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范小萍
(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
自2002年Pekrun等人正式提出學業情緒以來,這一領域逐漸受到普遍關注。近十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從測評工具、發展特點、影響因素等角度對青少年學業情緒展開了初步研究,而與“學業情緒”最為接近,關系最為密切的“學業情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隨著青少年學業情感研究的深入,青少年學業情感的研究也勢在必行。首先,學業情感是學業情緒的升華。近些年,學業情緒的研究得到較好的發展,研究學業情緒可以為研究學業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學業情感的研究也有利于進一步研究學業情緒。其次,學業情感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興趣、學習成績以及心理健康,深入開展對學業情感的研究,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有重要作用。最后,學業情感具有領域特殊性。學業情感這一領域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研究,如學業情感問卷的編制、學生學業情感現狀與展望、學業情感的評價以及中西方學業情感差異等。因此,積極開展青少年學業情感的研究,對于深化教學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情感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同時,在普通心理學課程中,心理學研究者更傾向于把情感看成社會性需要的態度和體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學業被定義為“學習的功課和作業”。那么學業情感是否可以定義為學生在學習的功課和作業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態度或體驗?顯然,學業情感的概念不是簡單的兩個詞語概念的疊加。“Pekrun,Gortz,Titz?和?Raymond(2002)明確提出了學業情緒(academic emotions)概念。它是指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與學生學業相關的各種情緒體驗,包括高興、厭倦、失望、焦慮、氣憤等。”①②據此,趙寧(2012)把學業情感定義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與學業發展相關的心理體驗與感情活動。”②③并指出學業情感不僅包含學業成績變化時所體會的各種情感,也包括學業發展過程中,學生在課堂、考試、作業、活動中的一切情感體驗。這似乎更符合學業情感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而青少年學業情感則是指青少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與學業發展相關的情感體驗和感情活動,包括積極的學業情感和消極的學業情感。
第一,青少年學業情感的深刻性與淺薄性。
認知結構的完善、社會經驗的豐富以及想象能力的發展,使青少年的學業情感體驗日益深刻,體驗水平不斷提高,不再只停留于表面;但因青少年缺乏必要的學業情感的知識,對學業情感的培養也缺乏相應的了解,以致對自身學業情感重視不夠或無意識,以致不利于良好學業態度的形成和積極學業情感的發展。更有甚者,受到負面學業情感的影響,且未及時加以疏導,長此以往,形成消極的學業情感,直接影響青少年學業目標的實現。
第二,青少年學業情感的穩定性與波動性。
由于自我意思的發展,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本形成,青少年學業情感逐漸趨于穩定和成熟,逐漸以更符合老師、學校和社會的要求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學業的感情。但青少年正處于“暴風驟雨”的時期,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能力雖有所增強,但并不完善,因此青少年學業情感的波動不可避免,而其學業情感的波動性主要體現在學業情緒的波動上,如青少年女生常為一點小事傷心難過,但過一會又會破涕為笑、悲喜交加等。
第三,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內隱性與外顯性。
青少年早期,他們對外部刺激反應迅速、敏感,喜怒哀樂溢于言表,內心體驗和外部表現一致,呈現出外顯性特點,如為比賽勝利歡呼雀躍,因考試失敗而垂頭喪氣。然而,隨著自我調整和控制能力的增強,青少年在學業情感反應方式上表現得比較迂回隱晦,不再像兒童那樣,把自己的真實情感暴露在表面。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學業情感,學會了一些曲折地、間接地表達學業情感的方式。
第一,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校園環境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對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作用。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調動青少年的學業情緒,培養青少年的學業情感,達到“不言而教”的效果;反之,不良的校園環境則容易對青少年學業情感產生不利影響,長期置身其中,即使是優良的學業情感也會受其污染,“近墨而黑”。因此,學校教育者應重視校園環境氛圍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兩手都要抓都要硬”,在潛移默化中積極促進青少年良好的學業情感的培養。
第二,打造素質精良的專業隊伍。學校青少年學業情感培養工作開展得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一支素質精良的專業隊伍。教師隊伍的質量決定著學業情感活動過程是否順利、是否發生障礙或缺陷,也決定著學業情感可能達到的水平。目前,我國的教師隊伍對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重視不夠,處于低水平狀態;從事青少年學業情感培養工作的專業人員極其缺乏,絕大部分由班主任代替,部分學校由心理輔導老師兼職。但無論班主任還是心理輔導老師,都沒有接受系統的培養青少年學業情感的教育培訓,對青少年學業情感的特征、外在表現及培養方式方法等不了解,致使他們對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處于混亂迷茫的狀態。由此可見,學校開展教師培養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訓,促進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發展,是大勢所趨。
第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離不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扎實推進,既是促進青少年和諧、全面發展的需要,又是促進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奠定青少年學業情感不斷進步發展的良好心理基礎的需要。學校應充分重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杜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學科化、形式化、表面化以及孤立化現象的出現③,設立心理輔導咨詢室,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等,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有的作用,解決培養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后顧之憂。
