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國興
(賀州學院,廣西 賀州 542800)
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是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開展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它利用泛北部灣區域地緣優勢,在不同國家主權基礎上,以合作各方政府為主導,以企業運作為主體,致力于區域經濟共同繁榮與發展。在近年合作發展過程中,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模式不斷創新,形成了點式項目合作、跨境經濟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合作等模式,這些合作模式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跨境經濟合作區是一種新型的國際經濟合作模式,在維護邊關穩定、促進邊境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跨境合作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接壤的國家在經濟合作過程中,按照雙方擬定的合作方案共同劃出相應面積的土地,建立特殊經濟區,實行優惠的經濟政策,以開發兩國或者多國資源和市場,帶動邊境地區經濟繁榮與發展。跨境經濟合作區通過吸引合作國雙方骨干企業,帶動邊境地區的投資、加工、外貿、電子等各產業快速發展,是實現區域經濟繁榮與發展的一種重要合作模式。
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建立具有積極的經濟效應。首先,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建立可以減少“邊境效應”,促進邊境地區的貿易與合作。邊境效應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麥克考倫提出。他認為對于距離和經濟規模相同的兩個地區,同一國家內部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量是這個國家某一地區與其它國家某一地區之間貿易量的數倍,這一現象稱為“邊境效應”。美國學者埃文斯研究也發現,“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要比一個國家內部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量小得多”。造成這種貿易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政府行為引起的顯性屏蔽效應,其主要表現為政府人為設置關稅或非關稅壁壘,增加貿易成本,從而降低邊境地區鄰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其次是隱性屏蔽效應,即在相鄰邊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社會文化、民俗習慣以及語言等方面的不同會造成貿易障礙。邊界不僅阻隔了生產要素的流動,也阻礙了雙方的經濟往來,從而阻礙雙方貿易交流。
跨境經濟合作區是解決“邊境效應”的有效手段。其合作理念是在兩個相鄰國家的邊境地區建立起跨越兩國國界的經濟合作區,通過雙方政府協商談判,在跨境經濟合作區內實行貿易和投資優惠政策,提高雙方的經濟合作與貿易交流,形成特殊的經濟區。
跨境經濟合作區采用“超經濟特區”的建設模式,即在跨境經濟合作區內建立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區等開放平臺,在免稅、減稅或者緩稅條件下開展貿易活動,降低生產與交易成本,提高貿易效率。在綜合保稅區內實行“境內關外”的措施。所謂境內關外是指在中國境內,海關開辟一個專門區域,進出區域的貨物相當于進口和出口,區內完全免除各種稅賦。跨境經濟合作區可以使相關企業不出國門就能享受到有關優惠政策,提高通關速度,促進雙方經貿往來。
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建設一般通過兩國政府協商并簽署相關協議,劃定雙方邊境地區的一定區域范圍,共同規劃建設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還可以由單方規劃做起,在邊境地區的一定范圍內建立起經濟特區,吸引和鼓勵對方邊境地區采取相應政策,然后通過兩國政府間談判并簽署協議來實現兩個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對接與動作。跨境經濟合作區的運行方式不同于某個國家內部的經濟特區,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次區域合作,其本質是小范圍內的跨國合作。
泛北部灣地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2007年1月越南諒山省與廣西簽署了《建立中越邊境經濟合作區備忘錄》。這一跨境經濟合作文件簽署后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決定把這一跨境經濟合作區列為扶持邊境地區經貿合作的項目,給予75萬美元經費支持。根據合作備忘錄,越南諒山省同登市與廣西憑祥市在接壤的邊境處各劃出8.5平方公里土地,共同建設總面積為17平方公里的跨境經濟合作區。該經濟合作區內設自由貿易區、生產加工區和商品流通區等多個功能區,實行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開發等優惠政策。中越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下的跨境經濟合作示范區,實行“一區兩國、境內關外”的合作模式。
