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論述。中央政治局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集體學習。海南省《南國都市報》自2014年5月12日以來策劃的“給山區小腳丫送雙運動鞋” 報道活動,就積極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該活動受到上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稱贊:“這是《南國都市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又一具體表現”。
“六一”前夕,《南國都市報》記者兵分幾路到海南樂東縣、白沙縣山區,探訪那里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在樂東千家鎮扎灶小學,當時一節體育課馬上就要開始,視覺中心副主任李小崗發現,在教室前空地上跑跑跳跳的孩子們,幾乎同時往教室跑去脫鞋,他注意到他們幾乎都穿著拖鞋或者涼鞋。體育老師張宏說,孩子們穿著拖鞋跑跳都不靈活,山里的孩子也習慣光腳,所以有時他們干脆就光腳上體育課。校長盧忠也很無奈,他說按理學生不能穿拖鞋進教室,可因為家庭貧窮等原因,讓他們擁有運動鞋是一種奢望。
李小崗及時將這一發現告訴了在其他地方采訪的記者。就在同一天,在海南中部鸚哥嶺山脈的白沙南開鄉高峰小學,去采訪的記者見到了相似的情形——全校36個孩子正在做早操,有的光腳,有的穿拖鞋,只有三年級的符秋錦一個人穿著運動鞋。這雙50元的運動鞋是父親“三月三”節送給秋錦的禮物,因為下半年秋錦要到縣城的思源學校去讀書,父親認為到縣城讀書不能再穿拖鞋了。鞋子有點大,父親覺得秋錦的腳長得快,鞋買大點可以多穿幾年。
有了這樣的發現,接下來的日子,記者又走訪了不同山區的多所學校。發現受氣候、生活習慣、家庭經濟等影響,孩子們大都光腳或者穿拖鞋上學,極少數孩子有運動鞋,并且他們的運動鞋也是大碼的,因為家長們都和符秋錦父親的想法一樣:鞋買大點可以多穿幾年。孩子們也因為從小光腳或穿著不合腳的鞋子運動,有的孩子腳趾受傷、有的孩子足弓開始變形、有的孩子腳底老繭皴裂。
一個接一個的鏡頭、一點一滴的信息,促使記者們決定幫助山區的孩子們,幫助他們擁有一雙運動鞋。
《南國都市報》是一份以“進市民家、說市民話、寫市民事、幫市民忙”,追求“新聞性、可讀性、服務性、互動性、監督性”,全心全意為市民服務,真真正正辦成海南市民自己的報紙為己任的報紙,自辦報以來一直立足社會的人文關懷,立志緩和社會矛盾,使社會更文明更和諧。《南國都市報》救助了無數因嚴重疾病、貧窮等陷入困境的需要幫助者,無時無刻不展現著媒體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次記者們在山區學校的發現,激發他們將承載內心理想的新聞作品賦予強大的感染力,用報道形成一種社會共識、一種共同的價值理念,在社會中引發愛心捐助潮,傳播正能量。
從山區采訪回來,李小崗他們馬上將孩子們的這些現場圖片呈給報社領導,希望能做一場為山區孩子捐運動鞋的愛心活動,編委會同意了這個策劃,并要求報社各部門通力協作配合。5月12日,2—3版刊發了山區孩子缺運動鞋的報道,并在一版圖片區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做了醒目的導讀。當天,還在騰訊視頻、本報的官方微信平臺和微博上同步推出了視頻短片《快樂的光腳》。
一項愛心救助活動要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光靠新聞單位自拉自唱還不行。怎么才能爭取到更多的單位、更多的讀者參與到活動中來?《南國都市報》開辟了專門的熱線電話和“給山區孩子送雙運動鞋”的欄目。
熱線一方面接聽資助者的電話,另一方面接聽需要幫助的山區學校電話。對資助者的電話,及時落實報道,每天連續在該報專門欄目刊登,靠連貫性和真情打動讀者,引來社會各界富有愛心的人士紛紛參與到活動中。從5月12日的第一篇報道到6月3日的總結報道,跨時20余天,版面總數10多個,階段小高潮2個版,平時半個版至1個版。正是整個過程的強勢報道和分段制造小高潮,避免了讀者的審美疲勞,在社會上不斷地營造出愛心氛圍。
