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顯玲
(長春廣播電視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號召下,吉林省“農家書屋”工程已從2007年開始籌備、建設。截止2012年9月,共建成農家書屋9765個,累積各級財政投入資金超過2.6億元。吉林省共有9365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已經布滿吉林的大地上。農民朋友在有圖書、報刊需求時,便可在農家書屋得到免費的圖書等資料。而書屋建設至今,普遍出現了圖書利用率不高、書屋閑置、圖書破損、丟失、資金困乏等現象。探討一個書屋是否能在此村“安營扎寨”,關鍵在于村民真實的文化需求意向,而一個村莊需要建立什么樣的書屋,同樣也要依據本村的實際情況和自然狀況而定。
一個縣(市)包括幾個鄉鎮,包括多個行政村,若干個自然村,管轄范圍非常廣泛。建設一個全面、規范的縣(市)級公共圖書館(以下簡稱“縣級圖書館”),對帶動鄉鎮圖書館、農家書屋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對于吉林省的傳統農業型農村,農民對文獻的需求是有限的,同時也是寬泛的。縣級圖書館的發展要在藏書量有所突破,不斷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上,才能形成讀者吸引力。以我校圖書館為例,我校人均藏書量約300冊,即便如此,圖書館還是不能盡如人意。館員購書,教師推薦,采取各種措施滿足率也只近八成??梢?,一個縣級圖書館的藏書量該是以一個多大的基數為前提呢!
大量的藏書導致了圖書經費的問題,在縣級圖書館發展好與不好的案例中,經費無一不是重要原因。圖書館經費問題解決與不解決,也只在于政府領導的重視不重視,在此我們看到了縣級圖書館的發展與否在于“人”。倡議將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納入本地領導的績效考核中,逐步廢除人治,期待建立法治。
吉林省各縣級市,距離縣比較近的地區,均應該在縣級圖書館的輻射范圍之內,村民完全可以自行到縣(市)里進行圖書瀏覽和借閱。而縣級圖書館的發展決不僅僅是為了周邊幾個村子,在“總分館制”的建設模式中,部分鄉鎮圖書館可以作為縣級圖書館的分館,在縣級圖書館做強、做精的前提下,輔助鄉鎮圖書館的發展和流動圖書館的建設。
我國流動圖書館起步較外國晚,但是近幾年圖書館發展,讓流動圖書館不再陌生。本文主要講的是狹義流動圖書館,即汽車圖書館。發展流動圖書館主要有兩點,一是服務路線的制定,二是選擇有實力的牽頭館。
流動圖書館服務路線的制定涉及到服務對象的多寡。在吉林省地區多為平原,自然村之間比較近,多個自然村構成一個行政村,平均人口在4000人左右。如果這些村民使用一個固定的農家書屋,按照人均3本,藏書量也得至少在1萬冊以上,采購經費就得近30萬之多,這對于一個鄉鎮來講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而采用流動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將大大緩解這一困境。流動圖書館會按照事先規劃好的路線定時、定期??吭谀骋淮骞潭c,有圖書需求的村民可前來挑選。同時管理員將主動搜集、整理村民的圖書需求,有針對性滿足讀者要求。
這樣一條或者幾條專門的服務路線,確實需要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公共圖書館承擔,那么符合這一要求的便只有縣級圖書館了。這樣也驗證了前面“總分館制”的建設原則。由縣級圖書館牽頭開展建設流動圖書館,有以下幾大優勢:一是了解本縣(市)的村莊坐落、道路自然情況;二是了解本縣村民文化需求情況;三是對本縣公共文化普及的一項重要舉措。
另外,流動圖書館的宣傳也要緊跟其上。送上門的公共文化福利,沒有人會拒絕,方便、快捷的服務形式加上個性化的服務內容一定會讓流動圖書館倍受歡迎。
在吉林省長春市農村地區的調研中,村中的中小學校有的被合并、取締,留下的是鄉鎮的中心學校。本文也主要以鄉鎮中小學校為例,探討鄉鎮公共圖書館與中心校圖書館的融合。
2011年冬,我校長春廣播電視大學與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合作,在吉林省農村鄉鎮中心校建立了20所農家書屋,即“夢想書屋”。2012年9月,長春數字化學習港以“夢想書屋”為據點,建立首批“農村數字化學習中心”,計劃向本村村民開展數字化學習服務和圖書閱讀服務。而2003年3月頒布《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修訂)》提出:鼓勵中小學校圖書館對社會開放,做到資源共享。以上事實和規程說明?!倛D書館的融合既有法律的肯定又有實際案例的經驗總結,鼓勵二者融合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公共文化福利的有效措施。