廣西東興與越南芒街也在積極推進構建跨境經濟合作區,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2007年11月,越南芒街市政府和東興市政府就合作共建芒街—東興跨境經濟合作區簽訂了合作協議。目前,越方已委托越南投資計劃部戰略研究院做出可行性研究報告。此外,廣西與越南的高平三也達成了合作共建中越龍邦—茶嶺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共識。
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是進一步加強我國同泛北部灣國家經貿合作的重要戰略。這一合作模式將推動我國與泛北部灣國家的經貿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是深化次區域經濟合作的創新模式,對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合作共建產業園是泛北部灣各國之間經濟合作的一種重要舉措,是實施我國科技產業“走出去”戰略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模式升級的重大戰略。共建產業園合作模式可以發揮園區的聚集和示范作用,促進產業和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整體規模和效益,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中的一種新嘗試。
共建產業園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一種創新模式,是泛北部灣國家經濟合作的具體平臺。這種合作方式由雙方政府共同推動,在雙方政府選定的一定區域范圍內建立產業園區,東道國政府給予稅收、財政、基礎設施等多種政策優惠,由雙方共同建設、共同管理。
共建產業園有利于區域經濟合作從商品貿易和項目投資方式轉變為產業集群和貿易投資等綜合經濟合作模式,使企業的點式分散投資迅速集結為產業集群,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合作共建產業園便于入駐企業整合營銷網絡,開拓市場資源。外國企業入駐產業園區后,可以利用東道國合作伙伴的營銷網絡迅速融入國外市場,逐步實現企業本土化。共建產業園還可以使合作各方的生產要素實現跨境流動、優化組合,從而增強企業經濟實力,實現互利共贏。
泛北部灣各國與我國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互補性強,雙方在廣闊的市場領域內供求之間容易形成對應互補關系,各方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這是共建產業園合作成功的基礎。各方政府應積極推進跨國產業園區的合作建設,加強在能源、制造、電子以及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的合作,探索共建產業園合作示范區,促進區域產業合作升級。
(1)科學規劃,共同建設
合作共建產業園要取得成功需要合作各方共同參與商量討論,科學規劃,才能取得成效。合作規劃內容較多,首先要考慮的是產業園地址的選擇和建設問題。產業園地址的選擇和建設應以價值鏈理論為指導。該理論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根據這一理論,企業的價值創造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完成,包括生產作業、原材料采購、市場銷售、后勤服務等。產業園地址的選擇和建設不僅應考慮上述生產要素成本,還應當選擇合作雙方交通便捷、工商業發達的地區,以便降低生產成本和商品集散。產業園建設的規模應考慮雙方的市場資源、進出口能力以及市場前景,由雙方共同規劃和建設。
(2)東道國政策扶持,培育支柱產業
產業園的建設需要東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給予財政、稅收、金融和進出口管理等各方面扶持,引進產業園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服務設施、專業物流企業和支付機構等。就成本而言,一國企業進入境外產業園后會把東道國的主要生產要素成本同國內生產要素成本進行比較,如果在境外產業園的相應成本低于國內成本,企業就容易開拓市場,擴大規模,以至成為跨國企業。如果入園企業在東道國投資發展的成本沒有優勢,甚至高于國內成本,他們就會放棄投資,或者選擇撤離。因此,東道國政府在產業園建成后,應想方設法為入園企業降低成本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融資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增強企業入園的信心,吸引外國企業入園。
培育扶持具有引領產業發展能力的支柱企業,推動產業合作升級,是東道國政府在園區建設方面的努力方向。政府應積極采用現代管理方法,鼓勵和支持支柱企業,為產業園企業發展提供資源共享和科技交流的合作平臺。
(3)政府主導與企業運作相結合
