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敏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7周歲及以下的孩子。①根據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的37.7%,占全國兒童的21.88%。5年間,留守兒童增加了約242萬,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弱勢群體。②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社會轉型期產生的一個獨特社會問題,不僅傷害了孩子們自身和家庭;同時也危及學校、社區的秩序和安全,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和諧社會建設;更重要的是,留守兒童是我國“未來的接班人”,這個問題會影響到幾代人,其后果是無法估量的。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和‘空心村’問題”。這是“留守兒童”首次寫入政府報告,成為全國兩會關注焦點。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從多方面入手,依靠全社會的努力。其中,廣播媒體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以引領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己任,秉承公益性,做好孩子們的啟蒙教育。
農村父母外出務工使留守兒童的成長處于不利環境中,孩子們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教育和關愛,其學習問題、安全問題、心理問題和品行問題日漸突出。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以媒介為保姆、為朋友、為親人的感情依賴,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是依靠接觸一種或多種大眾媒介來消遣娛樂,以排遣內心的孤獨寂寞。在留守兒童特殊的生長環境中,大眾媒介對他們有著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多方面的影響。
以往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是以電視暴力、網絡沉迷等負面效果來抨擊大眾傳媒對留守兒童的毒害作用;事實上大眾傳媒對留守兒童不僅有負面作用,更主要的是正面引導作用:拓寬孩子們的知識面,增加對社會的了解,豐富精神世界,尤其是彌補了親情缺失所帶來的內心孤寂,對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健康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
由于廣播媒介簡單便利、經濟實惠、老少皆宜,曾一度是受眾的最愛,特別是在農村,因對聽眾的文化程度要求最低而廣泛普及。但是,現在電視已基本取代廣播占據了農村市場,成為農民接觸的最主要媒體,對農廣播日益弱勢。據了解,截至2011年底,我國共開通省級對農廣播頻率15個,不到廣播節目總數的0.5%;③而我國13億人口,8億在農村,全國2/3戶家庭在農村;面對龐大的現實需求,供給卻嚴重不足:數量不多,實力不大,覆蓋不廣,專業性不強,節目不豐富,收聽率偏低,農民不滿意。
與電視、網絡相比,廣播媒介更符合兒童學習和生活娛樂的實際情況,可善加利用。農村少兒廣播應致力于滿足留守兒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孩子們通過廣播這扇窗戶了解外部世界、獲取知識和娛樂。
2012年9月26日,“中國鄉村之聲”正式開播,這是我國第一套全國性對農廣播頻率,它專門為留守兒童創辦了《鄉村少年》欄目,發揮指導性、陪伴性、服務性,呵護鄉村少年兒童快樂成長,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歡迎。
農村留守兒童面臨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不力、社區教育空白的困境,對知識和信息的渴求非常強烈。廣播媒介承擔著普及知識、實施教育的功能。
每一期《鄉村少年》節目的開始,主持人都會給孩子們講點新鮮事,開闊孩子們的視野,增長見識。比如:5月5日是日本的端午節,也是男孩節,所以這天家家戶戶門上擺菖蒲葉,掛鯉魚旗,吃去邪的糕團或粽子。日語里“菖蒲”和“尚武”諧音,“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武士的愿望。一天一個新聞,一個知識點,日積月累中也成為孩子一筆很大的財富了。