一是建設好中心學校的圖書館,并在制度規范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面向公眾開放。教師帶動學生、學生帶動家長、村民帶動村民;二是圖書館的利用率也不會成為問題。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學校圖書館,吸引學生成為其忠實讀者都是上上策;三是圖書館的管理也是一大缺陷。?!倛D書館融合將會彌補這個缺陷,學校教師的管理水平和業務素質都在普通村民之上,有了學校教育基地的主管,圖書館的管理會有極大改觀。
在鄉鎮圖書館與校圖書館融合的道路中,最重要的障礙是體制問題。學校屬于教育系統,公共圖書館屬于文化系統,二者融合就要進行體制的創新。既要為學生服務好,又為村民服務好,雙方主管領導的支持是其一;圖書資源的合理分配是其二;靈活、彈性的開放時間是其三。
?!倛D書館的融合既彌補了流動圖書館的非實時性,又解決了政府單獨籌建公共圖書館的重壓。在經濟欠發達地區,需要各種資源的共享和融合,以此發揮最大的作用。
農家書屋工程是十一五期間,國家推出的一項支農、惠農政策。但是需要我們靜思的是:建設一所村級的農家書屋需要怎樣的自然條件和人為條件呢?
以長春市區為例,長春市是一個集約式規模的居住區,高度聚集的城市居民區產生公共文化需求,進而促進書店、書城的存在。返回到農村,在吉林省遠離城市的邊遠地區,傳統的行政村遠遠沒有達到集約化的城市生活模式,而分散式居住方式產生的公共文化需求有限,難以維持書屋發展。但是不排除吉林省有的村莊正在由傳統農業型向現代城市轉型,固定的人口、固定的生活模式也迫切需要一所書屋的成立。
農家書屋能具體落實在實處,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必不可少。上到省、縣(市)政府領導帶頭,中有鄉鎮政府干部主抓,下有負責人員落實,最后是一名具有管理經驗的管理員。領導班子應根據中央文件精神擬定本地區書屋建設方案和建設制度,規劃書屋經費來源和使用,適當引進社會公益捐助。另外,書屋工作應建立考評激勵機制,把農家書屋的建設納入相關部門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中,并有效運用考核結果,嚴格獎懲。
在村民業余生活豐富的行政村,建設的休閑、娛樂項目很多,充分利用這些項目的設施、場地開展閱讀活動,達到資源共享;及時開發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促進書屋穩固發展。
建設農家書屋并非只有以上幾種模式,多種模式相互聯動、互相補充定會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對于一個農業自然村,既有流動書車送書上門,又有鄉鎮中心學校圖書館的免費開放,也有縣級公共圖書館的補充,幾種模式的相互作用,切實解決村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困境。因此,把握準建設方向,定好建設基點,不搞形象工程,因地制宜的建設一套符合本市、本鎮、本村的農家書屋策略,讓這項惠農政策真正為農民朋友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
注釋:
①良雪薇.谷梅麗.吉林省農家書屋建設情況分析.圖書館學研究[J]2013.14.73~77
②王宗義.農家書屋建設與圖書館社會服務體系研究——由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問題引發的思考.圖書與情報[J]2010.4 13.16
[1]王嘉雷,吳銳,奚水.吉林省農家書屋一體化管理體系建設研究圖書館學研究[J].2013,(16).
[2]高云燕.流動圖書館歷史及概況研究圖書館事業[J].2009,(6).
[3]李國新.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縣級圖書館的振興與鄉鎮圖書館的模式圖書館(Library)[J].2005,(6).
[4]張海燕.中外流動圖書館比較研究.圖書館(Library)[J].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