第一,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青少年時期,有學者稱之為“親子關系危險期”。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青少年學業情感的發展方向。良好的親子關系,如平等型等,父母與孩子相互尊重,對孩子的學業情感給予適當的重視,讓孩子對學業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反之,不良的親子關系,如養育型、財產擁有型、反抗型、沖突型、泛愛型及亞平等型④,父母對孩子不夠重視或過分重視,忽視孩子健康的學業情感的現實,無疑會阻礙孩子學業情感的發展。
第二,樹立正確的教養方式。父母不同的教養方式,影響著青少年對學業情感的自我管理與自我發展。調查發現,在專制型的教養方式下,青少年可能傾向服從學業情感所包含的行為標準;在放縱型的教養方式下,青少年可能傾向于以自己的主觀感受對待學業;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下,青少年可能傾向于合理的管理自己的學業情感。可見,民主型的教養方式更有利于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父母應樹立正確的民主教養觀,以理解、尊重、鼓勵為前提教養青少年,保障青少年學業情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能力的順利提高。
第三,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動。時代的發展促使傳統的家校關系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社會,但新型的家校關系體系尚未完善,在觀念層面上、參與方式上、地位上都存在著問題⑤,嚴重阻礙了家長與學校間及時聯系,造成家校溝通脫節,不利于青少年學業情感的進一步培養和發展。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動,對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必不可缺。而通過增強家校的共育意識、豐富家校的互動方式、改善家長的被動地位等方法來改善這一情況,為青少年營造了一個激勵式的學習環境,積極推進青少年學業情感的發展。
第一,健全社會支持系統。李田偉等(2007)認為社會支持系統在中學生學業壓力源和應對策略間的中介作用影響了青少年學生學習心理素質的健全發展。李金釗(2004)的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同時具有主效應和緩沖效應。健康的心理是陪養積極學業情感的基礎。社會支持系統的好壞,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間接地影響了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拓寬和豐富社會支持系統的支持來源,提高對社會支持系統的利用度,建立健全的社會支持系統,對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推動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豐富社會教育載體。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需要有相應的社會方面的教育載體來運行。教育內容的貫徹、教育活動的開展、教育任務的完成,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教育的社會載體。但目前培養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各種教育載體,包括設施、組織、活動等,遠遠不能滿足廣大青少年的需求。在新時期,豐富青少年學業情感培養的社會教育載體,如少年宮、社會教育網絡等增設青少年學業情感培養基地或增加與青少年學業情感培養有關的項目,為培養青少年學業情感提供實實在在的社會支持。
第三,完善社會評價機制。社會評價是青少年學業情感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評價不僅可以對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培養質量進行客觀而有價值的評定,而且所獲得的反饋信息也是分析青少年學業情感特點及所存在問題、提出切實有效的教改方案的重要依據。但在我國中學領域,政府評價占主導地位,社會評價的應有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通過建立良好的社會評價的外部環境、獨立而權威的評價機構、專業化的評價隊伍、以及合理、穩定的社會評價指標體系⑥,推動完整的社會評價和反饋機制建立,提高社會對培養青少年學業情感的參與度和認同感,?激活初高中學校內部培養機制、全面促進青少年學業情感培養。
注 釋:
①俞國良,董妍.學業情緒的研究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5,10:39-43.
②趙寧.獨立學院大學生良好學業情感的培養?[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95-97.
③俞國良.對我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河北教育,2005,22:7-9.
④鄭希付.?良性親子關系創立模式[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8,27:72-76.
⑤百度百科.家校互動[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67036.htm.2012-09-12/2013-04-15.
⑥姚愛國,譚必翰.社會評價: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有效保證[J].職業教育研究,2006,5:4-5.
[1]Pekrun,R.,Gortz,T.,Titz,W.,&Raymond,P.P.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2,37(2):91-105.
[2]劉聰慧,張耀華,俞國良.情感預測偏差的相關研究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8):1246-1255.
[3]王冰潔,桑青松.父母教養方式研究及發展趨勢[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4):136-140.
[4]李金釗,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和心理壓力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4):980-982.
[5]李田偉,陳旭,廖明英.社會支持系統在中學生學業壓力源和應對策略間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1: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