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丁
從1983年上海體育學院試辦體育新聞專業方向開始算起,中國的體育新聞專業教育已經有30年的歷史。據資料顯示,我國現有的體育新聞專業方向點已達到20個左右,主要分布在體育院校、綜合性大學的體育學院以及民辦學校和其他社會辦學機構。在信息更新飛速的信息時代,體育新聞教育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推動體育新聞教育的發展,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國體育新聞人才培養的問題主要存在于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實踐能力等方面。
體育新聞學專業成立至今已有30年歷史,培養了幾代優秀的體育新聞人。但體育新聞人才培養依舊存在課程設置不完善和教材建設滯后兩大問題。目前開設體育新聞專業的絕大部分院校基本還是“體育+新聞=體育新聞”的拼湊模式,停留在把一般新聞學理論和傳播學理論與體育簡單相加的層面上,缺乏學科和專業個性特征。這樣的體育新聞學難以提供專業的教學計劃設置,無法從培養計劃方面形成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保障。
我國現有的體育新聞教材編寫也存在教材編寫種類不齊全、教材特色不突出等問題。目前國內僅有的體育新聞專業教材包括郝勤的《體育新聞學》、上海體育學院編寫出版的《體育傳播學》、成都體育學院的《體育新聞學》、畢雪梅等的《體育新聞學概論》等,雖然填補了體育新聞專業教材的空白,但無法滿足學科專業教學的需要,很多課程的教材使用的是綜合性院校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大多數是闡述新聞傳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沒有體現出“體育”的特點。
我國體育新聞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且體育新聞的飛速發展使得專業教師嚴重不足,因此,絕大部分體育新聞教師僅由普通新聞或體育專業教師擔任,以體育新聞學為研究領域的教師不多。為了擴充教師隊伍,很多院校的體育新聞專業由中文甚至外語老師擔任,這類教師缺乏對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的必要了解,在教學中無法將體育與新聞很好地融合,無法體現出體育新聞專業“體”的特色。師資隊伍不合理,更加重了體育新聞專業“兩張皮”的現象,體育與新聞嚴重脫節,“體育+新聞=體育新聞”的現象更為嚴重,很難培養出合格的體育新聞人才。
此外,體育新聞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的學生不但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知識水平,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才能夠勝任當今媒體的實際工作。但我國師資團隊還缺少這一類人才,大多數老師缺乏媒體實踐與從業經歷,教授課程紙上談兵,很難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新聞專業存在辦學規模盲目擴張與辦學條件失調等問題。由于新聞專業的實踐性,開設新聞專業除了需要具備一般圖書資料、計算機設施外,還需要可供給學生演習的大量照相機、攝像機、編輯機以及照片沖洗暗房、模擬演播室等新聞實驗室。這些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比如一套電視采編設備,少則幾十萬元,多則幾百萬元、上千萬元,一般高校很難有此財力支持如此高投入。沒有相應的硬件設施,無法滿足課程所需的實踐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做到熟悉使用新聞設備,教學質量和辦學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師資結構存在問題,學生能接觸到的有實際經驗的教師數量較少,使得目前我國體育新聞教育“紙上談兵”的情況較為普遍。有學者曾指出,體育新聞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是新聞從業經驗,而不是博士學位。但根據現有的人才管理機制,媒體從業人員要進入高校從事新聞教學工作,實現業務精英向高校的人才流動,并非易事。這些造成了實踐經驗無法反映到教學中,教學逐漸脫離實踐的現狀。
對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最有效的實習環節,大多也流于形式。一部分院校甚至根本沒有設置實習環節,有一些院校雖然設置了,但也存在問題。首先,實習時間安排難以掌握:過早實習,學生尚未開始專業課程的學習,未掌握基礎新聞理論知識的情況下,易產生盲目性;實習開始太晚,學生精力受考研、就業等干擾,難以靜下心來提高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達不到實習的最終目的。再有,體育新聞專業實習基地建設尚未落到實處。目前關于學生實踐教學和實習基地建設做得較好的只有廣州體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等幾所高校,其他多家院系的體育新聞專業由于各種原因,在實踐教育方面感到尷尬和無能為力,實踐教學效果甚微,實習基地建設難以落實。