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我國目前最令人關切的問題之一,從國家層面上講,已經啟動了“大學生就業工程”,并在全國各省、市、縣得到了響應和貫徹落實;從地方視聽媒體的角度來說,我們是社會生活的守望者和時代進步的推動者,是社會矛盾的“減壓閥”和人民富裕小康的“推進器”。我國目前每年有650萬至700萬大學生、研究生畢業,但就業形勢一直艱難緩解,目前仍有歷屆五六百萬畢業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我們地方視聽媒體如何從廣大社會公眾的迫切需要著眼,幫助政府和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共克時艱,同渡難關,積極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營造氛圍、造勢發力,筆者認為是一個十分迫切的社會責任和緊迫任務。
一、總結以往創辦就業求職欄目和助推大學生就業的經驗教訓,厘清大學生求職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畢業生尋找就業途徑,不僅關系到大學生本人,也關系到他們的家長、親友及社會的和諧穩定。所以不少地方視聽媒體陸續創辦了一些求職、就業廣播電視欄目,在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欄(節)目中加大了為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報道分量。我們鹽城廣播電視臺于2008年在電視一套就創辦了《就業直通車》欄目,廣播新聞頻率創辦了《職場有話說》互動欄目。2009年電視二套又創辦了《美女幫你找工作》民生服務欄目,“幫女郎”以各種方式幫助大學生求職就業。這些欄目確實推進了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但是在報道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大學生、研究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的明顯問題。
1.在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上目標不夠明確。近十多年來,各類大學都在擴招,民辦學院也陸續增多,專業設置重復交疊的現象很普遍。我臺《就業直通車》和《美女幫你找工作》欄目經常遇到大學生求職者求職范圍很廣泛,只圖先找個“飯碗”,沒有對自身的職業發展樹立更加明晰的目標。有些學計算機、學文秘的大學畢業生,認為自己是“萬金油”,到哪個單位都是“香餑餑”。開始都想往事業單位里鉆,碰了幾回釘子后便失去了專一目標,哪家企業要用人便去競爭。可他們對大部分職業都不夠了解,不管是對職業現狀還是對崗位職責亦或是從事要求等都沒有明確的認知和體會。導致在面試時還是碰釘子被拒之門外。以后在求職時對企業所提供的機會產生猶豫不決或者舉棋不定的心理,致使失去良好的職業發展契機。即使有些大學生在求職時遇到了理想的職位,也會由于沒有目標、對工作定位和認知模糊、缺乏技能等原因在職場道路上磕磕絆絆。我們曾遇到這樣一位名牌大學畢業生,他學的是大氣物理專業,應聘氣象臺失敗后又去應聘城鄉建設部門,在路燈管理所干了一陣后認為專業不對口又工作不盡心,結果在年度“雙選”中落選,只好去管理打掃一處新建的公共廁所,此時他才悟出明確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多么重要。
2.依賴政府分配和家長、親戚找關系求職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由于計劃經濟年代大學畢業生都是國家分配工作,許多家長仍認為孩子考上大學就是國家人了。這種傳統思想也影響了一部分學生。他們拿到畢業文憑和推薦材料,到人事管理部門報到后,便回家坐等“好消息”了,也不參加各種人才招聘會,錯過了不少求職機會;有的則依賴家長、親戚找關系、打招呼,還搞過去那種“兒子下考場、老子上戰場”一套,不惜重禮托親友找門路。也的確有些大學生通過家長、親友的裙帶關系找到了工作崗位。但大多數人仍然曲曲折折,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3.很多求職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合理的薪酬觀。多少年來的養老金雙軌制和公務員、事業單位薪酬、福利相對偏高的分配不公現象,使得許多大學生及其家長把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作為求職的首選。但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使得不少大學生名落孫山。再去參加企業招聘時很多人面對考官們提出的薪金和福利待遇等問題都顯得盲目而不知所措,有些邊遠地區的農林鹽場和化工、造紙、養殖企業招人允諾薪酬不低,但不少人又嫌離家太遠、工種不好、害怕寂寞勞累而不愿報名應聘,而城里的企業工資薪酬又沒那么豐厚,在薪酬觀、就業觀上暴露出明顯問題。拈輕怕重、貪圖安逸,又想獲得不菲收入,無疑會給面試考官們留下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印象。所以有很多求職大學生因要求過高或不愿下基層而喪失原本大有發展潛力和空間的工作機會。
