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麗
(青島農業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9)
生育節制作為限制人口增長的一項舉措,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受到關注。明清時期人口的急劇增長,已經使得少數知識分子對此產生了憂慮。他們從國族主義的立場出發,提出了限制人口增長的主張。馮夢龍便是最早提出生育節制的人之一。近代以來,知識分子更是從人口問題出發尋求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以汪士鐸為例,他認為近代社會之所以產生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與人口增多不無關系。人口增多的原因在于,“女人多,故人多”,“須知世上女人多,亂世之由也。”①因此主張嚴格限制生育,推廣溺女。汪士鐸的主張剝奪了女性生命權,體現了女性卑微的社會地位,助長了“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口增多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汪士鐸將女性生育視為國家、社會之禍水,體現了男權思維下傳統知識分子的偏見和短視。
在提倡“多子多福”的傳統社會文化體系中,女性服膺于“傳宗接代”的生育任務,在男權主義的統御下變成了生育的機器。正如恩格斯所說:“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丈夫淫欲的奴隸,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②新文化運動期間,隨著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逐漸輸入,生育節制思想也因桑格夫人(又稱珊格夫人、山額夫人等)來華得到了傳播。受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影響,近代生育節制作為限制人口的方法之一,與人口學、優生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同時,也成為殖民地國家為解決人口問題而努力嘗試的新路徑。在國族主義話語下,生育節制被貼上了優生的標簽,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嘗試方案。因此,女性身體也被貼上了國族主義的標簽,在民族優生的話語下被重新解讀。
1922年4月,桑格夫人來華受到胡適、蔡元培等知識分子的歡迎。當時較有影響的《婦女雜志》在桑格夫人來華后不久開辟了“產而限制號”專門介紹生育節制思想。受桑格夫人的影響,1922年興起的生育節制思潮,起因在于“一部分是受了經濟壓迫的緣故,一方面卻為了婦女求自由的愿望。”③“婦女自由”即母性自由的表達。這一觀點的提出對于女性身體解放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傳統婦女,只是充當了“孵卵器”的任務。而母性自由旨在“自由選擇自己的配偶,自行決定可以產生小兒的時期和能夠養育的數目。在自由主義昌盛的今天,這種主張是無論任何人不能否定的……我們為母性的自由計,為種族的發展計,為國家社會的安寧計,都有歡迎珊格爾夫人的必要。”④“母性自由”不僅賦予了女性生育自主權,而且減輕了女性的生育和撫育負擔,有利于減少墮胎、殺嬰等殘酷的非人道的惡俗。人口減少自然也能夠避免饑饉、災荒、戰爭等苦痛。社會上的賣淫、犯罪、疾病等弊病也會自然減少。因此“母性自決”間接有利于婦女,直接有利于國家、社會。
生育節制思潮對于以生育為目的的傳統婚姻倫理提出了質疑。陳德征在《婚姻和生育》一文中指出,“婚姻的本質或因子只有戀愛,婚姻的結果或有生育,生育是婚姻下可能有的現象。然而不是婚姻的因子。純然以戀愛為因子的婚姻是社會的一種福祉。以戀愛為因子的兼以生育為因子的婚姻的觀念是偏重功能而忘卻本源和動機的思想。蔑視女性的大概總當婚姻因生育的目的而才發現的。中國人蔑視女性。中國人因蔑視女性而蔑視沒有生育的婚姻。中國人對于婚姻始終的見解無他,可以用‘生育’兩字包括盡了。中國婦女如不打破‘婚姻的本質是生育’的觀念和行動,如不重視戀愛,中國婦女便無超拔于沉淪之城的希望。”⑤五四運動前后,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礎已漸為城市知識青年所接受。結婚的原因在于愛情而不是生育。女性只有爭取以戀愛為基礎的婚姻,才能夠避免“生育機器”的命運。
生育節制思想挑戰了傳統婚姻倫理,推動了婦女運動的發展。但是節制生育思潮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決人口增多引發的系列社會問題。生育節制的本意在于限制生育,而不是禁止婦女生育。生育節制隱含著男女兩性分工的話語。生育節制的目的在于女性能更好地抽出時間來撫育有限的子女,達到優生優育、改良種族的目的。因此,生育節制思潮盡管為女性身體解放提供了新的路徑,但卻不能將女性從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兩性分工中解脫出來。主導女性生育與否、生育多少的依然是男性話語。盡管女權運動者如劉王立明等積極提倡生育節制,但卻難以擺脫國族主義的話語。而國族主義恰是男性主導的話語權的表達。