對求助的報道,《南國都市報》派記者深入探訪,及時將見到的實際情況用文字配合圖片的形式向讀者展示。短短幾天,這些報道就讓一股“愛的風暴”席卷瓊島大地。無私的捐獻者們,不僅給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帶去了穿上運動鞋的快樂,還用自己的行動感染了海南市民,更是用甘于奉獻的精神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山區孩子送雙運動鞋”活動圓滿收官。活動主辦單位收到了1500余雙運動鞋的鞋款,還有大企業的愛心廣告,惠及海南9市縣12所學校。甚至在總結報道后還源源不斷接到很多要獻愛心的捐贈電話。
“給山區孩子送雙運動鞋”活動報道方式上大膽創新、大膽策劃、大膽組織、大膽宣傳,以“干一件事成一件事”的干勁,以“小平臺唱大戲”的韌勁,在紙媒報道的第一天,同時在騰訊視頻、本報的官方微信平臺和微博上推出了視頻短片《快樂的光腳》,讓報道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過于情。以情動人,用情暖人最能達到報道的目的。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赤腳爬山涉水到學校上課、赤腳上體育課玩耍嬉戲、受傷腳丫的特寫……一個個感人畫面的沖擊,激發出讀者內心深處的溫情。同時,在短片《快樂的光腳》中,記者完全沒有融入解說詞,只是在每個畫面寫下了簡單的說明文字,整個短片播放配上了班得瑞的《童年》作為音樂背景,運用音樂強烈的感染力渲染了孩子們光腳的現實,增加了報道的現場感、立體感,讓觀眾有身處其中的感覺,用潛在的心理提示勾出了觀眾心底深處的那份心酸,大大拓展了圖片和文字不能傳播的情感,使觀看短片的觀眾情緒得以積聚,更激發出內心的溫情,達到了最佳的報道效果。這種紙媒與新媒體配合報道的形式在本報還是首次,也為本報今后的報道,尤其是救助報道拓寬了思路。
因為報道的成功,本報感受到了大愛無疆,報紙新聞熱線平均每天接聽捐贈電話達60余次。報道第一天就接到了500雙鞋的捐贈。捐助者中,有年過七旬的老人,有建筑工地的打工者,還有未成年的孩子用自己的壓歲錢來捐贈,他們有的還在大熱天坐近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從附近市縣親自到報社送愛心購鞋款。
該活動一直持續到“六一”期間, 6月3日本報“給
值得注意的是,“為山區孩子送雙運動鞋”不停留在表面,不就事論事,而是不斷拓寬報道的寬度和深度。救助弱勢群體的責任不僅僅是授人以魚,而應該是授人以漁。在了解到海南山區的孩子多喜歡赤腳、不分場合穿拖鞋,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家里貧窮沒錢買鞋,還有一部分孩子則是因為長期養成的習慣后,《南國都市報》還聯合醫療單位,深入山區為孩子們免費體檢,治療受傷的腳,并為他們開講座講解光腳的危害。在報道中,該報社還不斷深化報道的主題,力求通過報道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通過《南國都市報》的報道,很多市縣政府部門也參與到活動中來。
在大力倡導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記者不僅是社會生活的旁觀者,更是社會生活的積極參與者。《南國都市報》記者率先捐助,帶動讀者參與。攝影記者自己動手制作視頻,精心設計,放到人氣極高的騰訊網站上。一次策劃雖花費不多,但撼動人心。為了確保專款專用,報社專門成立工作室專人負責善款管理,根據各山區學校報上來的名單尺碼,統一購置運動鞋;各口線記者利用采訪空余爭取各單位的支持。本次活動報社嚴格按照規定執行“專款對口使用”,沒有出現任何差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