4.求職大學生們的就業心理能力普遍比較薄弱。在幫助大學生就業和尋找工作過程中,我們還發現兩種不正常現象:一種是大專畢業生比本科畢業生好找工作;另一種是各種職業技術學院的本科畢業生比正規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好找工作。究其原因:一是用人企業不十分看重畢業高校的牌子,更看重畢業生的實際操作、創作能力;二是大專生、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求職期望值低、心理壓力小;三是大專院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設置更貼近現代企業實際,供需對口。所以在面試過程中,大專畢業生和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回答考官提問更從容、更能說到點子上。而普通高校的本科畢業生往往容易緊張,面對非所學專業的陌生提問心理壓力較重,不能對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充分的展示。有的甚至結結巴巴、東扯西拉,最終導致其求職失敗。歸根結底,還是這些普通高校畢業生過于自重自負,缺乏社會經驗和應變能力,他們的就業心理承受能力過弱,抗挫折、抗打擊能力不強。
二、地方視聽媒體如何為大學生就業擇業造勢發力。
1.充分發揮臺網聯動的傳播優勢,幫助大學生及其家長轉變就業、擇業觀念。現在,地方視聽媒體都在相互融合,臺網聯動,不僅自辦節目都能上網傳播,還興辦了戶外傳媒、視聽網站、微博、手機報、手機視頻等新的傳播載體。在職場欄目和平時的時政、經濟、民生服務自辦欄目中,要有意多介紹、多傳播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扎根基層、大學生支邊支教、大學生村官帶頭創業的各種典型,用消息、特寫、新聞調查、新聞評論、新聞訪談和連續系列報道等方式,大容量、密集型地報道身邊的大學生及其家長舍棄舊觀念,用勤勞的雙手翻開夢想的新篇。例如,我臺近期推出的《扎根基層 綻放青春》系列報道,以“大學生村官工作側記”的形式,分別報道了我市東臺市、大豐市、亭湖區、鹽都區、建湖縣、射陽縣、阜寧縣、濱海縣、響水縣26位大學生村官帶領群眾致富、帶頭創業、帶頭創辦“大學生創業園”的典型事跡,反映他們想方設法構筑載體平臺、提升履職能力,強化實踐鍛煉、實干鑄就成功,瞄準市場創業、拾遺補缺拓展,做強做大企業、帶領群眾致富,凝聚工作合力、營造關愛氛圍的先進事跡。與此同時,我們還組織了“十佳大學生村官電視評選頒獎”活動,組織“十佳大學生村官先進事跡巡回演講報告團”赴各縣(市、區)巡回演講,制成電視專題片反復播放,刻錄成光盤碟片發行、贈送。這些活動舉措,為就業擇業大學生樹立了標桿,傳遞了創業有成的典型。有些節目還被中央電視臺七套采用,并在年度創優節目申報評選中獲獎。
2.關注大學生的內心世界,盡力搞好就業、擇業信息服務。在當前大學生就業仍然處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眾多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盡快就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看高校本身、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種主流媒體能不能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有了充分的就業服務,才能有效緩解畢業生的焦慮。這其中,我們媒體自身在信息服務中,一要注意信息的權威性,要與當地的組織人事部門,勞動保障部門和人才市場、勞務市場結成戰略聯盟,及時提供各種權威的有效的用人、用工信息;二要注意信息的深度化,給目標觀眾提供完整的全面的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信息;三要注意信息的實用性和普惠性,給大學生及其家長提供明白易懂的可操作的信息;四要注意信息的可視性,想大學生所想、急大學生所急、愉大學生所愉、樂大學生所樂。在報道大學生扎根基層、農村艱苦創業的正面報道時,要用以人為本的質樸情懷,關心支持的溫馨情感,堅持新聞的真實性與新聞傳播者主觀傾向性的辯證統一;堅持情感訴求與理性訴求的有機結合;堅持傳者感受與受眾感受的兼并考慮,去滿足現代大學生的審美需要。例如,2013年下半年以來,就業市場悄然步入“復蘇季”,各地“校企供需對接洽談會”、“婦女人才招聘會”、“特殊人才招聘會”等都到省城或學校去召開,我們視聽媒體要主動跟進,到省城、入校園,進行全方位的信息服務。比如,我們派記者去南京林業大學獲知:廣西南寧林科所曾跟南林大打聽,有沒有優秀的應屆畢業生推薦過去,提供住房,直接入編事業單位,我們立即在電視中播報這一信息,并配發言論,鼓勵應屆畢業生到中西部發展。
