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萍 汪國瑞 葛元骎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家庭教育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它通過父母的言語、行動,通過家庭成員間和睦、平等和相互的關愛來影響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人格和意志品質。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養方式、期望與關注、家庭氛圍均與兒童身心發展密切相關。生態系統理論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1977年,他在論文中首次提出了這種研究兒童和青少年發展的新穎視角。該理論把正在成長中的個體看成是受他周圍環境多種水平影響的復雜關系系統,生態系統理論把環境分為4個層次:微觀系統、中介系統、外層系統、宏觀系統。微觀系統指個體直接接觸的環境以及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中介系統指“由發展的人積極參與的兩個或多個情境之間的相互關系”②(如家庭和學校之間的相互關系);個體并沒有參與,但又影響或受其影響的一個或多個環境;宏觀系統指“各種較低的生態系統在整個文化或者亞文化水平上存在的內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與此相聯系并成為其基礎的信念系統或意識形態”②。留守兒童(the"left-behind"children),“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①。本文試從生態系統理論的視角來探究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從父母、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等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來探究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作為生態系統理論的最內層的微觀系統,指的是“發展著的人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質特征的情境中所體驗到的活動、角色和人際關系的一種樣式”②。親子依戀是微觀系統中最為重要的關系,是孩子在兩歲前與母親或主要撫養人之間建立的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紐帶,這種依戀是旁人無法代替的。母親不僅能滿足嬰兒的生理上需求和情感的“饑渴”,而且是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島”和快樂的源泉。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父母大都在其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他們都是由臨時監護人撫養長大。留守兒童與父母的直接接觸時間較少,親子依戀較為貧乏。這樣就容易引起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饑渴”,產生自卑、孤僻、逆反等心理。由于家長長期在外打工,通常采取物質補償的方法,給留守兒童充裕的零花錢而沒有節制,這極易讓正處在發展關鍵期的兒童花錢大手大腳,形成金錢至上的價值觀。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③。可以看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無力照顧子女再加上城市高昂的生活和教育費用,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由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撫養,家庭教育變成隔代教育,而隔代教育的最大缺點是管理失效,表現在管理方無力管理和被管理方拒絕管理。一方面,祖父母沒有更多的精力來陪伴留守兒童、督促兒童學習,更談不上道德教育。同時由于觀念陳舊,他們對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意識較為淡薄,很多都是重養不重教;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祖父母一般都比較寵愛這些孩子。通常所說的“隔代慣”,就是祖輩對孫輩過度疼愛,處處遷就孩子并且“護短”,這就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和自理能力低下,這種微觀系統并不利于留守兒童的成長。
造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經濟收入較低,留守兒童父母的經濟收入構成其外層系統,即“發展的并沒有參與的、但又影響或受其中所發生的一切影響的一個或多個環境”。一般來說,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啟蒙教育,具有早期性、日常性和感染性等特點,家庭教育好壞的關鍵是父母的親情關愛與教育。然而,父母由于需要掙錢養家,只能長期在外打工,與孩子溝通較少,對于學習的關注更是少之又少。撫養留守兒童的祖輩,大多文化程度較低,無法幫助和指導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教育充其量就是督促其完成作業,這樣就談不上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氛圍。在教育資源方面,筆者根據實地走訪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假期的主要娛樂活動是看電視、打游戲等,像夏令營、興趣班等城市孩子暑期的主要活動,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參加。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④家校之間的溝通聯系構成了留守兒童生活環境的中介系統。在家校合作中,教師是組織者,家長是參與者與支持者。然而筆者經過實地調查發現,在農村中小學中,家校合作很難實現,主要原因是農村教學資源有限,家長會、家訪、家長座談會等活動只是拘泥于形式,沒有實質性意義。很多學校家長會和教師家訪一學期只有一次,而參加家長會的大多是學生的祖父母,他們對于家長會并沒有足夠的認識。教師面對這些情況也只能交差了事,這樣就致使家長會和家訪等形式重于內容。家長方面,由于長期在外地工作,與學校、教師的溝通很少,這樣就不能及時地與教師交流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理等情況,致使家庭對學校教育的輔助功能喪失了。