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鴻林
關于“文化”一詞概念的界定,專家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岱年、方克立編著的《中國文化概論》一書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對“文化”一詞進行了完整、詳細的解讀。專家學者習慣說的“大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與之相對的“小文化”則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的精神財富的總和。①
本文所涉及到的有關文化一詞選用“大文化”這一概念,原因有二:第一,對外文化傳播看起來是單純的“精神財富”的傳播,但精神財富一定以物質財富為基礎才能形成。第二,對外文化傳播絕對不可能是單純的“精神財富”的傳播。
文化差異是一種由各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不同而產生的,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②
“俗語”一詞是指:通俗并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單而形象化,大多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愿望。③它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并反映生活經驗和愿望。包括諺語、口頭常用的成語和歇后語等等。
1.中:揮金如土
英:To spend money like earth.(錯誤)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正確)
2.中:望子成龍
英: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錯誤)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tiger.(正確)
中:力大如牛
英:As strong as cow.(錯誤)
As strong as horse.(正確)
3. 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英: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錯誤)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正確)
4.中:失之交臂
英:Just miss the person or opportunity.
5. 中:雨后春筍般的……
英:Like the bamboo after rain…(錯誤)
Like the mushroom after rain…(正確)
一個民族的文化總是要反映它所處地域的特征。人們在適應當地環境時,會對一些自然現象或事物產生一定的看法,賦予它們一定的特殊意義。不同民族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地域文化也就不盡相同。如由于英國是一個島國,故有很多與水有關的俗語,如上述“揮金如土”翻譯成英文則變成了“揮金如水”,就是這個道理。
歷史背景是造成文化差異現象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歷史文化。如比干和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一個是智慧的象征,一個是美麗的象征。但在英語中,比干和西施屬于“空缺”詞匯,多數外國讀者或許從未接觸過該詞的相關文化信息,因此讀到這兩個詞匯的時候就會感到疑惑。同樣,英語中也有很多反映西方歷史文化故事的俗語和詞匯,例如:“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round-table meeting”(圓桌會議)等,要想正確地理解這些俗語和詞匯的意義,必須要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典故。
思維模式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淵源。西方慣用于邏輯和理性的抽象思維,而中國卻注重直覺與具體的形象思維。比如說,漢語中習慣用具體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以物表感、狀物言志。如:“如日中天”(like the sun at high noon)比喻事物發展到十分旺盛的階段;又如“失之交臂”(just miss the person or opportunity)形容正好錯過、失去了機會。“交臂”表達彼此走得很近而胳膊碰胳膊。而不是單純地、抽象地從字面上理解為“失去了雙臂交叉的機會”等意象。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一個地區的習俗其實就是一個地區文化和生活的反映。比如,中國人喜歡吃米飯,而西方人則喜歡吃面包。這種生活習性的不同也給我們的對外文化傳播帶來了困難。很多外國的翻譯家都熱衷于翻譯《紅樓夢》這部著作,然而對于中國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不了解導致翻譯有誤: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翻譯家霍克斯將其翻譯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他將轉換物象的方法用于《紅樓夢》的翻譯中,使得“面包”進入了榮國府和寧國府,看起來非常別扭。如果將其譯成“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這樣就保留了“米飯”的形象,符合作品中的中國人的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素質不同,潛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聯想也存在著差異。如上述現象舉例2,中國的俗語“望子成龍”翻譯成英文則變成了“望子成虎”,因為在西方很多國家,龍是一種邪惡以及不吉利的象征,它讓人聯想到的只能是不祥的預兆和讓人擔憂的事情,哪會有人希望自己孩子的未來命途多舛,讓人擔憂的呢?所以,這其中的“龍”就被翻譯成了“虎”。
雖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會有不同的審美取向,但是人們的心理傾向一般而言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都追求美麗和高雅,摒棄丑陋和低俗。如上述現象舉例5所示,中國文化中用“雨后春筍”來表達新生事物的迅速發展和大量產生之意,然而在很多英語國家是沒有竹子生長的,竹子在他們的心目中沒有特殊的意義,談不上有怎樣美好的寓意,所以西方很多國家用蘑菇(mushroom)來形容事物的大量產生和迅速發展之意,因為蘑菇在西歐國家是隨處可見的。