在“小小讀書郎”環節,閱讀導師精心挑選了富有趣味性、傳遞正能量的書籍。比如:著名教育家、歷史學家林漢達的《中國歷史故事集》,給孩子們講解中國歷史以及做人的道理;日本作家熊谷聰《讓孩子們愛上科學的動物書》,為孩子們展現了一個奧妙無窮的動物世界……這些書籍大大豐富了農村留守兒童局限的生活,使他們沖破時空限制,自由自在地暢游于書本中的世界。閱讀好書不僅給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個學習更多知識的平臺,使孩子們的性情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陶冶,也是對鄉村文化氛圍的再建設。
少年兒童的成長需要有人指引,但他們有自己的思維方式,約束越多只會導致叛逆,所以指導性的內容也要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輸出,引導孩子們思考,而不是將成年人、編導者的理性思維硬塞到節目中去。知識型信息要轉化成少年兒童的語言,講究故事性、趣味性,調動孩子們求知的積極性;社會常識和現狀的信息要選擇最具典型性的事件,貼近少年兒童現實生活,傳遞基本的道德理念,讓孩子們借鑒、學習或者警惕;及時了解反饋信息,把握少年兒童的真實心態。
在《鄉村少年》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準確,自稱“你們的大伙伴”,以知心姐姐的口吻交流,營造親切溫馨的節目氛圍,拉近了主持人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
閱讀書籍時,主持人采取講故事的方式,語速輕快富有感情,甚至進行角色扮演,以區別人物。比如:在少年英才蔡文姬的故事中,文姬的聲音稚嫩天真,父親的聲音深厚沉著,主持人輕松地轉化在角色之間,生動活潑。在一個故事之后,主持人通常會給小聽眾講一些引申出的道理或提出問題,讓孩子們思考,促進他們多動腦筋,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此外,主持人從少年兒童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出發,將一些專業化詞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體現著溫馨的關懷。比如:2014年3月29日的節目中,主持人介紹了一條新聞,有一個小學生在書包里放了一把仿真玩具槍,通過廣州地鐵的安檢設施時被檢查出來。考慮到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主持人特意解釋了“安檢”這個詞語,就是“要把隨身攜帶的包放在一個機器里,機器就能掃描出包里裝了什么”。然后,主持人提醒孩子們不要攜帶這些仿真的刀槍玩具,以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麻煩。
在節目制作上,《鄉村少年》精益求精,恰當貼切地運用音樂、片頭、音效、現場錄音等多種手段,大量使用孩子們自己的聲音,增強了可聽性和趣味性。留守兒童在收聽時,既容易接受也不會產生聽覺疲勞。
長期感受不到家庭溫暖,生活上又缺少照顧,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多數存在消極、自卑、孤單等問題,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性格脆弱、行為孤僻的狀態。2012年7月我國發布的首份《留守兒童健康人格報告》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缺陷問題堪憂,突出表現在學習焦慮、與人溝通焦慮、處事敏感、易沖動等方面。他們遇到困惑時,不善溝通,多會產生無助感,從而逃避現實。
廣播媒體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少年兒童創造一個專屬平臺,多關注留守兒童心理渴求,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少兒廣播可以作為兒童信任依賴的媒介,放松他們的精神壓力。
少年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鄉村少年》欄目專門設立了“成長不煩惱”的環節,“如果大家在生活中有小疙瘩、小問題,可以來信談談,菁菁姐姐會請成長導師送上溫暖的成長建議”。成長導師有擅長心理咨詢的曲偉杰老師,有12355南京青少年綜合服務臺的文清老師等,他們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能針對孩子們的問題,因勢利導地加以教育,促進他們的心理順利發展。“成長不煩惱”填補了國內面向鄉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意義深遠。
這些成長中的問題,不僅是留守兒童會出現,城市孩子也會面對,甚至成年人也能會心一笑,產生心靈上的感悟與共鳴,得到教育孩子的啟發。在好的節目、欄目面前,并沒有嚴格的城鄉差別、人群差異,“陪伴成長”可以使廣播成為留守兒童的精神家園,也可以吸引一部分城市聽眾,提高節目的收聽率,有利于農村廣播的長遠發展。