3.關注大學生家長們的心理壓力,盡力搞好“新聞援助”和“新聞安撫”。時下,一些學生家長特別是有些農村學生家長,他們生活在媒介環境中對于外界狀態的認識,而具有強大傳播效果的視聽節目所構筑的“媒介現實”,正是他們獲得經驗和認識的重要來源。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大學生家長的心理訴求,確立仰視百姓的理念,努力給他們提供緩解和消除壓力的渠道,并給他們進行精神安慰、文化滋養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提振士氣,增強支持兒女自主創業的拼爭勇氣。我臺《小康村》紀實性報道欄目2013年4、5月份相繼報道了五位大學生回農村與父母一起辦起規模草莓種植大棚、規模食用菌養殖場、規模波爾山羊原種場的典型,在報道中突出表現大學生知識能力、市場能力、溝通交際能力在創業中的作用,也著重展現家長們的支持鼓勵作用。最后揭示主題,引導大學生及其家長多研究當今社會產業結構變化的規律,找準自己的定位,積極把握各種機遇,自己“下海”,同樣可“撈到大魚”,成為具有千萬資產的老板,成就人生輝煌之路。這一組報道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關注各類企業擇人需求的變化和用工動態,鼓勵大學生業前“充電”,迎對各種競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各方面的深化改革必將進入闖深水、涉險灘的關鍵時期,各項利好政策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新型城鎮化,以上海為龍頭的新型自貿區,城鄉統籌發展正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就像我們鹽城這樣的經濟后發性城市,近年來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僅2013年以來,隨著江蘇沿海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就有250多個投資規模超5000萬元的特色農業企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120多個投資規模超億元、超10億元、超50億元甚至超100億元的現代工業企業和文化旅游企業落戶鹽城。有的正在抓緊施工,有的已建成或即將建成,不久就將開業。還有大批中小企業、“鳳還巢”企業也有招人用工的迫切需求,其中不少企業已多次在人才市場、勞務市場開始招人。僅2013年前10個月,就有4萬多大學生步入工作崗位或者與相關企業簽下了就業合同。這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我們都及時在視聽媒體和臺網聯動的新媒體中進行報道,同時與團市委、市婦聯聯合舉辦就業技能培訓班和電視技能展示賽,告誡大學生們要注重實踐,抓緊時間“充電”,培育市場能力和交際能力,適應企業“任職資格模型”下的各種筆試、面試;并用交鋒論壇形式在《7日峰匯》電視欄目中向企業宣傳報道“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現在招錄大學生儲備人才資源,將來必定會給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后勁。我們在報道手法上注意做到因時、因事、因單位而異,以企業和用人單位的內在需求為主導,挖掘企業老總的認識、情感行為的態度變化,給大學生們帶來啟迪和感悟,著力提升報道的內涵和內質。其中尤以大學生創業、擇業、就業、興業的故事最受觀眾歡迎,也最有說服力,我們將之作為重中之重進行有效傳播。對國有、民營不同企業進行不同的視角觀照,以相同的傳播主張,努力促進大學生就業擇業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同行。這些做法,既為大學生就業擇業造了勢、發了力,也提升了我們視聽新聞報道的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