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薇薇
新聞專業主義是西方新聞學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聞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聞職業規范。它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之后在新聞同行中發展起來的“公共服務”的一種信念,也是改良時代行政理性主義和專業中立主義總趨勢的一個部分。
中國的新聞專業主義可以追溯到近代,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與1926年接辦的新記《大公報》,可以說是我國報刊實踐新聞主義的先行者。改革開放后,新聞專業主義在我國獲得發展,并對我國的新聞事業產生了影響。新聞媒體提出報道要以事實為依據,強調報道要貼近群眾的生活,提高媒介的公共性和服務性,完善新聞業的職業道德規范等,這些都是新聞專業主義在我國發展的表現。
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具有不可準確預測的特點,一旦發生就會對社會整體的有序運作造成極大的破壞,因而災難事件能在短時間內匯聚起社會各界廣泛而強烈的關注??焖?、準確、適當地報道災難事件,是新聞媒體實踐其輿論監督、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等重要社會職能的體現。我國社會已經步入高風險社會,災難新聞報道對于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①然而許多國內媒體在災難的報道理念上仍存在諸多問題。以下選取雅安地震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里某些媒體的報道,分析我國災難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中國四川省雅安市發生了震源深度為13公里的7.0級地震。雅安地震牽動中國人的心。地震發生的當天,李克強總理便趕往災區,第二天,李總理“一碗米粥一包咸菜”當早餐的新聞占據了各大門戶網站的頭版位置。發生如此大的地震,物質相對匱乏,每個人都該節省,總理當然也不會例外。記者拍攝這張照片,或許是希望表達總理與災區百姓同甘共苦,但被各家媒體不斷放大甚至夸大后,新聞原本的味道就變了。事實上,李總理的作風低調務實,他恐怕也不希望自己吃早餐這個與地震救災關聯不大的舉動成為新聞報道的對象。發生重大災難時,領導到災區視察及部署救災工作,在情感上,可以撫慰災區百姓。而另一方面可以馬上實行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使救災工作順利展開。災難發生后,公眾最想了解的信息依次排列:震中、震級和波及范圍、人員傷亡情況、破壞程度、有沒有余震或更大的地震、是否危及自己的生命、政府在做什么、我該怎么辦等。②因此過多地將報道重點放在一些無關救災工作的事情上,宣傳意味很濃的做法,并不符合災難新聞報道的原則。
災難事件發生的時候,社會處于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不確定因素增多,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傳播的渠道多樣化更加重了不確定性,從各種渠道撲面而來的信息在社會上流傳。面對源源不斷涌來的信息,各家媒體就會出現大量無序且重復的失衡報道。在此次雅安地震的報道中,蘆山縣、寶興縣等重災區受到了極大了的關注。媒體的確把這些災區的情況及時反饋了出去,使這些災區在第一時間獲得了救援。只看媒體新聞報道的表面,關于此次災難新聞的報道呈井噴的狀態,但實際上,媒體傳遞的信息是短缺的,一種相對而言的短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信息量少,而是信息失衡。媒體未能使報道的面鋪開,而是反復地播報著這些地區的信息,一些同樣需要救助的鄉村的信息卻被忽略了。這樣不平衡的報道,使大家的關注點都在媒體所報道的災區上,而另一些急需救災物資的鄉村卻無人問津。這說明了媒體的報道滲透力仍需提高,災難發生時,大量的記者涌向了災區,占據了報道的第一手資料,更應該把災區各個地方的情況傳播出去,使災民能獲得急需的救援。