共建產業園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涉及到建設用地、園區道路、通訊設施以及排污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所需投資巨大,需要資金較多,投資的回收期較長。政府是保障產業園區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基礎設施投入應由政府出資,全面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為了緩解政府資金壓力,還可以通過招商引入企業資金,創造具有特色的園區公共服務平臺,招攬相關企業在園內發展,培育產業集群。
產業園區應當按照政府主導和企業運作相結合的合作模式,共建高科技、國際化的產業園區,創建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模式的新典范。產業園區建設必須加強政府主導,引領企業入園發展。如果政府在合作的產業園建設中發揮不出主導作用,園區將會變成房地產開發區,無法形成產業集群。
在合作共建產業園方面,泛北部灣多個國家已達成共識,并著手合作共建產業園區。中國和馬來西亞政府密切合作,共同建設了中馬欽州產業園和馬中關丹產業園,為產業園國際合作建設做出了示范。
(1)中馬欽州產業園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體現了中馬兩國政府領袖的智慧和關心。2011年4月28日,溫家寶總理應邀訪問馬來西亞時與該國總理納吉布達成雙方合作共建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共識。2012年3月26日,中國政府正式批準建設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確定園區為中馬兩國政府合作項目。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位于廣西海濱之城的欽州市,南臨北部灣,處于我國西南經濟圈和粵港澳經濟圈的結合部。園區規劃面積55平方公里,可容納人口50萬人。產業園區規劃分三期建設,第一期啟動開發7.87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建設中。園區重點發展工業制造、食品加工、電子器件、生物工程等四大產業,至今已完成投資3.5億元。連接園區的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中馬大街等配套基礎設施正在興建。目前,一批項目已簽約入園,2014年將陸續建成投產。
中馬欽州產業園的合作目標是建設先進的工業制造基地和電子信息技術走廊,把園區建設成為泛北部灣國家合作交流的示范區。作為開放式共建產業園區,中馬欽州產業園采取“政府搭臺、企業運作、項目帶動、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不僅為中馬兩國企業服務,同時還面向全球招商,現已有8家企業簽約入園。
(2)馬中關丹產業園
2012年4月1日,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與溫家寶總理在出席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開園儀式時,提議中國在馬來西亞創建“馬中合作產業園”,得到中方政府積極回應。6月,中馬雙方政府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共同簽署了《關于馬中關丹產業園合作的協定》,標志著兩國合作共建的馬中關丹產業園與中馬欽州產業園成為世界上首個互相在對方領土上建設產業園區的姐妹園區。
馬中關丹產業園位于馬來半島東海岸經濟特區——馬來西亞彭享州的關丹市,距市區25公里,距關丹港5公里。產業園區規劃面積8.18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電子器件、信息通信技術、可再生能源等產業。目前,已經有100多家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在關丹產業園區附近區域投資運營,初步形成了以汽車、石化、電子、清真食品等為主體的產業集群。
中馬欽州產業園與馬中關丹產業園是中外兩國政府合作共建的產業園,實現了“兩國雙園”國際園區合作新模式。兩個產業園區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模式創新做出了示范,構筑了“兩國雙園”國際合作新模式,開創中國同泛北部灣國家互設產業園區的先河。
點式項目合作是指泛北部灣經濟合作過程中東道國與合作國之間就某個項目進行合作。與其他合作模式相比,點式項目合作模式見效快,允許存在的形式多樣,運行機制靈活,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這種合作機制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初期較為常見的模式之一。
點式項目合作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法以項目點合作形式體現,以個別項目合作為主要內容,合作形式以短期的、一次性合作為主。由于點式項目合作程序簡單,運行機制靈活,泛北部灣經濟合作開展初期各國多以這種模式合作為主。然而,點式項目合作解決的只是個別項目合作問題,合作點分布較為分散,在合作過程中,還需要繼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提升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升級。
(1)聯合開發式