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來自家庭的教育與引導,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也致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成為一個急需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教育對于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長與成才起著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質量直接決定著留守兒童的未來。要改變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就是要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首先要保證家庭結構的完整性,父母雙方應盡可能留一個人在家中撫養孩子,或者將孩子帶在身邊;如果條件不允許,留守兒童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尤其是感情上的交流。其次,父母首先要給子女樹立一個良好榜樣,改變教育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另外,作為臨時監護人的祖父母也要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支持孩子的學習,少一些溺愛和嬌慣,多與老師交流教育方法。
對于農村家庭來說,學校教育是留守兒童受教育的主陣地。留守兒童父母因為在外工作,無法顧及子女的教育,學校要為外出務工父母分擔更多的教育職責。學校可以實行“寄宿制”管理,讓留守兒童吃住在學校,有專門的生活老師管理日常生活。這樣既可以讓留守兒童得到來自教師的母愛般的照顧,也可以避免隔代教育帶來的弊端,還能讓留守兒童遠離網吧等不良社會因素的影響;建立“留守兒童之家”,將留守兒童聚集到一起,安排專門的心理老師與他們聊天、玩游戲,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情況;為留守兒童建立檔案,記錄他們的家庭基本情況、在學校的學習狀況以及生活的點點滴滴;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定期與父母交流溝通感情等。
進入中小學,學校教育成為兒童最主要的受教育場所,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輔助教育。家校溝通與合作需要家長與學校共同努力,發揮各自不同的角色作用。首先,學校方面要發揮組織者的作用,搭建各種平臺,如家長會、家長座談會、家訪以及電話訪談等一系列活動,讓家長有機會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同時還要為學生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搭建橋梁。學校還可以開設家長培訓班,讓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一些有關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識以便更好地進行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學校工作,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親子活動,及時向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以便能更好地配合學校教師的教學工作,保證留守兒童順利度過人生成長的關鍵期。
“社會支持通常是指來自社會各方面包括父母、親戚、朋友等給予個體的精神或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的系統”⑤。社會支持能夠使兒童免受社會環境不良因素的傷害,它能夠緩沖應急事件和困難處境的影響。陶沙、李偉等發現,“從社會支持來源的角度來看,社會支持的構成分為兩大類:縱向來源(如父母、教師等)和橫向來源(如同學、朋友等)”⑥。也就是說,當留守兒童在親子教育方面缺失的時候,可以通過其他方面來對其情感、心理進行填補。
同伴群體是由年齡相仿的兒童組成的具有共同目標、共同行為準則及一定結構的非正式組織,良好的同伴群體能夠滿足留守兒童歸屬與愛的需要,同伴群體也是兒童獲得信息的來源;教師和親戚的關愛與幫助也能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與惡化。此外,社區、村委會等的幫扶同樣也構成了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社區政府的婦聯組織可以組建留守兒童愛心媽媽團隊,定期慰問留守兒童家庭。要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應增強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并指導他們學會發現、利用這些支持系統,提高自己的心理彈性,填補由于親子教育缺失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注釋:
①紀紅娟.“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其對策分析——以安徽九華山風景區九華鄉為例[J].池州學院學報,2012(3):100-102.
②劉杰夢會敏.關于布朗芬布倫納發展心理學生態系統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2):250-252.
③百度百科 留守兒童http://baike.baidu.com
④楊永芳.淺談素質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學周刊,2012(2):17.
⑤張春和龔永輝.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研究綜述[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88-91.
⑥陶沙,李偉.抑郁傾向大學生社會支持結構及其滿意度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39-41.
[1]劉杰,夢會敏.關于布朗芬布倫納發展心理學生態系統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2):250-252.
[2]曾云仙.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簡析[J].工作研究,2012,(7):219.
[3]黃曉慧.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5):19-21.
[4]康良輝.農村留守兒童課堂教育問題初探[J].科教文匯,2012,(7):5-6.
[5]王坤,鄭曉邊,孔令麗,劉文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干預對策--湖北省11 市調研報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2):12-14.
[6]馬榮秀.加強家校溝通建立和諧家校合作關系[J].教育探索,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