對媒體來說,地震等災難性事件具有不同尋常的新聞價值;對公眾來說,地震帶來的傷害則會集中引爆全社會的同情心。我們的媒體樂于在災難報道中煽情,出發點大多是為了喚起人們守望相助的愛心。然而那些主打煽情、“主題跑偏”的災難報道已經引起人們的抵觸。在雅安地震發生的三天后,網絡上出現了“別再生硬謳歌,別再兇猛煽情”的呼吁,這呼吁值得媒體反思。地震發生后,寶興縣靈關鎮安平村,村民們的房屋大部分坍塌,因為安平村地處山中,震后少有救援人員到來,物資極度缺乏。記者來到這個山村的時候,村里的兩位老人突然哭著跪了下來,在場的記者拍下了這一幕。當天兩位老人下跪的相片就被各大媒體轉載,持續傳播,這樣的相片尷尬且讓人痛心,兩位老人下跪是無力心酸之舉。媒體的報道轉載,讓老人的形象大肆地出現在人們面前,缺少了人文關懷。在災難面前,媒體更要維護災民應有的尊嚴。
災難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的突發性、嚴重性等特點更需要媒體在對此報道的時候應遵循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優化我國的災難新聞報道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災難新聞報道應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和對生命意義的肯定,媒體的災難新聞報道是“溫柔的撫摸者”,還是“痛苦的加劇者”,就看它有沒有秉承“人文關懷”的新聞專業主義精神。③記者在采訪災難新聞時,應努力挖掘生命在災難中的尊嚴與價值。但是人文關懷精神不意味著煽情主義。記者在采訪災難中的人和事時,應是一個客觀報道者,引導受眾看到生命的頑強與尊嚴,而不是將受眾帶入一個又一個的悲情故事中。在采訪中,記者還應考慮受難者及其家屬在經歷死亡的悲劇與災難后的痛苦心情,記者應先扮演一個傾聽者的角色,在適當的時間采取適當的提問方式,以“發生了什么”、“之后你看到了什么”來代替“你感覺如何”。新聞從業者在對災難新聞進行報道時要使人文關懷精神滲透其中,災難事件的發生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其造成物質上的巨大損失無法挽回,然而媒體在撫慰人們的精神創傷上卻有著不可忽視的責任。新聞記者要從人性的層面審視災難,關注災難事件中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維護和尊重被訪者和受難者的權益和尊嚴,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和有人情味的報道方式注入到災難新聞的報道中。
在信息日益發達的今天,一家媒體如果只發出一種聲音和只堅持一方的觀點,無論報道寫得多客觀真實,最后都會讓受眾有受到宣傳和教化之感,這樣受眾不僅難以信服媒體的報道,還會產生抵觸情緒。因而,新聞報道要以完整客觀地呈現事實為原則,從不同的層面報道各方的聲音和態度。平衡的原則和全面的視野可以讓公眾直接迅速地看到信息中透出的客觀真實。媒體傳遞給公眾的信息越全面客觀,就越能消除各種渠道信息混雜帶來的不確定性。
所以說,媒體不能只報道災難波及范圍和傷亡情況,還需要將政府及社會各界的作為、災情進展情況和發生原因等信息傳達給公眾。在災難新聞報道中,媒體要樹立在公眾心中公平正義的形象,就要堅持平衡的報道原則,從不同的層面挖掘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為受眾呈現一個全景式的災難現場。因此,媒體要做好災難新聞報道,應該擴展災難報道的范圍,方方面面都應有所思考,從多個視野傳遞災難事件的信息,多個層面解讀災難事件造成的影響。
公共性是大眾媒體的本質屬性,大眾媒體必須對社會和公眾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向公眾傳達的信息應該客觀真實、理性負責。在報道災難新聞的時候,在采訪第一線的記者或者主播的理性和鎮定可以使受眾的悲痛得以撫慰,恐慌得到緩解。對理性報道的解讀是,大眾媒體在對災難進行報道時不應過度煽情賺取公眾的眼淚,而應是能客觀描述自己的所見和記錄他們的感受,將災難的悲傷轉化為凝聚人心的力量;跳出單純報道災難現場視聽的局限,把防災救災的意識和災難形成的原因及歷史傳達給民眾,引導受眾對災難進行思考,這種理性報道更凸顯出媒體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我國的媒體應逐步在新聞實踐中完善這種客觀理性的報道模式。
注釋
①唐文婷:《我國災難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D],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②彭湘蓉:《突發事件媒體信息報道與新聞專業主義考量——以日本NHK“3·11”地震報道為例》[J],《當代傳播》,2011(5)。
③王鑾:《人文關懷視野下的災難報道》[J],《青年記者》,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