文化差異對對外文化傳播造成的最不利、最惡劣的影響當屬文化沖突(cultural conflict)。文化沖突是指兩種以上的文化在交流與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矛盾狀態和現象,造成這種影響的主體是不同的文化,本質是一種矛盾的現象和狀態,交流與交往是這種沖突發生的必要條件。④
可能發生文化沖突的領域主要有四種:1.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和后現代文化的沖突。2.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3.“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沖突。4.意識形態領域的沖突。而在本文中提到的對外文化傳播中的文化差異如果演變成文化沖突,應當屬于上述所提到的第2類——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
1. 遵循傳播學規律
(1)接近受眾。根據傳播學規律,我們知道信息的接近性越大,受眾的關注程度越高。這里的接近性包括時間、空間上的接近,利益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接近。而作為與外國文化迥異的中國特色文化,包括“人和生活”的內容往往具有心理和思想感情上最高程度的接近。幾十年來,從外國受眾的反映以及同外國人的交往中可以看出,他們特別喜歡接觸和了解普通中國人和他們的生活。
(2)對外文化傳播的內容要有創新。在大量的對外文化傳播活動中我們發現,現今介紹中國的方式主要是集中在對歷史悠久的文化精華的介紹,而缺少與時代的鏈接和文化的傳承。加大對當代中國的創新文化和當代中國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應該成為對外文化傳播中的一個亮點。
(3)實事求是的傳播。西方一些媒體長期以來對中國的信息尤其是文化信息的傳播有一些誤解,這使我們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未來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局面,提高我們的對外文化傳播力呢?筆者認為最好的傳播效果來自于實事求是的傳播。因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和社會進步是舉世矚目的,沒有必要遮掩。我們把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全面、準確地介紹出去,就可以擁有一個很好的形象。個別的負面事件不至于傷害我們的形象,一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有瑕疵也是正常的。
2.尋找機會走出國門,建立文化基地
更多地創辦孔子學院,加強教育合作與交流。進入21世紀后,隨著海外中國熱、漢語熱和中華文化熱的興起,我們國家順應這一潮流,自2005年起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在68個國家的205個城市,建立了231所孔子學院,⑤發展勢頭非常迅速。孔子學院在很短的時間里,在海外從不被接受到積極爭辦的過程可以充分證明:孔子學院的建立對傳播中華文化,對減小、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利影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同時,教育的傳播效用是非常穩固、最為可靠的。教育的合作與交流為對外文化傳播提供了便捷有利的途徑。現在,國外的很多大學都可以看到中國老師以及中國學生的身影,他們在為傳播祖國的文化做著努力與貢獻。同樣,很多外籍留學生也來到中國學習,他們生活在中國的大學校園里,耳濡目染,慢慢地會逐漸接受并認同中國文化。
3.博采中西文化之長,提高文化影響力
(1)提升中國文化的親和力、影響力和競爭力。中國文化以人為本,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中國文化又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接受差異,認可不同。我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該向世界展示我們中國文化博大、和諧與包容的內涵。同時,也應該引進國外先進的文化元素,以此來提升中國文化的親和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2)加強科學技術與文化的融合。我們說對外文化傳播的方式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傳播方式的改變不僅能夠提高文化傳播的速度,而且能擴大文化傳播的范圍。同時,科學技術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形態,提高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也可以收到豐富文化產品內涵的效果。
(3)宣傳中國與宣傳世界相結合。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西方受眾的普遍需求。“中國制造”的產品并不是中國需要出口的,而是外國需要進口的。也就是說,市場需要才是制造產品的導向。所以,中國的文化產品也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即受眾需要的才是我們生產的,而不是以我們對外文化傳播的需要來決定生產怎樣的文化產品。
4.重視雙語人才的培養
(1)重視翻譯人才的培養。培養合格的、高素質的翻譯人才成為我們對外文化傳播業界的共識,因為能否用地道的外語、用外國人的理解方式貼切地表達中文意愿,是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上有無立足之地的關鍵。
(2)重視雙語播音員、主持人人才的培養。有了高素質的專業翻譯人員,我們在傳播內容的準確性上有了保障。但是我們同樣需要高素質的具有雙語能力的傳播者來完成對外文化傳播。在中國,精通兩種語言、精通傳播藝術,具有跨文化傳播能力的雙語傳播人才屈指可數。全球傳播是中國對外文化傳播的一次機遇,雙語傳播者的人才培養與建設應該提升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
注釋
①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頁。
②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③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203頁。
④莊曉東:《傳播與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1頁。
⑤蔡建國:《加大海外中華文化宣傳力度為提高我國軟實力而努力》[N],《聯合時報》,2008年4月4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