聯合開發模式是指由東道國企業與合作國企業組成聯合體,共同開發實施某一項目的組織形式。這種合作模式一般由東道國企業就某一項目與合作國企業協商談判,共同合作開發某個項目,還可以由合作國企業根據自身優勢參與東道國企業的招投標工作,最后達到聯合開發項目的目的。這種模式可以應用于解決有爭議的海域能源開發問題。南海爭端起于能源。20世紀50年代一些具有開采價值的油氣田在南海陸續被發現,引起周邊國家的高度重視,并逐步演化為南海爭端的導火線。能源開發問題是當前爭端各方利益的焦點,也是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無法回避的問題。如果各爭議國能擱置主權,聯合開發,南海之爭將逐步緩解,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
目前,泛北部灣能源聯合開發已取得一定進展,中國、菲律賓、越南三方已經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計劃用3年時間對總面積為14.3萬平方公里的合作區內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儲藏情況進行評估,然后討論采取何種合作模式進行開發。按照聯合開發模式要求,可由相關國家的石油天然氣公司出資成立股份公司,負責協議合作區內的油氣資源進行開采。如果聯合開發模式能夠實現,將有效緩解南海之爭,提高我國能源的安全性。
(2)伙伴合作式
伙伴合作模式是指東道國與合作國在參與工程承包的過程中存在某種關系性契約,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成為伙伴合作關系。伙伴合作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戰略性伙伴合作型,有時候也稱為多項目伙伴合作關系。它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異國企業長期以來在多個項目上進行合作,形成比較固定的合作伙伴關系。另一類是項目性伙伴合作型,也被稱為單項目伙伴合作關系。項目性伙伴合作關系不像戰略性伙伴合作關系那樣,雙方沒有長期合作規劃,只在某一項目上進行合作。
共同推動跨國合作項目能較快體現合作成果,為深化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泛北部灣各國在當前的合作階段里應通過項目合作來促進開放與開發,推動次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帶動全面合作關系深化升級。為此,我們必須尋找各方共同關注的項目,比如邊境地區跨境合作項目、連通泛北部灣國家的高速公路、鐵路干線的改造與新建等項目。通過項目合作,尋求各方合作的突破點,拓展合作領域,以實現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實效性。
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在某些領域和具體項目上已取得一定進展。中越泰三國企業在邊境地區的崇左市合資建立火電廠是點式項目合作的成功案例之一。項目一期工程建設兩臺60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投資6億多美元。該電廠的用煤從越南進口,并以廣西、貴州的煤源作為輔助燃料,生產的部分電力又出口越南。
在港口合作方面,馬來西亞巴生港、越南胡志明港、印尼雅加達港、新加坡港等主要港口已達成共識,協議構建港際之間的合作關系。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廣西與越南已達成共識,合作修建友誼關—河內、東興—河內兩條高速公路,共同推動改造南寧—河內、胡志明—金邊兩條鐵路。目前,廣西正與越南方面協商,開展友誼關—河內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并已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此外,廣西參與建設的柬埔寨大米加工廠、緬甸臘戍水泥廠、越南歸仁木薯產業化、文萊水稻種植、泰國烏泰他尼府糖廠等合作項目正在開展過程中。
經過近年來的通力合作,泛北部灣地區在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逐步完善,為進一步合作升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泛北部灣各國在自然資源、投資貿易、信息技術、產業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我們應當抓住機遇,尋找合作切入點,探索合作新模式,實現區域共同繁榮。
[1]呂珂,胡列曲.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功能[J].學習與探索,2011,(2).
[2]焦成舉.走近中越跨境(廣西)經濟合作區[J].廣西經濟,2009,(1).
[3]劉建文,雷小華.廣西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前景、問題和對策[J].東南亞縱橫,2010,(6).
[4]Michael,E.Porter.Competitive Advantages: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Free Press,1985.
[5]馬飚.泛北合作成效顯著,合作共建產業園區[N].廣西日報,2012-07-13.
[6]暨佩娟.“關丹速度”將成加速發展新指標[N].人民日報,2013-11-08.
[7]曹劍飛.從歐州一體化看泛北部灣經濟合作途徑[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