近代生育節制思潮萌芽于晚清時期,形成于20世紀20年代,30年代發展成熟,40年代歸于沉寂。⑥從報紙媒體有關的論述看來,20世紀30年代以后,知識分子在討論“生育節制”問題時,更多地立足于國家、民族主義以及優生的角度考慮節制生育問題。這與1931年中日民族矛盾逐漸加深有密切的關系。與此同時,以《東方雜志》為代表,對夸大節制生育作用的論斷提出了批評,對生育節制的實際效果也提出了質疑。
1935年,《東方雜志》刊文肯定了生育節制對于婦女身體解放的意義。“生理上的解放在婦女方面看起來,也是重要的解放之一——特別在把婦女當作‘孵卵器’的想法殘留著的時候。”⑦“婦女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為了其他種種原因不能生育小孩時,只好避孕,是無可反對的。”但是生育節制能夠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觀點有待商榷,況且生育節制對于婦女解放的作用也具有局限性。“在婦女方面,也決不是只要普遍的實行避孕就能得到解放的。如果從這手段可以使婦女解放,那么隨時有著不會妊娠的婦人,豈不是伊們首先獲得自由了么?……生育節制是無可反對的,但它只是一個小問題,在婦女解放上也只占一個極小的小部分。”⑧從女性身體解放的角度考量,生育節制固然應當提倡,“但不能像那些提倡者所說的,生育節制有這樣大的功能。只要普遍地實行就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了。”⑨主張生育節制的學者多從國族主義的立場論述生育節制對于解決戰爭、饑荒、溺嬰等社會問題的意義。他們有關生育節制對于女性解放的意義的論述則多停留在減少生育過多對女性身體的傷害以及減輕養育負擔的問題上,對生育節制與女性身體解放的關系缺乏更深刻的認知。
優生學興起之后,有學者開始從優生學的角度反思生育節制思潮。固然生育節制對于民族優生尤為重要,但人種的改進“一方面固然要注意遺傳方面,使不適生存者無由生下小孩,而另一方面,則尤須解決整個社會問題,使窮苦者的子女能夠得到適當的后天的教養。”⑩生育節制作為優生的基礎得到了優生學的認同。“節制生育是改善人種必經的階段,也是綿延進化的階段!生育節制在于人類血統的改善,而最根本的卻在于優生。而優生與生育節制實現的前提在于社會根本的改善。其中,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育要有好的成就,便不能不靠優生給我們以好的材料。而要使優生所得的好材料不致虛費又不能不靠教育來利用那些材料。社會的改進,理想的實現,不是單靠教育,也不是單靠優生,乃是靠著教育與優生的同時并行。所以人類自身真正努力的方法只有兩條大道:一是優生以根本改良遺傳的材料,一是教育以實現我們時刻改變的理想。”由此可見,生育節制對于民族生存的意義在于優生,而優生的關鍵在于教養。正如潘光旦所言,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復興,關鍵在于“形成若干新觀念新組織,宣傳之以教育,實蹈之以政治,使種族日躋于優良健全之域。”這便是中國優生問題的根本所在。
生育節制對于女性身體解放的意義雖然得到部分學者的認同,但因技術的不成熟和現實的社會條件,生育節制對于女性身體解放的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對于城市女性而言,他們“寧冒外科手術之危險,不愿受平時節育之繁難。”在鄉村,受“多子多福”的傳統生育觀念的影響和經濟文化條件的局限,也難以施行。“節制生育,必須有相當的衛生的醫學的藥學的知識,和最低限度的施行節制生育方法的費用而后才可能。像我們這樣的國度,許多人連日常的糊口都成問題,就是需要節制生育,也籌不出施行節制生育方法的費用,許多人連字都不能認識,一切衛生的醫學的藥學的知識更說不上,這是事實。”
近代生育節制思潮興起的初衷在于解決中國社會問題,從肇端之初便被納入到國族主義的話語之下,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路徑。優生學興起之后,生育節制作為優生學的基礎,得到了優生學者的認可。但無論是主張優生還是提倡生育節制,其對于女性解放的意義闡述均服膺于國族主義的話語之下。生育節制對于女性身體解放的意義并未得到深入解讀。作為生育的主體,女性在國族主義的話語之下被剝奪了話語權,而男性精英有關生育節制的論述多立足于男性主導下的國家民族利益。女性在此事中,處于被解放的尷尬境地。
注 釋:
①汪士鐸.乙丙日記[Z],152.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2.
③瑟廬.產兒制限與中國[J].婦女雜志,1922,8(6),17.
④迎珊格爾夫人[J].婦女雜志,1922,8(6),2-3.
⑤陳德征.婚姻和生育[J].婦女雜志,1922,8(6),89.
⑥黃娟.從特色階段看20世紀30年代"生育節制"思潮[J].寧夏社會科學,2008(5),110.
⑦⑧克士.關于生育節制[J].東方雜志,1935,32(5),91;92.
⑨⑩董平美.生育節制的理論和實際 [J].東方雜志,1936,33(7)262;263.
[1]王樹培.我國最早提倡節制生育的人--馮夢龍[N].中國中醫藥報,20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