穿過云層時發生的物理光學現象。當人們饒有興趣地看完這期新聞節目時,不禁會心一笑,同時各種猜測、疑問、恐懼也隨之消散。再如,一條《李克強演講妙語化解音響故障尷尬》的新聞,講李克強在印度開展國事訪問期間,就中印雙邊關系發表重要演講前,現場音響出現故障,不時發出“嘟嘟”的聲音。面對這情況,李克強輕松地笑道:“這是前奏,表明我下面將有鄭重的講話”。臺下聽眾會心地笑起來,并為他的機智幽默報以熱烈掌聲。
電視新聞的趣味性不僅取決于事件內容,也很大程度地取決于表現形式。
電視新聞趣味性表現形式一個重要的體現,是有生動形象的新聞文稿和詼諧幽默的播音主持。比如在我國開先河的湖南衛視“晚間新聞”播報方式,新聞播音員一改以往正襟危坐的形象,代之日常化的、抒情式的故事和詼諧幽默的敘述,實現了播新聞、報新聞向說新聞、講新聞的重大轉變。一篇篇情趣盎然、耐人尋味的文字稿件配之以生動隨意的播報,使一條條電視新聞引人入勝。
電視新聞趣味表現形式另一個重要的體現,是富有情趣動感的新聞畫面。細節出情趣。如有篇《家園》的新聞特寫,講述一位南寧電視臺記者長期駐守白頭葉猴居住的叢林,記錄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的生活習性,畫面抓拍到駐守記者把攝像機對準山上的猴群時,被猴群發現,爭先跑來在攝像鏡頭前搔首弄姿的頑皮樣,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主題呼之而出。特效出情趣。電視新聞記者、編輯常常運用動漫、音樂、色彩、字幕等非語言手段來刺激受眾的視聽興趣。比如有一條關于官員開會睡覺的批評報道,整篇沒有解說,而是運用特技手段,將各種睡姿一一展示對照,令人不禁莞爾。湖南衛視《晚間新聞》曾播出一棵百年老樹在一次狂風大作中被連根拔起,與之毗鄰的另一棵老樹安然無恙。這條普通新聞經記者別出心裁,以“百年老樹香消玉殞”為題播出,新聞采用“搖”、“移”的畫面加上哀婉縈腸的樂曲《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作為背景音樂,使老樹的生離死別令人傷懷,同時也引發人們思考:對生長在我們身邊的植物,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保護措施,照顧好它們,讓它們生活得更“安穩”,更“長壽”。音樂在這里展現了超越語言的力量,起到了觸動人們心靈的煽情效果,大大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
當今社會,新聞傳播已逐漸走出單一的“宏大敘事”而趨向于“私人敘事”。采用富有個性的、浸潤著情感色彩的“故事化”的表達,已經成為時下新聞傳播的一種自覺追求。電視新聞要想實現“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勢必要對新聞事件中所蘊涵著的趣味元素進行聚焦和強化,以突出新聞的人情味和可視性。一條有趣的新聞,就像置身于一處陌生的名勝大門口,使人有急欲邁進去一看的渴望。而進去之后果然步步有景,扣人心弦。如現場短新聞《虎口奪人》,講的是2011年國慶節期間,某地動物園中的一頭幼虎咬住了一位小游客的手,正在公園采訪游客的電視臺記者及時趕到,拍下了管理人員迅速逮住小虎,奪下小孩,游客自愿組成救護隊,以接力的方式送小孩去醫院,醫院迅速敷藥包扎,通過眾人的幫助,小孩終于脫險。這條新聞現場跟拍,聲情并茂,一氣呵成。人們從遇險、搶險、救險、脫險,由緊張到舒緩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濃郁的人情味,看到了急人所急、助人為樂的道德風尚。
電視憑借其特有的新穎、鮮艷、強烈、活動、多變、具體形象等視聽覺特征,誘發和吸引受眾的興趣和注意力,從而大大增長人們的見識。國內一些學者甚至認為,電視作為認知媒介,對嬰幼兒語言學習、詞匯擴充及認識事物和社會角色方面作用巨大,在移情訓練、親社會行為訓練方面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父母和老師。作為客觀事件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工作,但是態度的認真并不排斥新聞趣味的挖掘和表現。比如有條《巧用常識避蜂叮》新聞,報道“六一”兒童節時,一群城里孩子到鄉下蜂場看蜜蜂,現場蜜蜂落滿孩子的頭、臉、脖子。這時蜂農及時提醒:“同學們,當蜂落到你身上時,不要害怕,你們不要打,不要趕,不要拍……靜靜地等一會兒,它們就會從你身上飛開。”孩子們按照囑咐,果然很快就奏了效。新聞畫面有驚無險,趣味盎然,使人看了后輕松愉快地認識到了如何與蜂打交道的知識。其實,這條新聞如果用蜂農在室內講座,其效果就會大為遜色。為什么?就是因為缺少了身臨其境,切身感受的趣味性。
電視節目內容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電視新聞借助其趣味性的優勢,更令觀眾無形之中受到教益。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報道的“不明飛行物”新聞,待通過條分縷析,將謎底揭開后,曾經對它感興趣的觀眾,或者心生迷惑的觀眾,終于弄清了是光的折射和飛機飛行一起作用產生的現象。觀眾不僅懂得了這個科學道理,而且不自覺地就會反對偽科學,反對謠言惑眾,反對封建迷信,也使整個社會不至于產生猜疑、驚慌、恐懼的心理。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比板起面孔訓人,扯開喉嚨高喊“不信邪、不信神”的口號要有效果得多。
電視新聞追求趣味,這里的趣味,是高尚的、健康的情趣。那些刻意去鼓搗明星艷史、名人糗事以及某些低級趣味的市井瑣聞,是與新聞趣味的本質背道而馳的。想方設法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手法來表現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始終融新聞的正確導向于新聞趣味性之中,是電視趣味新聞不改的藝術圭臬和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