這也成為各體育新聞專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我國體育新聞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師資力量緊缺。要充實師資力量必須要“請進來,走出去”。“請進來”是指引進具有豐富媒體實踐經驗的人士充實教師隊伍,同時,充分利用媒體資源,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記者、編輯等,給學生舉辦講座學術交流,給他們提供了解社會媒體實際運行的機會,并著重加強體育新聞院系和媒體之間的互動合作。“走出去”則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派專業教師去進修、學習、深造,創造條件讓教師到重點高校攻讀相關專業學位,或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前往新聞媒體、體育科學組織甚至是體育俱樂部、體育競技公司鍛煉,從源頭上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供保障。
1.理論教學環節建設
由于我國體育新聞專業理論研究相對落后,較早的一批研究成果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研究內容主要涉及運用傳播學研究方法對體育新聞傳播特點進行介紹,或是對體育傳播內容分析、傳播效果分析,迄今為止,還未出現類似以揭示體育新聞傳播特殊規律為主題的較深層次的體育新聞理論研究論文或專著。在教材方面,各院校體育新聞專業所用教材也多為普通新聞專業教材,全國專門針對本專業的教材只有少數幾本。這些原因造成了體育新聞專業理論教學環節的薄弱。
要解決這一問題,體育新聞專業必須加強本專業核心理論研究和教材建設。很多高校的體育新聞理論課程安排和一般新聞專業類似,并沒有突出專業本身的“體育”特色,這使得本專業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競爭力。體育優勢是體育新聞專業的突出特點,本專業理論教學應以培養“懂體育的新聞人和懂新聞的體育人”為核心,突出本專業與其他新聞專業相比所具有的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2.實踐教學環節與實習基地建設
體育新聞專業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授相關知識,更是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因此,實踐教學非常重要。在選修課中,可以盡量加大實踐課程和體育類課程比例,讓學生有更多親身體會和實踐動手機會。與此同時,加大實習基地建設的力度,也是人才培養中的關鍵一環。完善的實習基地建設,能讓學生擁有充足的鍛煉平臺和實踐機會,是辦好專業的必備條件。
但如何將實習基地建設落到實處,解決體育新聞專業學生實習難就業難的問題,單靠學校一方的力量是不夠的。各院系可以選擇與當地媒體合作,共同建立實習基地,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實踐的平臺,同時還可以邀請媒體人走進校園舉辦講座,拓寬在校師生的視野。
體育新聞專業院校可以和師資水平較高的綜合性大學新聞院系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體育新聞院系的體育氛圍,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生動的體育環境,對本專業“體育”特色的教育非常有利。但體育新聞教育畢竟是新聞教育的分支,其專業本身對文化底蘊有較高的要求,而這正是體育院校所缺少的。與專業院校合作,有利于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文科學習氛圍和環境,有利于培養出素質高能力強的體育新聞傳播人才。且綜合性院校資金力量強大,大多可以承擔開設新聞院系的設備費用。與這類院校合作,可以彌補部分院校開設體育新聞專業過程中面臨的新聞教育設備不足的問題,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有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
體育新聞教育的發展與體育事業發展息息相關,體育新聞人才將成為體育事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體育新聞院校要遵循體育新聞教育規律,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為中國體育新聞事業培養高層次體育新聞人才,為體育和媒體發展注入活力。
1.陳鑫:《對體育新聞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以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新聞專業為例》[J],《新聞知識》,2008(6)。
2.王大中,王鳴捷,張雯:《探索我國體育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新路徑》[J],《現代傳播》,2011(6)。
3.肖煥禹,方立:《我國體育新聞傳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方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