2004年媒體開始提高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但著力宣傳的是解決問題的先進經驗,如政府出臺政策扶助留守兒童、官員看望慰問留守兒童、企業和社會志愿者幫助留守兒童等;這些報道中留守兒童成了陪襯,真正從留守兒童出發“接地氣”的報道卻很少。留守兒童在傳媒報道中通常以兩種情況出現:一種是弱勢群體,可憐、無助、易受傷害;另一種是負面形象,將留守兒童定性為問題兒童、差生、輟學生,對他們總有一種偏見。實際上,留守兒童并非普遍成績較差,也并非大量輟學,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大多數能體諒父母的艱辛,并將對父母的思念、感激變為學習動力,學習自覺、上進、表現良好。④很多關于留守兒童的報道,存在將個案過度渲染,以吸引眼球的問題。
“鄉村少年秀”系列活動是《鄉村少年》欄目專門為農村留守兒童搭建的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旨在幫助鄉村少年開闊視野,展現才華,建立自信,實現夢想。
“鄉村少年秀”(第一季)——作文秀,以成長故事為主題,鼓勵孩子們用發現的目光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記錄自己的真實成長經歷,創造屬于自己的少年時光。《希望北京喜歡我》《美麗的新疆之哈薩克牧民的轉場》《鄉村少年逆襲路》……鄉村少年的故事飽含才華和情感。
“鄉村少年秀”(第二季)——夢想秀,以夢想為主題,可以是生活中的小小愿望,也可以是人生的遠大夢想,還可以是千萬個個人夢想匯聚成的中國夢。設計師夢、姐姐夢、飛天夢……鄉村少年的夢想充滿陽光和希望。
展示作文都由孩子們自己朗讀,既可以豐富節目的聲音元素,也可以讓聽眾感受作者那一份真情實感。孩子們的普通話可能不太標準,音質也不那么完美,但能體現他們那份心情,因為是相似年齡,也更容易引起小聽眾的共鳴。
活動特設“組織獎”和“伯樂獎”,以此吸引孩子們的家長、朋友和老師,擴大了收聽群體,產生更多的關注,為鄉村教師、鄉村教育創造了機會。從另一層面來說,這一活動也大大增加了《鄉村少年》欄目的深度和廣度,從孩子們的思想情感方面擴展到了教育領域,很好地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內涵和意義。要把《鄉村少年》欄目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力更加擴大,可以考慮引入市場因素,增加欄目的活躍度,使線上線下得到很好的傳播,打造出特色品牌,放大欄目的知名度和影響面,使欄目的服務范圍更加寬泛,由狹義的服務“鄉村少年”轉向服務“青少年成長”的各個環節,滿足新形勢下受眾的需求,從而不斷延伸欄目的生命力。
專業對農廣播頻率的開播,既是廣播媒體實踐公共服務的需要,也是廣播媒體爭奪媒介市場、拓展競爭空間的選擇。農村的特殊性決定:廣播這種收聽成本低、傳播速度快、適應群體廣的大眾傳播工具,對居住分散、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農民仍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村不能缺少廣播,農村也是廣播的主打市場。
資料顯示,美國現有1.4萬多家廣播電臺,其中農業電臺占800多家,主要為農業地區的農場和農民提供切實有效的各種公共服務信息。美國農業廣播在美國傳媒業商業化傾向極為濃厚的環境中,仍然能夠很穩定和有活力地生存,值得中國有關主管部門和業界學界人士深思。⑤
以農村聽眾為目標對象,以服務“三農”為辦臺宗旨的對農頻率,不但可以為農民致富奔小康提供全方位服務,而且能為電臺提供良好經濟收益。陜西電臺9個頻率中,農村廣播2007年廣告創收2313萬元,占總收入的14%;安徽農村廣播開播后按照總臺分黨組下達3年經營創收1500萬元的目標任務,實際完成了近2800萬元,超過目標任務80%以上。⑥
尋找和創新細分的市場,是廣播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一些農村廣播的受眾面還局限于生活在農村的農業人口,其中又以中年男性為主,而對潛力受眾群體青少年等群體的開發尚顯薄弱甚至沒有涉及。所以,《鄉村少年》欄目的成功有著積極的示范意義,6000萬農村留守兒童不僅是今天的聽眾群體,也是廣播未來發展必須爭取的人群。
注釋
① 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年第3期。
② 人民網:《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EB/OL],(2013-05-10)[2014-05-23]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
③ 陳祥華:《中國鄉村之聲:對農廣播公益性的全面回歸》[J],《媒體時代》,2013年第5期。
④ 王東宇、王麗芬:《影響中學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2005年第2期。
⑤ 鄧炘炘、黃京華:《廣播頻率專業化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頁。
⑥ 張立旺、黃美娟:《辦好農村廣播 宣傳服務“三農”——安徽農村廣播開播四周年運營談》[J],《中國廣播》,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