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濤 李德志
(1,2.吉林大學,吉林長春130012;2吉林財經大學,吉林長春130012)
網格是借鑒電力網的概念提出來的,網格的英文單詞為Grid,來源于電力網格Power Grid的拆分,最早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近年來國際上興起的一種重要信息技術。“網格化管理”的靈感來自于水、電的應用,其核心思想在于用戶提交需求的簡潔性和網格響應需求的精準性與迅捷性。鑒于“網格化管理”的強大功能,我國開始將“網格化管理”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管理的各個領域,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實踐探索。筆者認為,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是在保持原有街道和社區管理體制不變的基礎上,將城市社區劃分為若干“網格”單元,配備網格管理人員進行動態巡視,并依靠城市社區信息平臺建立起指揮與監督相分離的一種新型的社區管理模式。
我國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研究與實踐始于2004年北京東城區網格化管理的探索。在此基礎之上,從2005年至200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連續確立了三批試點城區,為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進一步推廣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第一,強化綜合履職,提高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通過合理劃分網格,組建服務團隊來提供點對點、面對面的服務,并代居民向社區、各級政府反映利益訴求,創新了基層政府服務管理方式,為民服務由“坐等群眾上門”為“主動上門服務”,社區服務的內容更寬泛、方式更主動、質量更精細。
第二,暢通了民眾訴求渠道,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穩定。依托網格管理員、志愿者經常性地走訪聯系以及對信息的分析研判和實時預警,實現了從事后處理向事前防范的轉變,群眾訴求渠通進一步暢通。即使某些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但通過網格服務團隊推心置腹的交流和溝通,避免了許多矛盾和糾紛的激化,有效提升了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社區氛圍更加融洽。
第三,降低了服務管理成本,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實現了部件管理的精細化,部件受損、丟失,或者存在安全隱患的現象都能夠在第一時間被鎖定和上報;提高了問題定位的精確性和及時性,明確了管理責任,避免了任務派遣過程中極易出現的多頭處理與重復處理;集成管理的協同工作平臺打破了現有的體制分割,較好地解決了傳統管理模式“縱向利用充分、橫向協調不足”的問題;改變了傳統的大社區格局,使得網格監督員的全覆蓋和動態化巡查變為可能,并相應地減少了各專業部門的巡查任務,節約了管理成本。
第四,建立信息系統平臺,規范業務流程。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把原本孤立、無序的信息資源整合為有序、系統的信息資源,建立起綜合性強、共享性好的信息管理系統。有了數據庫的支撐,所有相關的職能部門,均能從網上第一時間獲取歸屬于自己的管理信息,從而便捷地提供針對性服務。除此以外,還通過信息系統實現了面向服務管理對象而非部門的服務流程再造,建立了為民服務的長效機制。
第五,提升了干部素質,密切了基層黨群干群關系。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實現了政府工作重心進一步下移,通過經常性的走訪和面對面交流溝通,基層干部不僅可以學到許多在辦公室里無法學到的知識,而且提高了自身在群眾中的威信,更有利于日常工作的開展。更為重要的是,網格化管理改進了基層干部的工作作風,拉近了群眾與基層干部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從某種意義上講,網格化管理模式向我們展示了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城市社區管理服務的較好前景。然而,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發展歷程較短,在實踐中仍面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第一,行政色彩濃厚。我國的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從一開始就是由政府主動選擇并推動的,其改革模式的設定始于政府,措施方法的制定源于政府,甚至社會與政府合作的空間有多大也取決于政府。在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實踐過程中,行政體制內資源雖然得到了有效整合,但體制外資源仍然處于分散狀態,政府以外的力量難以融入網格之中。
第二,“重管理輕服務、重形式輕內容”的觀念依然存在。在實踐過程中,有一些工作人員認為深入基層與群眾談話、溝通,只不過是走走過場應付一下而已,或者認為搜集社情民意僅僅是為了維護穩定以及加強社會控制的目的,并沒有從內心上真正理解什么是“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以及如何通過開展服務來提高管理,促進和諧,仍然習慣把工作重心放在管理而不是服務上,服務群眾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三,社區自治不足。在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改革實踐中,社區居委會既要承擔社區各項事務,又要承擔網格管理的各項職責,其中還包括了最為繁重的維穩任務,難以發揮其應有的自治功能。除此之外,與傳統城市管理模式相比,網格化管理在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力量方面并沒有太大的突破,社區非營利組織以及駐區企事業單位在網格化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第四,缺乏居民參與。當前在推行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居民對于網格化管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認識,絕大部分成員把參與網格化活動當成社區布置的任務來完成,因而熱情不高,主動性和能動性均有待提高。此外,居民參與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各類機制不完善,聯系哪些群眾、如何密切聯系群眾,還需要進一步制度化、具體化和責任化。
針對以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應該著重從這樣幾個方面來加以完善,從而推動未來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深入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實現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即秉承“善治”的理念,從縱向層級為主的垂直結構向多元化主體的橫向結構轉變。通過引入新的主體參與到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之中,既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又可以匯集各種資源來彌補傳統社區服務供給不足的缺陷,通過多元化互助合作來達到城市社區治理的最佳績效,從而完成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自我突破。
第二,管理理念從“管理為導向”轉變為“服務為導向”。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要將服務的價值理念以一種內化的方式滲透到社區網格化治理模式之中,只有這樣,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才能具備可持續的強大的生命力。要進一步強化綜合履責,全力打造一個多能、專業過硬的網格服務團隊。社區事務不是由上級往下級指派,而是將社區居民的“顧客需求”作為社區工作的出發點。
第三,擴大城市社區的自治空間。在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的未來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給予城市社區更大的自由空間,提高社區自助、互助能力。要依法保護居民委員會作為群眾自治性組織的地位,主動減少其政治性和行政性事務,讓其有更多的時間開展和領導社區自治型活動。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幫助社區構建社區互助網絡,引導社區民間組織和社會團體從事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培育社區志愿服務精神。
第四,引導和鼓勵居民參與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必須改變當前居民參與不足的現狀,依托“網格”為單位,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和利用居民成為網格化管理的信息員、規劃人,形成居民認同網格、依靠網格、參與網格的良好氛圍。社區居民參與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區自治制度供給不足造成的。因此,保障居民參與制度化最重要的是落實和完善社區議事、社區聽證、居務公開、服務公開、民主評議等基層民主管理制度,拓寬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渠道。
[1]I.F oster,C.Kesselman.The G rid:B 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M].M organ Kaufmann P ublishers,U S A,1998.
[2]Ian F oster,G rid Technologies&A pplications:A rchitecture&A chievements.Inster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High E nergy and Nuclear P hysics,2001.
[3]陳平.網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魏濤.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竺乾威.公共服務的流程再造:從“無縫隙政府”到“網格化管理”[J].公共行政評論,2012,(2).
[6]李鵬.我國城市網格化研究與展望[J].數字城市,2011,(2).
[7]格里?斯托克著,游祥斌摘譯.新地方主義、參與及網絡化社區治理[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3).
[8]田毅鵬.城市社區管理網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來[J].學習與探索,2012,(2).